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hilla wrote:
SH AWD 基本上...(恕刪)
VDC是可以透過煞車讓特定輪減速,減低轉向不足或是過度的現象。不過AYC還可以主動的將動力分配給特定(後)輪,這應該才是EVO具有超強轉向能力的秘密。如果SUBARU也能讓STI鯊選用主動式後差,過彎的能力應該會更上一層樓。
1. 前後軸扭力 --> 分配範圍 10:90~90:10 , 常態比例 35:65 or 45:55 , 分配方式 線性變化(連續可變,透過 行星齒輪中差+液壓式多片離合器控制)
2. 前輪左右扭力 --> 分配範圍 0:100~100:0 , 常態比例 50:50 , 分配方式 非線性變化 (前差速器+VDC車身動態控制系統)
3. 後輪左右扭力 --> 分配範圍 0:100~100:0 , 常態比例 50:50 , 分配方式 非線性變化 (後差速器+LSD限滑差速器+VDC, LSD先動作仍無法速地恢復車輪的抓力時, VDC才會適時地介入輔助)
Audi Quattro-AWD 直列式引擎配置搭配AT變速系統
1. 前後軸扭力 --> 分配範圍 65:35~35:65 , 常態比例 40:60 , 分配方式 線性變化(連續可變, Torsen差速器+液壓式多片離合器控制)
2. 前輪左右扭力 --> 分配範圍 0:100~100:0 , 常態比例 50:50 , 分配方式 非線性變化 (Torsen差速器+液壓式多片離合器+EDL電子防滑差速鎖定)
3. 後輪左右扭力 --> 分配範圍 0:100~100:0 , 常態比例 50:50 , 分配方式 非線性變化 (Torsen差速器+液壓式多片離合器+EDL電子防滑差速鎖定)
Honda SH-AWD 橫列式引擎配置搭配AT變速系統
1. 前後軸扭力 --> 分配範圍 70:30~30:70 , 常態比例 70:30 , 分配方式 線性變化(連續可變)
2. 前輪左右扭力 --> 分配範圍 0:100~100:0 , 常態比例 50:50 , 分配方式 非線性變化 (VSA車身動態控制系統)
3. 後輪左右扭力 --> 分配範圍 0:100~100:0 , 常態比例 70:30 , 分配方式 線性變化 (三個行星齒輪與二個電磁離合器組可以單獨控制左右兩側輪)
綜合以上
1、機械複雜高低 : SH-AWD > Quattro-AWD > VTD-AWD
2、控制機構特色 :
a. SH-AWD 是將前後軸扭力分配控制整合在後傳動橋內為主的控制中心, 所後軸扭力分配線性(有FR的操控特性)且後軸橫向兩側扭力不但可獨立控制扭力分配也線性.
b. Quattro-AWD 與 VTD-AWD, 都是將前後軸扭力分配控制整合在變速箱內為主的控制中心,比較中性而全面, 對稱式構造所以控制機構也簡單可靠.
3、行駛的表現
a. SH-AWD 配合高轉速引擎特性強化後軸扭力分配, 彎道再加速與操控性強, 與Evolution 的S-AWC相似, 因為後輪扭力可獨立控制輸出達100%, 所以對輪胎抓地力的要求極高.
b. Quattro-AWD 與 VTD-AWD系統相當, 強調在高速的主動安全, 因為四輪扭力分配(非線性)會依路況調整, 所以對輪胎抓地力要求比一般二驅的車型還高.
4、簡單歸納, SH-AWD彎道競技強, Quattro-AWD 與 VTD-AWD實用取向.
nagasitori wrote:
VDC是可以透過煞車...(恕刪)
Evolution 的S-AWC系統也不是完美
缺點一. S-AWC系統結構複雜且重量重不利直線加速.
缺點二. 雖然左右後輪在激烈過彎下可獨立控制輸出(線性輸出, 扭力無損失)最高達100%,有利彎道內加速,
但也會造成原本四輪分攤的扭力突然集中在單一輪上的抓地力不足而降低操控.
這些問題可以由最近一次 STI vs. EVO在日本彎道賽場競逐得到驗證.
目前Subaru最欠缺的就是雙離合器的變速系統來提高換檔的動力輸出效率.
tonytai wrote:
Evolution ...(恕刪)
如果您是指BEST MOTORING的測試,那小弟之前已經跟另一位仁兄蓋過一棟樓了(就是您貼的那個LINK)。當時小弟是認為STI的優勢不光在直線,不過遭到對方猛烈抨擊(他堅持STI是靠馬力贏的),不過這討論最後依舊沒有結論...

關於您指出這兩項S-AWC的缺點,小弟認為應該只能算是假設。首先S-AWC並不是全新的系統,而是整合ACD、AYC跟ABS的系統。也就是說,STI缺少的僅是主動式後差,EVO在機械結構上並沒有多複雜。
其次,S-AWC的介入應該是不會這麼誇張,讓所有扭力都集中到一輪上去,然後造成操控性下降。照之前的測試看來,S-AWC ON跑連續急彎的速度還相當優異,僅有繞錐時的協調性稍差。小弟自己是認為S-AWC是很聰明的系統,只不過再先進的電子系統也無法改變物理上的極限,而這就是SUBARU的優勢所在。
*除了研究雙離合器之外,SL63 AMG的AMG SPEED-SHIFT MCT好像也可以參考一下。用多版離合器來取代扭力轉換器,據說不僅體積更小,換檔效率也相當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