
第一次踏入保時捷這個領域,對訂車跟 My Porsche App 追蹤訂單流程都感到很新鮮,這期間在 01 努力爬文後,吸收了許多前輩的寶貴經驗,秉持「取之於 01、回饋於 01」的心情,將自己成為新手車主的過程與心得整理成文,希望能為未來同樣首次入手的車友提供一些幫助。
前言
動力試駕的部分已經有許多車媒專業評測,就不班門弄斧了,這篇主要是訂車到交車的等待過程,以及其中幾個選配的分享。
賞車與訂車的起點
2024 年 8 月,Macan EV 抵台後在內湖學學文創首次亮相,感謝好友邀約,得以搶先一睹風采。
- 停車區引導
- 普羅旺斯紫 Macan Turbo
- Turbonite盾徽
- 白色 Macan turbo
當時主打色是普羅旺斯紫,連甜點都用薰衣草點綴。

後續在今年 1 月安排試駕, 3 月初正式到展間下訂

簽完順便在展間認真比較了一下車色,左至右:金屬火山灰>白>金屬冰灰>蠟灰
當時很喜歡Taycan的蠟灰,所以拿出來比,但是2025年式的Macan EV沒有蠟灰可以選
結果前幾天上官網看,發現2026年式有蠟灰了!喜歡蠟灰的快選起來吧!

月底業務便通知可上 5 月的配額,請我們確認選配表。

簽完選配表、支付三成訂金後,就靜候 5 月排進生產線。
如果您在等車過程總是等得心癢難耐,我建議簽完選配表後先把這件事「暫時忘掉」,因為從簽表到到港還要五個月。但如果您和我一樣,對追蹤愛車進度感到好奇,那就繼續往下看吧。
My Porsche App 追蹤訂單進度
付完訂金後,4/10 收到 email 通知可以透過 App 追蹤訂單,不過 App上面的預估日期都是 AI 算出來的,期間會滾動式微調日期,但最後實際到港日居然跟 AI 一開始算出來的日期一模一樣,還是滿有參考價值的。
- App主頁
- 小地圖
- 排程表
- 「生產序幕正式揭開」:App會顯示「已達到選配凍結點」,推測應該是工廠已經根據選配表訂料,所以不能再改了(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在凍結點之前理論上還有更改的空間?)
- 大約等待 20 天,才從「生產序幕揭開」變成「準備動工」,這 20 天應該是待料跟準備排隊上產線。
- 「準備動工」:正式上產線,製造時間大約兩週。 YouTube 上有一些 Porsche 產線的紀錄片,看完影片後,我每天都在想像我的 Macan 4 是如何一點一點地被打造出來,挺有趣的
- 「即將上路」:表示生產完成。

結果打開 App 一看,不是完工照,而是光溜溜的車殼照

- 裸車殼
- 上漆
- 安裝電池
追蹤船期的樂趣
船期的部分,也是在 01 爬文看到 2020 年前輩分享教學,沒想到 2025 年還適用。生產完成後,可以在 K Line 的亞洲航線船期表,找最近一班靠港,而且有停台中港或台北港的船。
https://www.klineglobalroro.com/schedules/4-1_europe-south_africa_and_asia.pdf
K Line 船期表是動態調整的,大約一周會更新一次,紅字代表是修正過的日期。
我這台的完工日是 6/3,推估應該會上 6/9 的 ODIN 或 6/27 的 LYDDEN。

6/13 收到 App 通知「已離港」,應該是上了 ODIN 這班。
- App通知已離港
- 小地圖上的車車也已在海上漂
馬上敲業務確認船班,真的是 ODIN 無誤。

接下來,就可以上MarineTraffic 追蹤船長大人開到哪了。
https://www.marinetraffic.com/en/ais/home/

到港與清關
7/22 終於到港

接下來可以到跨機關車輛資訊平台用 VIN 查詢清關進度
https://www.ecar.nat.gov.tw/PCSS/caib01
但第一二天還查不到資料,要等車商報關後才查得到。

基本上只要查到「Step 1 關務署顯示已放行」,就代表車商可以把車領出來,整個遠端追蹤也到此告一段落,接下來的進度只能等業務通知了。
展間檢查與交車
通常整備期會抓兩週的時間,託川普的福,最近車市相當冷清,我的車 7/24 從關務署放行,隔週業務就通知 8/1 可以到展間看車,算是非常快的。
看車當天,主要是檢查外觀、確認選配是否正確,有少的話就開凱燕砸店 (欸不是!)。


看車當日會一併挑選隔熱紙與行車記錄器,如果需要鍍膜或包膜,也能請業務報價並安排廠內施工。
檢查沒問題就交付尾款→ 業務通知選牌 → 看個良辰吉日準備交車啦~
推薦使用car16選牌網站查詢全台牌號,不用一直在監理站網頁輸入驗證碼
https://car16.com/
終於迎來心心念念的 Macan 4
隔週終於從展間把冰灰 Macan 4 娶回家,交車室好漂亮、沙發好舒服。
業務會先點交文件、簡單說明一下充電方式、保固及保養須知、手機設定教學,完成後就來掀頭紗啦~




