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駕地點是在Audi內湖展示中心,原廠提供Q6 quattro S line/SQ6兩輛試乘車

行前先在交車室由Macro進行Q6 e-tron介紹與簡報

交車室內放置一台Q6 e-tron單馬達入門後驅款

由於個人目前已是電動車車主(擁有BMW iX1 xDrive30),對於電動車特性自然也非常熟悉,對於能有機會體驗Audi Q6 e-tron,抱持著一顆好奇與探索的心,接下來我們就進入重點吧!!
我想各位網友一定看過很多車媒的試駕文與體驗影片,對於Audi Q6 e-tron一定也不陌生,所以我就省略過於詳細的介紹,以下就僅針對深度體驗後的感受做重點式的分享,如果各位網友有興趣,可以親身前往展間體驗或參考其他試駕影片來瞭解全貌。
為讓同梯次體驗的網友能同時體驗Q6 e-tron quattro S line及SQ6 e-tron車款(兩輛均為雙馬達四驅),我向主辦單位提議調整為中途換車的方式,讓兩輛車都能有實際體驗的機會,體驗範圍包含一般道路、高速公路及山區道路,以下整理本次體驗的心得與感想:
[行駛體驗—環艙配置]

這次亮相的Q6 e-tron其內裝鋪陳呈現出新世代且高科技化的氛圍,駕駛座前方搭載儀錶板與觸控螢幕皆為OLED,呈現高質感與高解析的顯示畫面,文字與全景畫面清晰且自然。
副駕駛座的螢幕列為標配,車輛靜止間副駕螢幕會關閉防窺,車輛行進後才會開啟防窺,完全考慮駕駛行車安全,但又不影響副駕觀賞與操作。
原廠導航提供AR實境的魚骨頭指標及能耗顯示(iX1已經具備此功能),終於也讓Q6 e-tron能跟上新世代科技的潮流。
OLED環艙儀表板及觸控螢幕

高解析的導航畫面

副駕駛專用螢幕

後座空間寬敞舒適

[行駛體驗—動力操控]

Q6/SQ6均為四輪驅動車型,實際在山區行駛與過彎都能感受四輪緊緊貼地,這部分與同為四驅的iX1感受是一致的,若要入手Q6建議直上中階款quattro S line。
Q6/SQ6的方向盤在操作上稍微有點重手,在起步的輕快程度與iX1比較仍有一些落差,但這與車身配重應有關係,畢竟兩者相差超過300公斤,較為龐大車體與電池體積,還是能感受到沉重的體感。
SQ6是車系的旗艦性能款,具備489匹的強大動力,但實際踩踏並不會出現暴力加速的狀態,而是會以線性逐步提升的方式釋放動力,這點也跟iX1很相似。
SQ6車頭外觀

SQ6車側及尾部外觀

SQ6座艙充滿戰鬥氣息

Q6 e-tron quattro S line車頭外觀

Q6 e-tron quattro S line車側及尾部外觀

Q6 e-tron quattro S line座艙平實不華又有高科技

[行駛體驗—動能回充]

Q6 e-tron的D檔動能回充強度有兩段,可透過方向盤撥片直接切換,動能回收的力度很適中,對於熟悉油車的駕駛人,可以很容易就手。相對於iX1的D檔強度調整就必須透過中控螢幕進去調整,會有些微不便且不夠直覺,但因為個人主要行駛習慣是採用B檔,所以影響其實也不大。
B檔動能回收one pedal則可檔煞到停止,不會出現持續滑行的狀態,檔煞過程也非常線性自然,對比iX1的B檔有著相似的感覺,駕駛人只要熟悉B檔的操作特性,也能很快適應。
[行駛體驗—底盤懸吊]

Q6 e-tron(Q6 e-tron quattro S line及SQ6 e-tron車款)較大的車體與乘載100度的大電池,讓它的車重高達2.3噸(2325~2350Kg),當然也因此讓底盤更為沉穩。在中高速過彎時仍有感受因車身物理慣性所帶來的擺動感,但還不至於有不舒服的側傾出現。
而SQ6因為具備氣壓懸吊,在山路採低底盤摸式似乎比中階款quattro S line有更沉穩與Q彈的路感。另外,中階款quattro S line的懸吊對比iX1比較偏舒適也較為軟Q,不會太硬或出現不舒適的乘坐感受,但彈跳感還是感受的到。
Q6 e-tron底盤扎實操控佳,卻又不失乘坐舒適性


[行駛體驗—安全避險]

當天試駕途中在高速公路發生一件意外插曲,當時左後側有輛大貨車突然竄出且非常靠近車身,但Q6/SQ6很快在我反應之前就自動作了往右側閃避的修正,而且過程很線性柔順沒有不順暢或突兀的感覺,同行乘坐的Thomas也有相同感受,這是很加分的地方,尤其針對安全避險方面,Q6/SQ6已經具備成熟的安全機制。
[可惜的地方]

雖然Q6有全速域的駕駛輔助,但這次引進的Q6 e-tron並無車道置中功能,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在Q6這種檔次的高階車款上竟然未配備基本的車道置中功能,這讓Q6原有的競爭優勢又下滑了一階,建議原廠應重新思考策略,避免被競爭對手帶風向而喪失競爭力。
最後要對ddcar團隊致上最高敬意,感謝ddcar在假日辛苦動員安排如此完善的試駕體驗會,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參加。

試駕結束大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