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實在話,小編自身對於四環品牌的喜好程度其實不低,畢竟它並沒有向M-Benz麵滷一樣濫大街,無論是國內原廠抑或是外匯車款都同樣受到歡迎;另一方面如果和螺旋槳品牌相比,Audi則顯得更為均衡,沒有特別偏重哪一項發展(燈組除外),而是各方面都維持在中上水準,甚至科技層面更上層樓,倘若今天的問題是我對於德系三雄單純的喜好,Audi的某些車款在我心中都可以排在第一或第二的位置,不過今天試駕的小改款Q2,卻讓我遲遲無法下筆,準確地來說,應該是對於Q2,小編的內心還是充滿矛盾,理性與感性的天秤,始終難以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
試駕影片在這裡:
先講講客觀改動的部分。Q2作為Audi休旅Q家族中車格最小的一員,首發於2016年的日內瓦車展,國內則是在隔年正式導入,並有著1.0升汽油與1.4升汽油的雙動力規格。還記得當初試駕1.4升的版本,小編對於這部車還是相當具有印象,畢竟其鮮明的駕駛特性不若其他SUV那般單調無聊,而是讓我跟它擁有了一整天開心的相處時光。
有別於小改款前的雙動力單元,小改款後的Q2則是將動力縮減至單一1.5升汽油渦輪引擎,不過輸出調校則維持與當初1.4升相同的150匹最大馬力、25.5公斤米最大扭力。車型等級的部分,有著四加一種的選擇,分別是入門的35 TFSI、35 TFSI Premium、35 TFSI advanced、35 TFSI S Line,以及首發限量版的Edition One,建議售價依序為149萬元、155萬元、167萬元、176萬元起。Edition One則是174萬元(還在販售中),至於車系性能旗艦的SQ2,建議售價為235萬元。
Audi Q2 35 TFSI | 149萬元 |
Audi Q2 35 TFSI Premium | 155萬元 |
Audi Q2 35 TFSI advanced | 167萬元 |
Audi Q2 35 TFSI Edition One | 174萬元 |
Audi Q2 35 TFSI S line | 176萬元 |
Audi SQ2 | 235萬元 |




小改款的Q2主要改動之處在於外觀上的變化,在車格大小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換上了全新的頭燈組,並輔以極線LED日行燈的造型設計,而本次試駕的車款則是額外選配了奧迪招牌的Matrix LED矩陣式頭燈含動態指示方向尾燈(選配價格4.2萬元),增強了夜間的照明效果。
同步改動的地方還有水箱護罩的部分,基本架構維持小改款前的六角盾形的設計風格,不過在引擎蓋連結處增添了三道進氣口,雖說是裝飾成分居多,但這三道進氣口其實是師法當初Audi quattro Sport賽車的經典設計,搭配同樣有進行更動的前保桿,左右兩側的氣壩飾板造型也和當初不盡相同,並採用了霧銀色的塗裝。只不過試駕車款同樣也選配了黑色風格外觀套件,包括前後保桿、C柱飾板、後視鏡蓋均為接近鋼琴烤漆的亮黑色的處理,選配價格則是5.1萬元。



相較於車頭仍看得出些許差異的改動,本次小改款Q2在車側可以說是全然沒有變化,兩張車門維持了相當強硬的鈑金線條,帶出類似爆龜的視覺假象,粗壯的C柱則是本車最具辨識度之處,好看之餘也創造了懸浮式車頂的視覺。外觀上較為可惜的是,尾燈並沒有跟隨頭燈的腳步進行升級,依舊延續舊款的樣貌,但平心而論小編則是更喜歡Q2這個世代的Audi尾燈,用了大量複雜線條的LED導光條設計,且每部車皆有著不同的造型變化,更能看出國際燈廠精湛的光學工藝。
小改款車型在車尾唯一的變化,就是後保桿的部分,除了造型設計的不同之外,也同步取消了原先單邊雙出的排氣尾管,改用隱藏式排氣管的設計,不曉得各位網友是否喜歡隱藏式尾管的造型,但就我自己的認知,汽車就是要有排氣管啊!而且愈多愈好!



- 駕駛模式選擇
- 懷念的中控主畫面
- 可調整作動反應的ACC
先提一下這個頗具年代感的中控MMI車載主機系統,懸浮式的7吋螢幕搭配位於排檔桿後方的控制模組,應該是目前Audi全車系當中唯一碩果僅存的非觸控式操作介面了,雖說功能性不若現在全觸控主機來得多元豐富,但整體使用上卻仍然相當直覺,而且對於不喜愛觸控介面的消費者來說(雖然不知道數量有多少,但小編就是其中之一),這種較偏於傳統的操作模式,其實非常討喜。
至於不得不提的缺憾,就是缺乏Carplay與Android auto連結功能,作為長年試車的車線編輯來說,真的有些回不去了,但Q2還是可以支援音訊的串流(藍芽、有線皆可)。如果你真的非常需要智慧手機連結功能,那麼Audi原廠其實也是有提供選配,只不過是和數位虛擬儀表包套販售的全數位虛擬座艙套件,包含了Audi virtual cockpit數位虛擬座艙、Navigation package原廠導航系統、Audi smartphone interface智慧手機介面,但售價高達16.7萬元,選完後都可以直上Q3了!

