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廠的保養手冊是建議15000KM進廠保養, 不過我選擇一萬KM就先進廠
大概在一月中左右進行的保養, 保養清單如下:

第一次保養費用落在11k左右, 如果按照原廠的建議, 其實每KM不到1NT.
但是比起這些保養費用, 車體本身有沒有上甚麼課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段行駛距離內沒有發生”駕馭”上的相關問題~
這段時間還有額外測試一些路況, 諸如: 大雨, 濃霧, 泥濘路況, 陡坡(上下坡)
高速(極速),等等.
依狀況一一說明, 首先是大雨, 在真。豪大雨的情況下, 都普勒雷達感應會失靈,
於是電子儀錶板會跳出訊息, 此時不建議開定速與車道置中. 但Quattro 不影響
但在積水較深的時候Quattro Ultra 還是比不上Quattro Torsen,
Torsen真的是最棒的Quattro!
濃霧. 濃霧一樣會影響雷達的感應, 但是不會像大雨一樣失靈,
前車燈在濃霧的影響下能照的範圍並不高, 即使是有矩陣的車頭燈也是一樣.
大濃霧的前提下, 甚麼燈來都沒有用(因為真的照不透), 但在小霧的情況下,
Audi的燈有明顯的差距.
至於車尾燈OLED在濃霧的情況下約超過50m就會看不見.
如果有想買Q5的車友真的強烈建議選配前矩陣後OLED燈.
泥濘路況, ED1版本搭配的是運動化懸吊, 要講到舒適性絕對比不上氣壓式懸吊,
氣壓懸吊能處理應付的路況, 單論舒適度來說是大勝,
運動化的懸吊回饋給駕駛者的感覺比較強烈,
但對於坐駕的人來說卻不是如此.尤其泥濘路況, 開車的人會很有駕馭的感覺,
坐車的人卻不盡然.扣除凹洞/泥濘/顛坡路況, 運動化懸吊算是比一般的懸吊好上不少,
但如果預算夠真的要加氣壓懸吊
陡坡, 從平面移到上坡還是下坡的瞬間, 雷達都會很快的反應逼逼叫(可能跟雷達的位置有關),
爬坡其實D檔就足夠, 但如果要超車, 可能要改動力模式. 因為我覺得在上坡的油門踩踏,
敏感度不足, 要改成動力模式才能完整的釋放265P的馬力.
至於下坡可以開啟陡坡緩降的功能, 但有時候我也沒有選擇開啟,
因為他本身就有引擎煞車的功能,
可以避免長時間煞車來令片過熱的問題.在跑山路上這台車也算輕鬆跑了
高速行駛, 目前我開的極速大概在200KM/Hr左右就沒有在選擇往上開下去了,
極速可能可以到230~240左右, 不過在不加裝雙層玻璃的情況下,
開到180左右聲音就瞞明顯變大了,如果是150以下則沒甚麼差異,
開到180以上車體也不太會飄, 但是會讓你不自覺得想要加速
目前平均油耗還是落在8.6~8.7L/100KM, 市區約2~3成,高速約7~8成
整體來說真的是台不錯的車子(目前)
當然也有一些缺點:
1. 導航問題: 原廠導航更新後, 語音的部分就陣亡了, 常常無法辨認聲音,
或是僅能辨識前段縣市, 這問題Audi原廠表示要等圖資後續更新後來改善這個問題,
只是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完全改善就是
2. Audi Pre-sense: 這個安全配備的感應太靈敏, “提前”是原廠設定,
改”延後”可以讓靈敏度降低, 但是真的遇到匯車的車速過快時, 就又顯得太慢
3. 有大概四次會突發性車體閃雙黃燈, 在正常行駛狀態下, 無對向來車, 車體附近無阻礙物.
這四次都發生在前5000KM左右內.之後就沒發生過.
4. 玻璃/雨刷. 跟A8比起來, 前檔玻璃跟雨刷差很多, 雖然說這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等級的東西,
Q5玻璃較容易有油汙殘留, 且雨刷有時在掃的時候會有一些異音
(不過這點我覺得可能是個案問題, 影響不大)
目前行駛約16000KM左右, 中間還有安全性召回一次, 該安全性召回應該很多人都有收到通知,
似乎是歐洲那邊有案例, 後座的乘客有翻倒飲料導致液體滲入, 會滲入可到達電池的區域,
進而影響12V電池的運作,此次召回是打開後座倚加裝一些防護套件,流程約一小時半左右.

