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RS3 vs Golf R 的測試比較出來了


AlfaBrera32 wrote:
是的,這我也很不解...(恕刪)


其實這紐北賽道成績也是一個心理的滿足感 和聊天時的話題而已

因為 你也不會真的把車拉去跑紐北

再來 你就算去跑那時間也會遠遠大於那個紀錄

所以理性來說 那個賽道成績根本不代表甚麼啊...


但是感性來說 RS3輸golf R的確會讓人覺得哪裡怪怪的

因為golf R明明是跟S3 同級


polyester0110 wrote:
聲浪真好聽...https...(恕刪)


這篇我也有看過,這幾部車但就視覺感受,我最喜歡的是 RS3...
或許最後就是用感性的方式選車也不一定...
這個測試編輯是何方神聖?

片頭一開始我就覺得很怪
RS3在開始的大直線加速竟然跑輸Golf R...是唬人還是放水
CC_Wang wrote:
這些300匹~370匹的4驅性能車還在談8:10之際
265~310匹的性能FF比8分內不知道多久了......(恕刪)


AlfaBrera32 wrote:
那如果是 前驅 vs 後驅, 這幾部車似乎也是前驅贏...

原因不明,不過,影響車子速度的因素過多,消費者可以僅用最後的 performance 來做選擇...

CIVIC type R 雖然快,但就是不喜歡它,不會想買...


Leon R / Megan Trophy R/ Civic Type R 這些都是高剛性輕量化接近賽車的設定得前驅車
跟 前驅設定的四驅小鋼炮 如 Golf R/S3/RS3/A45 AMG 這些來比,就是贏在轉向和輕量
前驅設定的四驅小鋼炮為了四驅,重量加高,而且還犧牲前驅跑車可以調整的轉向性及過彎能力
雖然說很多人覺得四驅就是要比前驅高階,但是真相就是殘酷的


另外一開始版大的疑惑
Golf R 在這小賽道上稍微贏過了 RS3,基本上我個人認為有可能,但給予其他人開,也有可能是差不多的時間
因為RS3的 Understeer 有絆腳的感覺
但是拉到 Nurburgring 上,我認為 RS3 應該跟A45 AMG 差不多,就是比 Golf R 快個4-6s 以上
如果版大還記得以前在看 A45 AMG 的review,就會想起來大家都不一而同的說她 understeer
Nurburgring Nordschleife 北環有 154個彎道
除了有個很長的大直線外,其中有幾個區段是高速彎道,和一些是屬於上坡的彎道
在那裏,著實的考驗車子的平衡、剛性、馬力/扭力/車重,和轉向性等
這對於轉向雖然接近中性的Golf R,是個嚴苛的挑戰
因為從評比及影片中很輕易地可以看見 Golf R 雖然在駕駛手上愉悅的操控過彎
其在彎道中尾部擺動調整的幅度和所需時間,事實上清楚的證實了她嘗試修正回中性的擺動減慢了過彎的速度
這就是 Megan R 及 Civic R 贏過一大票 前驅設定的四驅小鋼炮 甚至連 M3 M4 這類400多批輕量後驅的原因
因為前驅跑車可以轉向直接,動力損失低,車重輕反應靈敏

(補充)RS3 & A45 AMG 雖然在低速灣的反應可能不足Golf R 靈活快速,但在北環上的高速灣反而會大吃香
有開過的話(甚至是GT6遊戲裡)就會更清楚那幾公里的距離就可以拉開3-5s,高速190-230km/hr 的過彎著實的會拉大差距

對我來說,Megan R/ Civic R/ Integra R 這類的前驅小跑房車在賽道上的駕駛樂趣,實在是超過 前驅設定的四驅小鋼炮,甚至是後驅的跑車,那些後輪甩的爽爽感覺實際上就是 -扣妳賽道上秒數的真兇

謝謝您的解釋..

聽您的解釋後,我想 Type R 應該是贏在輕量化,但它依然是前驅車,若車頭重量比較重的話,理論上來說,彎道到達極限,不加油門下,應該還是轉向不足才對,這是物理,應該不會改變,但可能因為輕量化轉向不足要到更高的速度才發生...

輕量化絕對是王道..

而 A45, RS3 我也一直認定彎道不踩油門下,彎道一定是轉向不足,畢竟車頭就是比較重...
前 1~2 周我的10年 A3 去驗車,才注意到,前軸重量 9xx km, 後軸 6xx kg, 前後還差真多.

今天發現了一個方便,有趣的網站,可以輕鬆的比較 2~6 車的加速性能,不過,我找不到 CIVIC Type R 的那幾款車.
http://www.zeperfs.com/en/perfs.htm

挑了6部對手車比一下:
http://www.zeperfs.com/en/match5559-5922-5155-5851-4568-4683.htm









該網站認為 C/P 值最高的是 Golf R, 而台灣高速公路比較常用的時速 80~120 km/hr 加速是 RS3 最好, Golf R 也不錯,其他都一樣....