- 車道偏移輔助及警示系統
- 需要熟一下操作方式的ACC撥桿
- 小歸小,該給的資訊還是有給
關於駕駛艙的部分,Q2也並非全然沒有升級,advanced以上車型就標配了氣氛光感流體飾板,讓本就都會年輕的車艙鋪陳,更顯得個性十足,夜間的效果也確實相當優異。另一項改動的重點,原廠將將其放在了駕駛輔助系統上頭。
首先是全車系標配了ACC主動定速巡航控制系統,以及前方預警式安全防護系統(AEB主動煞停輔助);從第二階的Premium車型開始,Q2更多了車道維持及偏離警示、盲點偵測、後方橫向車流警示、預警式安全防護系統(預先收緊安全帶、關閉車窗與天窗、開啟雙黃燈警示等),整體的主動安全,以及駕駛輔助便利性上也算是有跟上目前主流的水準。


- 標配電動尾門
- 行李廂空間1
- 行李廂空間2
- 行李廂空間3
- 行李廂空間4
前座雖然為手動調整座椅,但當座椅高度調整至最低處,小編也不至於頂天立地的開車(身高185公分),後座的腿部空間雖然稱不上寬裕,但也至少不會擁擠,造型仍屬方正的車身線條,也讓後座高度更為突顯,和同為MQB底盤打造的掀背車相比就會更為明顯,這或許就是Q2這種小型SUV的優勢所在。
行李廂空間部分,Q2提供了405公升的裝載容積,後座椅背傾倒後則可以提升到1050公升的水準,對於雙人出遊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而其行李廂底板也有進行平整化的處理,並有著兩段高度可以調整,整體的平整性還是非常出色。

誠如開頭所言,小改款Q2的其中一項重點,便是換上了全新的引擎系統。全車系清一色搭載原廠代號EA 211 EVO的1.5升汽油渦輪增壓引擎,只不過輸出調校還是維持在既有的水準,也就是150匹/5000~6000轉最大馬力、25.5公斤米/1500~3500轉峰值扭力。
至於新引擎有什麼優勢呢?最主要的就是多出了主動汽缸管理系統,也就是VW集團規格表上寫的ACT汽缸歇止系統,當車輛處於低負載或是巡航狀態下,系統會自動關閉第二、第三汽缸,進而節省燃油的消耗,以達到更優異的油耗表現。


在性能數據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我說小改款前後的Q2開起來感受差距很大,那麼肯定是杜撰的成分居多。就小編自身的印象來看,兩者在加速上的反應非常接近,七速S-Tronic自手排變速箱換檔的接合感還是非常明顯直接,確實營造出一種類似性能車的駕馭感受,0~100km/h加速也可於8.6秒完成,已然是個不俗的成績。
若要說Q2在動力性能上的特性,1500轉便能釋放的最大扭力造就了非常輕快且充沛的加速感受,除了起步時離合器完全接合前的蠕行感之外,其實還算令人滿意;至於當速度提升之後,25.5公斤米的最大扭力能延續至3500轉後才開始逐漸消退,從而由馬力接手,但Q2引擎的調校上,最大馬力的轉速起始點在5000轉之後,因此中間會有著些許的真空帶,當你全油門加速就可以感受到些許的動力傳遞落差,不過好在雙離合器變速箱換檔速度與轉速攀升的速度都相當迅速,因此感受上也不會過於明顯,而且也需要在全油門下,上述真空帶的情況才會發生。


至於Q2這輛看似定位尷尬的小休旅,最大的特色在哪裡?從S Line車款換上運動化懸吊,全車系標配跑車轉向系統,就是它給出的答案。
相較於C/P值看似較高的Q3,兩者在駕馭起來的感覺可以說是截然不同,Q3在極為運動化的外觀糖衣包裹下,走得其實是舒適穩健的路線;Q2整體上更偏向於掀背車的調性,尤其是S Line強化過後的避震器反應,給予我們豐富且直接的路感回饋,轉過幾個彎角便能清楚了解到這個差異,加上較短的軸距與較小的車格,都可以讓駕駛者用著更為激進的方式駕駛這部小型的SUV。除了本身車輛底盤的調校之外,Q2全車系都搭載的跑車轉向系統,更是讓全車充滿性能味的利器。
方向盤左右死點只有兩圈的設定,甚至都比許多性能鋼砲的轉動幅度還少,讓整體的轉向手感非常明確同時保有精準的指向性,在一般道路上感受或許不太明顯,但經過山路的洗禮過後就可以讓人身心愉悅。倘若把駕駛模式切換至動力模式,不僅油門反應變得更為直接迅速,方向盤也會連帶變得更為重手,有助於駕駛者掌握轉向的軌跡與角度,是個開起來讓人心情暢快的奧迪。

總結一下小編自身對於Q2的愛恨情仇。首先小改款Q2確實並非普羅大眾的菜,畢竟在這追求C/P值與性價比的時代,過於高昂的售價是Q2所背負的原罪,即便有著德國豪華品牌的的四環光環,但卻更容易被A3或是Q3所取代。
換個角度來想,如若我們捨棄買車就是要買到最超值的理性思想,從而由感性層面出發的話,Q2可以給予駕駛者愉悅的駕馭感受,同時帶來小休旅該有的空間表現,即便沒有Level 2半自動駕駛等級的加持,但還是有個全車系標配ACC聊表心意,而且在路上車聚的機會可以大幅降低,都不失為一種另類的優勢。至於各位是理性派還是感性派,抑或是武鬥派,如果Q2的外型符合您的口味,都可以試駕過後,再做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