結論: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上甚麼大課, 整體也算非常棒的體驗, 等下次的保養再來跟大家分享
---------------------------------------------------------------------------------------------------------------------
與其說是心得, 不如說是對Q5 SB ED1的一些分享
在換車的時間點下,並沒有列出口袋名單,只有一個設定就是SUV的車型.
而之所會選擇Audi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家裡有一台舊款的A8L.
認真的說起來這台A8真的很超值, 上款的A8在當時的折扣算多.
這台A8L不論在動力,空間還有科技感真的表現很棒, 後勤保養到目前為止也都非常出色,
也因此給了我們很好的印象.
既然是SUV, 又是Audi車. 能選擇的也不多.首先跳過E-tron.目前尚未仔細考慮過電動車,
畢竟電動車是未來趨勢, 日後若有機會總是會換的. 主要考量還是以油車為主,
於是就在Q3, Q5與Q7當中抉擇. Sportback 車型比一般的CUV更具有跑格與流線,
個人主觀的認為Q3的斜背是最美的,
但是Q3的動力與空間略顯不足,而Q7具備最佳的內裝與傳統全時四驅Torsen Quattro.
但在外型與預算的考量下,最終選擇了Q5.
而選擇ED1的原因是多方比較起來, 這樣的配備與價格算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八月中旬訂車, 九月初交車, 這台Q5也成為家族的一員, 綽號叫做”史瑞克”
關於這台Q5 SB ED1以下分為幾個地方講述:
1. 總體外觀/顏色
2. 內裝質感/空間表現
3. 動力系統/油耗
之所以叫做史瑞克, 跟車的顏色有很大的關連. 當初在跟業務講到edition one的時候,
其實能挑的顏色已經不多了. 主流的黑跟白已經完售, 剩下只有炫亮藍/星際藍/軍裝綠,
最後會選擇軍裝綠有幾個原因: 1. 視覺變色感 這種軍裝綠漆色在不同陽光強度下,
他的成色不太一樣. 當陽光比較艷的時候, 會有一種略帶黃的豔色感,
在陽光強度適中的時候則是呈現一般均勻的綠色,
在近傍晚的時候則帶有點灰色的感覺,夜晚行駛則呈現墨綠主色.
因此個人是認為他的顏色層次感算是豐富的. 但是這種顏色通常不太吸引人,
在外面跑也幾乎不太會遇到綠色的車. 但時間久了真的會覺其實蠻耐看的.





Q5 SB一共有三種版本, Advanced / S line 與 Edition one版本,
Advanced與其他兩款的外觀上會有較大的差異在於水箱護罩與輪圈/Sline套件,
在Youtube視頻中德哥跟怡塵試駕還有7Car小七車觀點的本版是advanced.
而在嘉偉哥/宗怡/小蘭/他們試駕的則是Edition one版本.
水箱護罩會是一個基本的辨認外觀,雖然他們都是八角形,
但個人還是比較喜歡S line以上的版本.
那種蜂巢式八角水箱護罩的外觀比起advance的八角直線條交錯更具有美感,
而edition one 比起S Line版除了變成20吋的胎圈以及紅色”塗裝”卡鉗外,
還多了黑色套件, 這讓整體外觀的層次又會更好一些.而車尾的斜背角度雖不如Q3,
但在OLED尾燈的加持下, 也讓車尾添加不少美感.


內裝質感則算是Q5的弱項, 首先是內裝的材質有不少的塑料套件, 這邊引用嘉偉哥講的話,
“如果今天台灣人看的是Audi的動力系統/底盤系統這些基礎, 那Q5賣翻了.可今天不是”
內裝元素恰恰是台灣消費族群很重視的一環, 儘管這些塑料材質的公差, 模邊都做得很工整,
但整體的感覺就是跟”豪華”搭不太起來, 舉例來說像是車門/車內的塑料件過多,
缺少一些金屬如鍍鉻的效果或是鋼琴烤漆/鏡面烤漆, 木質裝飾,
另外車內置物空間的安排也略嫌單調, 不過由於個人不是非常重視內裝,
基本的該有就算OK, 尤其是在12.3吋的MMI螢幕下,
實體按鍵的減少也是必然的. 另外氣氛燈的使用算是給內裝一個不小的加分,
尤其在夜晚行駛的時候, 氣氛燈與MMI/還有虛擬駕駛螢幕整體營造的感覺算是很大的加分,
但是! 只有夜晚限定.

