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9月Audi銷售極差,數字錯了?

causewaytw1 wrote:
Audi還負成長14...(恕刪)

沒新車款當然不可能賣的好。
有人會說那XC90不是新車?
畢竟不是主力車款,對掛牌數幫助自然很很有限。
S60,V60,XC60,都有些老態了。只能靠比拼價格。另外Audi 的領牌車跟員工購車也不少。
所以Audi 能略贏Volvo 也是假的
Audi車主都不擔心賣不好了,倒是路人甲乙丙丁的一直糾結,真有趣。
入門轎車款我不確定,但入門鋼砲來說,我覺得奧迪的操控感可能是最好(最穩最舒暢)。

同樣有電子四驅,A45和RS3比起來我感覺就是A45的底盤跟不上馬力,我自己開S3,或許懸吊比A45軟但手感還是比較緊實,而M135I的狀況是變速箱反應我不太喜歡,整個車開起來就是很衝很猛但不舒服,而奧迪能給的選擇範圍較廣,我覺得很不錯。


我並非專業車手只是一般路人甲,但我身邊的朋友開過後都很喜歡QUATTRO那種緊實的感受(包括a45的那位朋友)。
takethemall wrote:
AUDI不但品質比人差,連銷售態度都不如人,看來要掰了吧!...(恕刪)

還真的有創始經銷商玩不下去要掰了
大大你真是一語成讖啊
不過奧迪台灣的量跟全球比根本連毛都談不上
就算整個牌子撤出台灣也沒差吧


2017年 1月12日 u-car 車市新聞

Audi經銷通路將出現新一波整併,繼太古汽車承接采迪汽車的Audi經銷通路之後,由香港大昌行集團所投資的台北合迪汽車由於累積虧損巨大,正與另一經銷商奧迪北區洽談整併事宜,將旗下臺北及新竹的經銷據點轉讓,退出Audi經銷業務。而香港大昌行在臺另一投資台北合眾汽車所代理的Isuzu品牌營運績效良好,並無異動計劃。

大昌行集團是香港前三大汽車代理商集團,在福斯集團收回代理權之前,原本為Audi、Bentley的代理商,同時還代理Honda、Nissan、Infiniti、Isuzu等品牌,對汽車市場十分熟悉。

在太古汽車結束Audi代理,由Audi原廠直接設立臺灣分公司經營之時,與福斯集團關係良好的大昌行,受Audi原廠邀請,來臺承接經銷業務。大昌行因而在2009年來臺設立台北合迪汽車,並取得Audi Taiwan的臺北市西區、新北市南區,以及新竹地區的經銷權。

Audi Taiwan在設立之初設立極高的經營目標,首任總裁邱山祥喊出2015年前達到年販5,000輛的目標,並將臺灣經銷通路服務標準拉到與國際接軌,要求經銷商打造成本破億元的最新Audi Terminal等級展示中心,台北合迪汽車更是一口氣設置了新竹以及臺北中山2座Audi Terminal展示中心,展現深耕臺灣市場的決心。

然而,臺灣市場競爭激烈遠超過Audi原廠以及大昌行的預期,而Audi Taiwan的通路發展布局策略上亦出現失衡狀況,在大臺北地區原本已經有奧迪北區以及台北合迪的狀況下,還在2013年還進一步新增了第3家采迪汽車,期望以重兵集中在豪華車最大戰場的大臺北地區,取得更好的市場份額。

但此前2家經銷商的經營已十分吃緊,在第3家經銷商加入之後,經營狀況更是每況愈下。3家經銷商均呈現虧損狀況。甫加入的采迪汽車,在經營不滿半年之時,就已開始尋求買家,最後由太古汽車以低價接手現有展示中心、維修廠等硬體,原始團隊則是認列虧損退出經營。而在3家經銷商中唯一投入重金設置Audi Terminal等級展示中心的台北合迪汽車,攤提項目原本已遠高於其他經銷商,虧損狀況自是更為嚴重。

在太古汽車加入之後,大臺北地區的3家經銷商經營狀況並未改善,虧損持續擴大,大昌行集團近期針對台北合迪狀況進行評核後,決定中止在臺Audi經銷業務項目,並與奧迪北區洽談轉讓事宜。

從大昌行退出Audi的經銷業務,其實可以說明臺灣汽車市場競爭的激烈。臺灣的消費者或是媒體常常把臺灣市場很小這件事掛在嘴邊。然而市場規模小並不代表經營容易,這是業者最常出現的迷思。

許多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快速崛起的過程之中,在中國市場獲得豐碩果實,便認定了自己經營策略足以適用臺灣市場。尤其在汽車品牌部份,中國市場年販超過2,000萬輛的規模,讓臺灣市場40萬輛左右的規模顯得並不起眼,大抵約是中國一個2線或3線城市的經營規模。

如此的規模差異,讓國際大廠在進入臺灣市場之前,普遍沒有深入了解臺灣市場進行準備,常是以中國市場的附屬來看待臺灣市場,將產品設定與價格策略與中國市場標齊。若有需要派駐管理高層,就選擇空降具中國經驗的管理階層至臺灣,認定可以直接套用中國的經營模式。

然臺灣汽車市場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消費者對於產品品質與配備的要求,均已進入成熟市場,並已有在地的市場規則,成功品牌的經營者更是歷經多次市場循環的洗禮,擁有豐富而成熟的經營智慧。而豪華車市場,前3大品牌更是個個根基穩固,Mercedes-Benz、BMW在臺灣都有超過40年的持續耕耘,不管是銷售或是維修保養,均有建立起完善的網路,對於客層亦有深入的了解。而Lexus雖然歷史較短,但背後是Toyota品牌數十年在地經營的以及3成市佔率的強大基礎,實力更是渾厚。

在此情勢之下,不論是原廠將中國規格產品及價格硬加在臺灣市場,或是僅信任中國經驗而沒有徹底了解臺灣市場,踏實進行基礎建設,其結果自不在話下。舉凡Land Rover、Volvo,在重新進入臺灣時,其實都有這樣的問題,都碰到了相當的長的阻礙,一直到原廠認知到其錯誤時,務實與臺灣市場接軌,銷售量與市場口碑才得以穩定成長。

Audi Taiwan在臺灣碰到的問題亦是相同。初期團隊以及原廠均過份依賴中國經驗,在產品價格及設定上並未能接合市場需求,在基礎建設上都著重於展示中心,維修服務量能的建立進度緩慢。在市場3強的夾擊之下,發展腳步其實一直不如原廠及團隊預期。在基礎建設上只重視亮麗的展示中心門面問題,對經銷商而言最重要的維修量能一直未能及時擴展,經銷商無力開源,是造成經銷商無法轉虧為盈的關鍵。雖然Audi Taiwan在2015年成功跨過年販5,000輛的門檻,但是其中內含不少的新古車操作,進一步加重了經銷商的負擔。

經銷商的羸弱,亦一步限制了經銷商擴大投資的能力,自然也讓Audi的銷售能量受到限制,第2任總裁Ryan Searle上任時喊出2018年銷售1萬輛的目標,也將可能因而變成空談。

現在香港大昌行的退出,對於Audi Taiwan而言,自然是雪上加霜。但這亦可能是Audi Taiwan的轉機。Audi原廠長期信任夥伴的退出,將可能讓Audi Taiwan有更大的聲量,能說服原廠臺灣市場的獨特性,讓Audi Taiwan得以扭轉原廠的策略,取得更適合臺灣市場的商品與價格。而經銷通路的整併,則能讓通路秩序更易於穩定,經銷商亦可能因而轉虧為盈,進入正向循環,進而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