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配備都可用錢買,1A2B 產品核心價值的差異:「FF + Quattro」vs 「前驅+後驅+四輪傳動」

Fatlee 大,我在版上的文章,幾乎都是關於 Audi 的,我們也常有討論,以下是這樓的心得

這裡是台灣,有很多跟國外不一樣的地方。

有國外很棒的車,到了台灣就會水土不服。

有國外很會跑的車,到了台灣就跑不快。

有國外賣很好的車,到了台灣就賣不好。

Type R 是很棒的車,我也試開過幾百公里,因我清楚知道它在大鵬灣賽車場的參考值非常少,86 要跟它比成績,就佔了地利之便。就像本樓裡版友 po 的 Veryca,後驅在山道上路熟,高竿的駕駛用 Veryca 跑贏超跑是常聽到的事,但這能用秒數來說服人嗎?

下賽道「試車」跟「比賽」真的是心態不同的!開改裝喜美,有人敢拚;開 86,有人敢拚;開 Type R,車價不同,push 到極限的心臟也就沒那麼大顆了。這種情形下,Type R 在大鵬灣怎會有好成績的記錄呢?厲害的高手第一次都沒能挑戰兩分內了,還有車主敢繼續拼嗎?文中這台車主,不意外的話,應該是換車了。

同樣的車,在國外跟在台灣市場,是有很多 Local 的因素要考量在內的,不只是機械本身,還有「心」,人心是會害怕的:在大鵬灣賽道開昂貴超跑的車主怕撞,要不就包場自己跑、要不就跑保守一點。又不是原廠要做成績,可以無限制的不斷花錢、調整試車取得好成績!但又有哪幾家進口車商敢正式公開「正原廠」車的大鵬灣賽道成績呢?


買車先上網搜尋,很多人參考多了,還是買保險一點的品牌好了。為什麼台灣消費者選擇 Audi 的比較少?因為消費者的「心」對「產品」有疑慮,「交易就是付錢買產品、買服務」,付出的金額要買自己沒信心的產品,只怕再便宜也不敢入手!但對產品有信心的消費者,車沒到訂金就付了的,Audi 的鐵粉也有一定的數字啊(基本盤)!

居安思危,2013 ~ 2014 的時候,Audi 全球正意氣風發之時,我看的見暴風雨即將到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現在不一定會得到多數人的認同,三年後回過頭來看,五年後再回過頭來看......
呵呵...

像中國經濟泡沫化說法一樣,10幾年都過去了還是沒爆
也許數十年後有一天爆了,爆了的原因也根本不是當初爆點,那這種人能叫先知嗎?
永遠叫你等著看...無限期延後
影響汽車彎道的極限(輪胎不打滑的極限應該高於已將打滑,因最大靜摩擦力>動磨擦力)如果要根據影響程度排名,不知各位會如何排名?
我也不知道標準答案,但我會這樣排:

先假設彎道中不做任何的加速:
1.車頭或車尾的重量
2.車頭或車尾的重心高度
3.輪胎
4......

想要說的重點是:應該沒有驅動是哪一輪這一項

影響最高速度的因素很多,討論時只能一次改變一樣,才能比較.

只討論質量不同下.
從 1,2 來看,就是比較重的車頭或車尾(根據配重的不同)輕者, 過彎極限高,車頭先打滑(轉向不足) 車尾先打滑(轉向過度)兩個都是已經超過過彎極限了,照理還是比將打滑前的最高速度低.

所以,彎道中不加速的狀況下, 如果車輛重量向同,前後配重比一樣,過彎極限速度,照理是一模一樣,不會因為驅動方式而變,前輪驅動,後輪驅動,四輪驅動,...彎道中不踩油門下,不打滑的過彎最高速度是一模一樣的...
前驅車不該書後驅車,應該要一模一樣快.(事實上的不同,是因為車輛配重差異所造成)

----------------------
如果彎道中尚未到達最高的過彎速度,代表可以在彎道中加速,所以彎道中加速高者,可以跑比較快,
以這樣來看,四輪驅動可以四個輪子一起提供加速力,當然這家加速力+轉向力不可以超過最大靜摩擦力,
所以每一個輪子的最大靜摩擦力相同(先假設車身配重簡化到 50:50 比較容易討論)

也就是每個輪子可以用來提供加速的最大值是固定的,所以,四輪驅動絕對比兩輪驅動有優勢..

但實際狀況是四輪驅動車比較重,所以這優勢又要看綜合結果為何?

而且現有單引擎四輪驅動車動力分配時會有動能耗損的問題,所以,目前四輪驅動也沒有絕對的優勢.
----------------

我期待的時,未來雙馬達,或是四馬達的四輪驅動車,在配重好,重量輕的設計下,應該可以提升現有設計的過彎極限...

現在我還不確定的是,假設馬達要設計到總馬力與總扭力相同的情況下,多顆馬達 vs 單顆馬達,那種質量輕,

現在我會猜想是單顆輕,若真是如此,或許雙馬達四輪驅動車的馬力/重量比,比較容易做得比 四馬達的四輪驅動車好.