至於後座的內裝算是中規中矩, 在同級車裡他的後座具有前後滑移10cm的功能
這對要求後座乘坐者的空間感受有一定的加分效果,
像我身高約185cm左右坐在後座並沒有感到空間狹隘,
也正因Q5的斜背車型沒有做的像Q3那種斜度, 因而為後座的頭部空間爭取到一些的高度.
儘管後座的空間很不錯, 但是後座的內裝並不太優秀, 尤其後座沒有USB的插孔有點掉漆.
動力部分則是目前駕駛起來對於Q5SB相當滿意的部分,
這台搭載EA888 Gen3的引擎具備的馬力與扭力極具水準.
變速箱採用雙離合器S-tronic 濕式七速自手排,
底盤配置MLB EVO,這是VAG集團縱置發動機模塊化平台,
搭配16-17年以降的新四驅系統Quattro Ultra. 這幾個條件讓Q5有非常棒的動力駕駛基礎,
以行駛到目前為止的經驗來說: 適用台灣幾乎各種路面, 不僅輕鬆好駕馭, 油門的踩放,
乃至動力輸出, 路面的回饋, 甚至山區路段, 都相當輕鬆, 絲毫無拖泥帶水的跡象.
而在雨中或逆風行駛, 也展現相當沉穩的抓地力.
油耗表現: 以目前行駛3600 KM來說, 大部分模式是Auto, 動力/舒適/節能模式總佔比並不高,
總體平均油耗表現落在8.8L/100KM, 換算起來約在11.36Km/L左右,表現算中規中矩.
行駛在市區的油耗約為7~8Km/L, 高速公路下為14.9Km/L.
這跟官方數據的平均油耗12.4Km/L 還是有一些差距, 當然官方並沒有說明他是怎麼測的,
也無呈現他是使用何種Drive Select模式. 因為油耗的影響因素太多,
比方說我測的油耗有多數時間是兩人, 有大約一成的時間是4~5人,
如果想要以省油為主的SUV這台車當然不是最佳選擇, 但這樣的油耗已經算讓人滿意了.