我也認同甩尾過灣只是速度變慢,因理論上,動摩擦力 < 最大靜摩擦力,所以當後輪打滑時,能提供轉向的向心力一定會變小,一定會降低過彎的速度...

其實我覺得目前車界的雜誌還少了一項參數,過彎時的 G 值有多大? 以及方向盤轉向後,與發生最大側向G值的時間差有多少? 越少的操控感應該越好,越大的應該過彎能力越強.

目前台灣的車測中心為了測 EPS 的功能,有引進新設備,該設備應該可以記錄方向盤轉動角度, 側向加速度等數據,或許未來就真的有這樣的資料可以比較了:
http://autozone.techbang.com/posts/3303?page=2

AlfaBrera32 wrote:
聽您的解釋後,我想 Type R 應該是贏在輕量化,但它依然是前驅車,若車頭重量比較重的話,理論上來說,彎道到達極限,不加油門下,應該還是轉向不足才對,這是物理,應該不會改變,但可能因為輕量化轉向不足要到更高的速度才發生......(恕刪)


前驅車可以靠著懸吊設計和設定等(包含如同RS3 一樣的前輪較寬後輪較窄等方式) 來改變轉向特性
以前FD2 Type R 及DC5 Type R 就是轉向中性,且可以借油門擺後尾幫助轉向特性
Megane Trophy R 倒是設定稍微偏向轉向不足,雖然開起來也滿有Type R 的feel, 但我想這跟車廠和車輛定位比較有關
前驅跑房車唯一最大癥結在於搭配大馬力一定會有扭力轉向問題,不過Type R 和 MK7 GTI 都靠著LSD 輕鬆解決了
不過也頂多到400HP 就頂了

fatlee3 wrote:
前驅車可以靠著懸吊...(恕刪)

前驅車靠懸吊調整到轉向中性,就我目前了解的知識,唯一我認為合理的做法是加寬前輪..

若不是這做法,唯一想到的是讓轉彎時後輪的接地面積變小...
這種做法可以轉向中性,但相對前法應該是過彎極速下降..

早先我看到 RS3 前輪可以選寬一點的,覺得這設計不錯,不過,想到現實面上我都會調胎來延長輪胎壽命.

一部車如果DIY或找外廠保養,我現在反而覺得輪胎是最貴的耗材
如果買RS3 我想我還是不會選把前輪加寬...
-------------
單就原理來看,仍然是前後配重 50:50, 且四輪驅動似乎最好,但前提是車重不能增加太多.
而 MR 的設計在扭力過大時,輪胎似乎一定會打滑,就浪費的引擎的扭力.
MR 配重 50:50,過彎時不踩油門依該轉性中性,但一但踩油門,後輪要負責轉向的向心加速度所造成的力,且又多了切線方向的加速力.
前輪僅須負責轉向所需的向心力. 後輪負擔較重,因此一定會提早超過最大靜摩擦力而打滑.最後就是轉向過度.


單就原理來看,似乎是電動四輪驅動車,前後各一個驅動馬達,配重做到 50:50 ,這似乎是最理想的設計. 即便是彎道中加速,也是四輪一起多出切線方向的加速力,要打滑就是四輪一起滑,這樣不就呈現轉向中性? 不管彎道中是否加速,都是要打滑,就四輪一起來...

AlfaBrera32 wrote:
前驅車靠懸吊調整到...(恕刪)


電動車最大的缺點是不好控制動力輸出

跑賽道不會用動力全有全無的方式去跑的..
fatlee3 wrote:
Leon R / Megan Trophy R/ Civic Type R 這些都是高剛性輕量化接近賽車的設定得前驅車...(恕刪)


這裡面只有Trophy算得上特別輕量化(玻璃都不同於一般版)並且底盤調教(後輪camber)的賽車版本,Civic詳情未調查但是據說也就是市售版本沒特別減輕或調教,Leon則是比7代gti加大了碟盤,然後換上了機械式LSD(也就是國外的gti pp版本)再套上golf r的渦輪,當然相對於四驅車型的結構,自然在重量上佔盡了不少優勢。
重量讓物理極限更早發生,所以差不多配重的車輛,輕的車子極限會比重的車子高。

polyester0110 wrote:
電動車最大的缺點是...(恕刪)


真的嗎? 電動車應該也有油門類的東西可以控制輸出才是,原本認為連前後馬達都可以很容易的個別控制,甚至每輪由一顆馬達驅動,那動力比既可以隨意調...

像是直流變頻馬達會不會就很容易控制輸出?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