--------------------

會影響車輛的速度的因素太多,各因素的權重,程度也都很正確推算影響度,所以,除了看賽道成績,實在很難單看設計就可以正確預估結果...

只是比較賽道成績時,要盡量追求兩者間的比較,僅有車輛不同,其他的條件都一樣,除此之外,我認為沒有更客觀的方法了...

但從理論上來看,我覺得配重,總重做得好,如果唯一的差別僅是前驅 vs 後驅, 我認為過彎極限應該要一模一樣...


而現有的四輪驅動車使否比兩輪驅動好就都有可能,因為四輪驅動的重量,配重,動能分配會耗損會減分,沒有絕對的答案,
我期待的是未來的電動四輪驅動車,看看這樣的設計會不會相對兩輪驅動有絕對的優勢產生.
AlfaBrera32 wrote:
影響汽車彎道的極限...(恕刪)


我簡單回應你的分析,又能符合 1A2B FF、FR、4WD 的主題

台灣市場 2015 引進的 Audi TT 車系,面對 FR、MR 的競爭對手們,入門款價格不變,由 FF 直接升級成 Quattro 了!

Davidchubby wrote:
在很久以前,1A2B...(恕刪)


真的,如果來台跟320i touring / C200 Estate 相對應的A4 Avant帶quatrro,
價格來個9折,我想很多人會買單的
樓上辯論了那麽多,對購車民眾而言,audi品牌價值就是不如他們的牌價,難怪賣不好

集團內vw &skoda在售價策略都已經調整了,成績有目共睹,就還是看不到audi的改變

weai wrote:
樓上辯論了那麽多,...(恕刪)


同意,如果 RS3 降價到 250 萬...我會很有興趣...
但太慢了....我看到 Golf R 降價 28萬,加送8萬配備,就出手改買 Golf R 了...
Davidchubby wrote:
Fatlee 大,...(恕刪)


大衛兄,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原廠的情況下,FD2 Type R > GT86

而 FK2 Type R > FD2 Type R

而這前提是在於同樣能夠表現出兩台車輛操控性能的車手控制下

調教更動過底盤設定會有很大的差異

尤其是調的好跟調得不好的

在台灣不管是以前的龍潭或是山路,時常都有小蝦米吃大鯨魚的 (其實國外也多有)

回過頭來看你們本來在討論的,驅動方式

我是認為這要討論太複雜了講個好幾頁都講不完,我只能提幾個例子

一個是以前 Audi 四驅在 DTM 的優勢,後來被迫中斷使用四驅

另一個是 RS5 跑進 NBR 8分內,而 E92 M3 卻沒有

其實賽車裡講到驅動和重心的優勢,一定是四個輪子都有抓地力+ 好過於 兩個輪子有抓地力

而中置引擎的重心也一定優於前置引擎

因此我個人在現在這個時代最推崇的車是 R8 V10 Plus 以及 R8 LMS

不過這是賽車,一般的房車其實前驅後驅大部分的駕駛都使用不出來

(例如大家很多都是 Quattro[torsen] 的車主,但是能把 Quattro[torsen] 開到像後驅BMW 尾部輕易出去幫助轉向的應該很少很少)

也因此不論是 Audi 或是 BMW 都漸漸往這樣的消費者需求靠攏

我個人認為,這是必然也是不得不的

倒是之前你提到的 A1

我覺得不論是前驅或是Sports 性能版,還是 S1,都是非常好的車

以都會小車的需求來說,是很有質感且硬底子的車

A5大清倉,未領牌新車45+Q跌破205萬,真心要買還可以談,那有人進場了嗎?
我看大家還是繼續圍繞著妥善率後勤這些話題觀望吧?

fatlee3 wrote:
大衛兄,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原廠的情況下,FD2 Type R > GT86

而 FK2 Type R > FD2 Type R

而這前提是在於同樣能夠表現出兩台車輛操控性能的車手控制下
....
...
..
.


不過這是賽車,一般的房車其實前驅後驅大部分的駕駛都使用不出來



fatlee3兄

虧你還花時間寫這麼多回應

我看樓主的回文內容看到我都不想花時間了

他說他開過typeR幾百公里耶...大鵬灣很熟耶

還和車手以及 "小曹"一副很熟樣

BUT BUT...他卻不知道實際車重, 不知道車友賽道日, 那台86的車重也只是google查到的車重, 但他提出下場那台86改過底盤, 有無拆內裝 有無拆座椅 到底實際有多重他也不管的...那台type R好歹也只改了輪圈 調一個角度(還尚不知好壞), 然後在車友賽道日測的時間...而那台86卻是已經針對大鵬灣調整到最佳狀態(只有說沒動引擎), 雖然說車手換車比賽, 但這台86車想必也練習好幾次了
你說的我都聽懂了, 但有人永遠不懂, 因為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

最重要的是"前驅後驅大部分的駕駛都使用不出來" 這個討論的重點

尤其現在前驅車的調教真的有很大進步

網路世界真的別太認真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