<總結:>
不管怎樣的車一定都是優缺點伴隨, 只有能夠打動心底的就是有緣份.
先來講些缺點的部分: 1. 內裝, 基本上內裝跟外觀一樣是很主觀的東西,
不過問過多數人或是比較一下同級的車型就可以知道內裝部分算是Q5 SB的硬傷.
跟小改款之前比是有進步, 但是跟同級車的比較, 就看的出差距.
舉例來說, 副駕駛座並沒有記憶功能, 這個真的不太行,
雖然ED1是標配跑車化座椅並且有加熱功能, 但是連記憶組都沒有實在說不過去.
2. 視頻與實車的差距. 嘉緯哥/小蘭姐/宗怡等他們所試駕的版本是ED1沒錯,
但是那台車是”媒體試駕車”跟實際的ED1還是不太一樣, 如座椅與方向盤S line 樣式,
排檔桿附近的鋼琴烤漆, 以及腳踏板的裝飾, 這些都是正常的ED1版本所沒有的.
照理說你展示的車子跟你實際賣的車子應該要一樣,
只有媒體展示車才有這些額外的配備難免落人口實.
3.Quattro Ultra 系統. 把Quattro ultra放在缺點裡面講對Audi其實並不公平.
那是因為個人把A8的Quattro Torsen拿來跟Q5比.
到現在我還是認為只有Torsen這套系統才有資格稱為Quattro,
那種恆時四驅才是Audi四驅的精隨. 不管是怎樣的電腦輔助分配,
都還是會有一些遲滯的現象, 只有恆時四驅才能應對多數的路況,
Ultra 比 Torsen來的更輕更節能這是事實,但是官方測出來的數據是:
每100Km能節省0.3L的油耗. 老實說不是一個非常顯著的油耗差異,
必須長期累積里程數才能體會省油的差距. 再者,
Ultra在零件的損耗上會比Torsen更來的劇烈. 這些東西短時間可能體驗不出,
但是時間久了就會反應在維修的成本上.
Ultra智慧型電子系統輔助能因應需求來斷開前驅與四驅的分配,
但是當沒有斷開時的四驅後輪最多只能佔比50%, 無法達到完美的前40後60%.
Ultra另一個優點是有助於脫困能力(當有某輪空轉時).
所以Ultra系統在多數時間可以把他視為是前驅系統,
而前驅跟後驅的駕駛差距就相當明顯, 在此不再多提.
4. Level 2的安全配備, Q5 SB嚴格來說並沒有達到完整的Level2,
根據ADAS的定義, 全速域的ACC有, 但是在車道置中維持這部分,
超過65KM以上只有車道偏離警示LKA, 65KM以下開啟都會塞車輔助功能,
此時才有車道置中維持,所以他不是完整的Level 2.
以這樣等級的車沒有完整的Level 2, 身為奧迪人是覺得有點遺憾. 畢竟現在不少,
甚至是國產車等級, 已經有完整的Level 2. 如果對於把Q5定位於開長途的使用者,
且會有相當比例開啟輔助駕駛系統的人, 那Q5就不是一個好選擇.
5. 音效部分: Q5 SB ED1的音效是本身的Audi Sound system.標配並沒有B&O系統.
如果較重視車上音響效果的消費者來說還必須額外選配, 簡言之,不優.
原廠的音效表現並不突出, 在重低音的表現尤其差勁, 如果預算許可真的要選配上去.
6. 可移動式QI手機充電版. 這個功能其實我直接把他關掉, 就跟怡塵視頻講的一樣,
聽起來很美好, 可是使用上不如想像, 充電功率低且速度慢,
又有易過熱的問題. 所以直接關閉不使用.
7. 輕油電問題, 不論是12V或是48V都只是歐盟短時間環保議題而產生的替代品,
將來如果保養與維修肯定會有一番的花費, 只是以同等的車種考慮,
48V應該是較好的選擇而不是停在12V.
接著來講優點:
外觀/動力表現不再敘述.講幾個車主認為不錯的細節:
1.燈的使用. 奧迪被稱為燈具廠也是常時間品牌經營的投資結果.
以外觀來說OLED的標配尾燈是真的美且具有動畫表現. 頭燈Matrix則需要另外選配
內部的氣氛燈表現蠻中規中矩的, 另外在車門設定的燈, 門把處有照明燈,
飾版下方有氣氛燈, 按鍵上方也有氣氛燈, 個人認為有不錯的細節表現.


2.MMI導航. 導航系統採用Google的圖資, 對於習慣Google的人來說這的確是個很大的優點,
不僅開關機迅速且導航也幾乎不會lag. 語音系統的控制也很出色,
除了辨認聲音的速度稍慢以外, 也幾乎能精準的導航到想要的位置. 導航的音控與指示的距離,
也都具備相當的水準. 可以對語音導航說”好市多”與”Costco”. 猜猜哪個系統辨認比較快速?
另外, 有一次我在員林, 對語音導航說”手的胖現燒”,
其實店名是”手の胖現燒烘培” 結果還是能辨認出. Nice.
3.尾門開啟的輔助燈. 由於OLED燈是整片式的, 當尾門開啟後,
就必須額外的燈具開啟來輔助照明.
在尾門下方, 鋼琴烤漆上方的燈具在尾門開啟後會亮燈外外上方車牌處也有一組燈具,
最後搭配後車箱空間的照明燈. 整體搭配是真的很不錯.

4.盲區偵測警示系統. 他的位置位於後視鏡旁相當明顯的區塊, 亮度相當足夠,
而且能根據左右方來車的速度來警示, 當來車速度不快時, 燈會長亮直到該來車駛離偵測區域,
當來車速度較快時, 則以快速閃爍警示. 這算是相當實用的細節功能