交車禮有鐳雕車主姓名的 Moët 香檳、泰迪熊、XL保溫杯、直傘跟折傘各一把。
當天我們還找了呂人影像 LuWayne 為我們紀錄交車過程,感謝專業攝影師捕捉到許多生動的表情,朋友說我們買個車搞得跟結婚一樣 (就真的是娶媳婦阿 哈哈),攝影師回覆訊息跟交件速度都很快,非常推薦!
選配分享
業務說我們這單中有幾個選配是較少人選的項目,順便簡單分享一下:
- 22 吋 Macan Exclusive Design 輪圈+高亮澤黑色烤漆,先生對這組大腳非常滿意


- 十八向座椅的自發光 'PORSCHE' 字樣

- 釹銀色 Accent 特色套件
- 前門
- 後門
- 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
早在2021年看到這個 AR HUD 技術發布就很想實際使用看看。在沒有導航時會顯示當前車速;啟用導航後,於轉彎或岔路會出現魚骨頭動畫提示,轉彎處還很遠的時候,魚骨動畫看起來會在遠方小小的,越靠近路口魚骨會越來越大,真的很像打電動,好有趣。
開啟 ACC 時會顯示格數與前車實際距離,可以更直觀的設定跟車距離,不用憑感覺。若要關閉 HUD 顯示,可長按方向盤左滾輪或在 PCM 設定中關閉。不過它只有在駕駛座可見,我常坐副駕,沒辦法一起打電動(?)有點可惜。
需要注意的是,AR HUD 魚骨頭動畫目前僅支援Porsche原廠導航,用 Google Map 導航只會有距離跟路名出現在時速表右邊,不會有魚骨頭動畫。
台北保時捷之前有拍一段教學,畫面還滿清楚的。
隔熱紙選擇
隔熱紙的資料是參考 01「發電老鼠」大大整理的完整表格,感謝前輩的無私分享: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20&t=6866243&p=7#88537541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CLxc3orIqrTBjrV-LE2z8lpgBEvjhb6FOV25xsPbjsA/edit?gid=554932096#gid=554932096
由於事前不確定業務能提供哪些品牌,我們在車子到港後花了一些時間做功課;先從表中挑選了幾組喜歡的品牌跟型號,再上網搜尋實車施工照片參考,8/1 看車當天,我們甚至沒看樣品就直接決定了型號。
分享我們的挑選隔熱紙時主要數據:
- 前檔:透光40~45%,TSER 60%以上,內反光越低越好
- 車身:透光30~35%,TSER 60%以上,內反光越低越好
原本首選是舒熱佳 LX 系列,但業務沒有提供該品牌,因此改選第二順位的丹龍,前檔GE-45 、車身GE-33。
這樣的搭配目前使用起來很滿意,白天開車不刺眼。
這是八月底熱情的台東台9線,萬里無雲的正中午,開車視線還是很舒服的。
這是八月屏東枋山台1線,也是正中午
夜間視線也很清楚。
因為iphone HDR會強化暗處,拍攝時有特別將曝光值調低,比較符合肉眼所見。
從外面看能隱約看進車內,但仍保有一定隱私。

在前檔下方放置6歲以下兒童停車識別證,從外面也可以清楚看見。

隔熱效果只能透過體感來描述。測試環境是 8 月正午,豔陽高照、氣溫約 35 度,行駛時間1小時以上。當陽光透過玻璃直射皮膚時,會有明顯熱感,但不至於燙;若無直射,加上冷氣運轉,車內仍相當舒適。不過將手靠近車窗玻璃,依然能感受到熱氣。即使 GE-33 的 TSER 已達 65%,陶瓷隔熱紙的特性畢竟是吸收熱能,因此還是需要靠冷氣加強。下一次會考慮嘗試金屬隔熱紙,看看差異如何。
另外,天窗的部分原廠玻璃已具染色處理與抗 UV 鍍膜,因此沒有額外再貼隔熱紙。而實際使用中,艷陽高照時,關上遮陽簾後確實就沒有熱感了。
乙式車險
因為這是我們第一台電動車,所以一開始對保費沒有明確概念,只聽說電動車有電池自燃風險,保費會比燃油車高出許多。我們在 2022 年購入 BMW G02(新車價 309 萬)時,保費約 5 萬 8 千多,因此這次原本預估要落在 7~8 萬。沒想到最後實際保費也是 5 萬多,算是意外驚喜 (早知道就再多選個蠟灰真皮椅?

比較特別的是,業務說電動車無法約定駕駛,且超額最高為 1000 萬 (以往都保到最高 2000 萬),因此我們額外增加 1000 萬失能增額保險,以提升保障完整度。
以上就是這次從訂車到交車後使用的初步分享。
上週我們還開著它進行了一趟四天三夜環島,中途安排了幾個保時捷目的地充電,之後會再另外撰寫一篇環島電耗與充電的心得文。

最後再分享一張我很喜歡的日行燈


順帶一問,是否有 Macan EV 車主或 Porsche 電車的 Line 群呢?如果有的話也很想加入交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