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 Q4 Sportback e-tron 45 Edition One
先說他被普羅大眾嫌棄的缺點,他是一台為了省成本而用後輪鼓煞的電動車。如果大家想要針對這點來攻擊,那Duck不必了。您可以直接按上一頁避免傷眼睛。

如果還有興趣,那就接著看我的使用心得。

前幾年看這台車,一直盯著業務問,台奧有消息嗎?直到了去年年初。突然線上發表了預購。
當時還衝到了信義區的快閃店去看實車。


但當初考量的點是
Edition one很帥,黑化大輪圈矩陣頭燈都是我想要的
特別是矩陣頭燈,真的用過就回不去了。
但
有個致命的缺點
沒有三區恆溫空調 也沒有後座出風口
沒有三區恆溫空調 也沒有後座出風口
沒有三區恆溫空調 也沒有後座出風口
猶豫了許久,後來跟業務說,我很喜歡但真的沒辦法下手。
就當我打算放棄了,還是繼續開油車。業務突然打電話來說三區恆溫跟音響可以選配了。

然後就多了一張單子(真心推薦我的奧迪業務,人帥服務好)

接著就是等車等車再等車
等到了十一月,車子終於來了。
很多人都說很有塑料感,我自己是覺得還好,畢竟他是一台入門的車。我也不會要求太高(但下一台肯定要買PPE平台)
原廠都有先告訴你他長什麼樣子,你能接受再買它,無法接受就轉頭去看另一台車。其實很簡單的。
以下就分享幾張業務拍的交車照片。
賽車椅真的很好坐,這也是當初會選的原因之一。



另外說一下SONOS,他是一個新銳美國品牌,我自己在接近八年前就用過了他們家的產品,
當時用了覺得相當得好,所以當我得知Q4是用這個牌子時,其實我是開心的。
下次有機會再選個B&O。

空間問題

空間是我覺得最驚訝的地方
當初Q4打著
Q3尺寸、Q5行李箱空間、Q7後座空間。
我當時覺得真的嗎?直到入手後,才發現後座空間真的無敵大。4米6不到的車長,後座空間竟然可以跟CAMRY比擬。甚至超過!真的覺得太厲害了。優點又加一了。
續航里程,應該是多數人買電車會考慮的一個點
幸好,Q4的續航在傳統車廠中屬於前段班,而且車子大部分的東西都有可能去外場改裝。
但電池,我目前是沒有聽過可以改裝的。
這也是為什麼會選續航里程高的Q4其中一個原因。

充電問題
首先,家中社區是不能裝充電樁的
當初有為了這個跟管委會討論,但我必須老實說,這社會還是排斥著電動車。
所以大部分的住戶直覺就是要反對。要裝一個充電樁,必須要做簡報跟區權會報告,我覺得這樣太累了。
所以我放棄申請。
所幸。雖然被關了一扇窗,但開了另一扇門。
再買完車子沒多久。家裡附近的接連開了兩個不同第三方得超充站。離家距離30秒。

所以充電問題也就解決了。
另外不建議大家使用轉接頭。我自己都是有遇到type2的慢充就使用。如果沒有就去找CCS2的快充。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Q4的續航真的厲害,附上上個月的短期記憶,1度電可以跑10公里,這是上班日下午五點半從桃園開回台北的真實情況。

充電速度
原廠給的規格表是135kw
但實際去upower充電卻可以跑到176.3kw。而且平均充電功耗是136kw左右(真的是高原充電)
驚嚇


下面是我去第三方充電及奧迪原廠充電的照片。



結論

或許奧迪電動車不是最好的電動車
但我自己覺得,他是目前最適合我的電車。
他有個極大的優點,
就是他的迴轉半徑是同尺寸的車型內最小的。
5.1公尺的迴轉半徑,在大台北地區就是好用。
常跟朋友說,你的車可以一次回轉的地方我一定可以
但我的車可以一次迴轉的地方,你不見得有辦法
這點我相當相當滿意。
雖然他還是有許多缺點,沒有遠端遙控,沒有原廠導航,沒有虛擬座艙。
但,我都覺得還好。
我可以接受這些缺點,因為他的優點大過於這些缺點。
還是要說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沒有完美的車,只有適合你的車。
就像隔熱紙的選擇。你想要隱私就去選黑紙,但請不要打著透光率高的隔熱紙總隔熱就差的旗子來說嘴,那是因為你沒有使用過透光率高又隔熱好的隔熱紙

最後還是致敬一下我最帥的舊車
A5 sportback!!!

。

補充一下娛樂系統。奧迪所配備的只有有線CarPlay及Android auto。現今充滿著無線的CarPlay看起來有點落伍。但對於我來說有線才是王道。一來不容易斷線。再來可以充電。但我後來改成使用透過CarPlay 連結的車用安卓盒子。一來是奧迪沒有給娛樂系統。再來是我覺得用安卓盒子比車廠內建給你的好用太多。要看影片可以下載YouTube Netflix HBO,再來因為我比較喜歡用導航王TM版。我發現用安卓盒子版本的功能比下載在手機裡再連結CarPlay多。所以用過就愛上了。

但安卓盒子推薦在對岸購買。一來品牌多。但來價錢優惠許多。台灣代理商真的賺爛。就像70邁的行車記錄器。對岸的價格好太多。而且他們的客服態度也好。不像台灣蝦皮的客服。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他們的負評。很精彩。
追加分享動能回充
在Q4上,動能回充有四段。0-1-2-3。
而原本的換檔撥片改成了動能回充調整撥片。我自己覺得這個太好用了。
開在路上想怎麼樣的模式輕輕一撥就可以改變。不用到中控點螢幕進去更改。下坡用最大回充,市區我都用第二段,因為他最接近以往開車的感覺。

另外顯示的圖示也很簡單易懂。用個類似電池符號🔋。全滿就是回充最大。全空就是最小回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