分享幾個關於Q5 SB的視頻簡述:
1. Go車誌-嘉偉哥 (edition one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J0WiaCovc
嘉偉哥的評論一向很實在, 既不會太偏頗的介紹車的優點, 也不會吝於批評車的缺點.
所以他的視頻一直有觀看的必要性. 但是在這台Q5SB的介紹中,其實不只是Q5,
他對於Audi的車似乎都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Audi的車一直都很棒,
但你每次看到細節的地方總會覺得怎麼奧迪車會這樣處理.
比方說他提到的已離職的奧迪高階主管, 當勾選這些配備的時候怎樣怎樣之類.
這是他的個人經驗分享,或許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應了奧迪台灣高階主管的策略是有些問題的,
只是他沒有言明罷了, 甚至在像某集Q8 vs X6的時候還是有提到這件事,
可見一斑. 台灣奧迪還是有不少需要努力的地方.
另外在這個視頻中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 就是MMI的導航系統,
個人在使用上幾乎是開機就會馬上顯示, 並沒有像影片中的lag現象,
如果想買Q5的人也可以多注意此狀況.
2. 小蘭姐姐- (edition one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PY3w1E0hM
小蘭姐的視頻提到了比較重要的安全配備, 算是在所有的視頻裡面講安全相關方面最紮實的.
比如IIHS, Q5的評價是 top safety pick plus, 又比如Euro NCAP,
Q5也是得到最高的五顆星評價, 另外在相關的主被動安全也都有詳細的解說.
小蘭姐本身是賽車手出身, 但是他並沒有因為這樣的光環就少做功課, 這點真的相當難得.
3. 黃金地球線- 宗怡姐 (edition one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HRF8naNdqY
黃金地球線的節目中邀請到一些來賓共同來分享他們看法, 而每個人講一部分這樣子,
有德哥的部分, 當然也包含小蘭姐的部分, 小蘭姐也同樣在節目中講到安全測試跟主被動安全.
不過這個節目另外有邀請到現任Q5車主張為揚來講他的看法, 畢竟Q5 SB算是Q5的小改款,
但這個小改款由現任車主來講是相當有說服力的, 他也提到了哪些改款後的配備是很好的.
這些改變都讓身為現任車主的他非常有感.
4. Dr. IF factory – 李亦甫, Dr. IF主要兩個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3CPoxsCEdQ&t=545s
在Audi黑科技這個視頻裡面的Q5並非SB版本的,但是他卻詳細的講述了Q5的底盤,
如果對於機械結構有興趣的請務必觀看此影片,
另外一個較新的視頻則是做了一個單元的比較: Q5 SB VS GLC coup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d5ThXw4bw
簡單來說GLC是比較偏向舒適型的車, 而Q5 SB則比較偏向操控
以國內市場來說GLC幾乎是打趴同等級的車, 但是Q5 SB真的沒有那麼不值.
5. 全民瘋車Bar- 怡塵 (advanced 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3_tDXP-cY
個人也是相當喜好怡塵對車子的解說, 在這個視頻裡面,
怡塵團隊也把幾個比較重要的資訊整理出來,
以及影片中他提到幾個可以考慮加選配備的部分:
隔音玻璃, 車頭燈/OLED尾燈, 內裝升級. 這三個真的可以考慮升級.
影片中怡塵試駕的時後, MMI的晃動很大, 這個部分ED1則是完全沒有,
我相信Advanced版本也不會有, 可能是架設鏡頭的穩定度有問題.
第二個補充則是影片最後的油耗部分, 實際上ED1的油耗數據沒有Advanced版好,
至少我開到現在沒有達到那樣的表現.
最後來分享目前對於這台Q5 SB ED1的心得:
這台車最主要打動我的地方, 其實是外型. 論外型我個人覺得跟BMW的X4一樣都很美.
早些年有段時間開著舊款X5. 說真的BMW的操控真的一流.
這台Q5對我來說著重的點與選擇的順序在於:
外型優先, 駕馭感動力次之, 然後乘坐空間與舒適度, 科技感, 最後才是內裝.
賓士重舒適, BMW優操控, 這台Q5 SB算是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動力加速很線性,
且不太察覺渦輪延遲現象, 過彎的處理也很細膩, 舒適度只要問坐後座的人就知道答案了.
科技感則維持奧迪的水準, 至於內裝,其實只要該有的功能實用就可以. 誠如之前所說,
一台車總是優缺點伴隨, 只要喜歡的點大於缺點,就有入手的衝勁了.
Q5 SB真的是一台好車. 可惜的是尚不能分享保養心得與二手市場的保值程度.
里程數保養手冊是1萬五千公里. 目前也尚未知曉保養的費用. 當然也希望盡量不要”上課”.
以上資訊為車主實際分享, 跟任何業務相關無關.
另外以上資訊若有錯誤, 請不吝糾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