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Audi 年輕化產品策略的討論


Davidchubby wrote:
The Next Big...(恕刪)


Benz、BMW 策略也不省油的燈

‧°∴°☆﹒°☆﹒﹒‧°∴°﹒☆°∴°☆﹒﹒. °.﹒‧°∴°☆‧°∴°﹒☆ ☆°.﹒‧°∴°☆°

asoma wrote:

一台Q30就超越AUDI在台灣所有車種販賣



在台灣這麼小的市場,培養出一款主力車種,是非常重要的,在 SUV 當道的時代,可以看看各進口車廠的主力車型是哪些?銷售量有多少?

Audi 以前年銷能破千台的只有 A4,這幾年只有 A3!

如果版上閒聊的小道消息屬實,還有 600 台去年進口的 A4 庫存待售,那今年 A4 要破千台應該就有機會了!
從前 audi 就被罵每台車都長一個樣

結果呢 ???

雙 B 現在瘋狂仿效這複製車模式 (也沒聽 雙 B 鐵粉再唉 )

所以

audi 現在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再超前一步

走自己的路

加強自己產品的競爭力 (如Q8)

而不是走回頭路

瘋狂的玩複製車頭增加車型這種老把戲

瞎咪哇歌 wrote

從前 audi 就被罵每台車都長一個樣

結果呢 ???

雙 B 現在瘋狂仿效這複製車模式 (也沒聽 雙 B 鐵粉再唉)



可以簡單來比較看看 1A2B 的車頭造型,雙B可說是堅持了傳統 + 創新(要說模仿日行燈設計也行)

但 Audi 就是創新,大嘴進氣口並不是傳統!

各位版友若有空,比對 Audi 100 跟現在的車頭,還有雙B的水箱罩傳統是什麼?

開A6的朋友說養奧迪比雙B貴 確實讓人卻步不少
最近的VAG車系樣子都越來越像 上有保時捷 下有福斯、SKODA 缺少了產品焦點
Q30銷量好是因為原廠把今年主力放在Q30 價錢壓得不錯
加上小排氣量和安全科技給的有誠意
成功打入A3、A-CLASS、1系列的市場
Davidchubby wrote:
The Next Big...

而投資 Terminal 旗艦店的成本很高.......(恕刪)


實在看不出新竹這間旗艦店貴的價值在哪裡!
維修能量低落,物流更是慢的誇張!
收費就更不用提了!
再搭配越來越高的售價及越來越差的良率....

不用談什麼產品策略這麼虛無的東西,
這些人現在應該笑不出來了吧!



tony93 wrote:
實在看不出新竹這間...(恕刪)


Audi 最近的經銷商有做一些轉換,期待新的組合能有新氣象!

而台北市又要開一家超級旗艦店了,服務的範圍更多更廣,詳細資訊請參考 UCAR 新聞

http://news.u-car.com.tw/33947.html

原本 Audi 內湖的展示間跟保養廠,已被 Tesla 取代,Audi Taiwan 馬上宣佈將在三年內引進 e-tron 電動車,這新增的 A3 e-tron 入門電動車,值得期待!
中肯
Davidchubby wrote:
The Next Big...(恕刪)
ds5208 wrote:
中肯...(恕刪)


豪華品牌的產品線策略,不僅僅是汽車產業,在其他的產業裡,經營階層也很少規劃長期主打入門策略的。真的要做,也是向下推出戰鬥品牌(盡量不要有產品線重疊),或是向上再推出超豪華品牌或車系,來跟同級對手競爭。

看看 Toyota 向上推 Lexus、向下推 Scion :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cion_(automobile)

看看 Mercedes 向上推 Mercedes Maybach、Mercedes AMG,向下推 Smart,Smart 品牌產品線不重疊,銷售量並沒有計算在賓士的數字裡,就算賓士全球銷量在 2011 被 Audi 追過去了,賓士仍然堅持走自己的路,發展全方位的新產品,不推更入門的車款跟同級對手競爭。

而今,BMW 卻跟進 Audi,在中國市場率先推出前驅的 1 Series Sedan,後續引發的銷量變化,值得注意!要記得 BMW 旗下還有 Mini 這個品牌,也算是兄弟車在自相殘殺搶銷量,舉台灣市場為例,Countryman 跟 X1 算是雙生車,X1 銷量會被吃掉多少,未來的數字可以印證。一樣的錢,X1 是 BMW 入門款;Countryman 是 Mini 旗艦款,這種入門與旗艦的心態,也會影響車主的意願!


但其實只要想一想,入門款產品佔全車系比例太高的時候,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舉 Audi A1 為例,剛上市最入門款的建議售價一次就比過去低很多,然後入門車跟中高階車一起搶保養廠的預約,然而入門款搭配的變速箱畢竟跟中高階款是大不同的,例如乾式雙離合器有故障的案例了,有的維修、有的接受原廠的召回,車輛品質出問題,年輕族群對這個豪華品牌車的形象,就開始質疑了。

我也舉 Porsche 為例,2015 年台灣市場銷售量明明就是高成長,原廠卻急踩煞車,控制了訂單及出貨量,為何?

新聞的報導大致如下:

「 車商分析,保時捷近年來銷量突飛猛進,主要集中在 Cayenne、Macan 兩款豪華運動休旅車,因單價較品牌著名的 911 等跑車產品明顯低上一截,吸引不少想一圓保時捷夢的買家搶購,帶動保時捷銷量起飛,從 2012 年的將近 2,000 輛,兩年內成長至 3,263 輛

2015 由於台灣業績成長太快,引發保時捷德國原廠,以及新加坡的亞太分公司高度關注,決定出面踩煞車,大砍第4季台灣新車配額至平均每月百輛,以免售後服務等其他支援系統跟不上,影響車主滿意度。」

推低價入門款衝高銷售量的效果,在短時間內可以嚐到甜頭,等車輛過保固後,高額的維修費用,可能就不是一般年輕族群負擔的起了,保固是幾年?只有短短的三四年!

以台灣市場為例,2011 推出建議售價比雙B低了三十幾萬的 A1,完整銷售年度從 2012 開始,三年後就是 2015,因此可以預見從 2015 開始,整個集團的銷售量就會開始有變化了!而太多入門款還有市場高成長驅勢的 SUV,更會一起擠壓到傳統中高階轎車的市場!

問題發生了,就要尋求解決之道,眾車友反應討論再多,都是在追究原因,卻提不出方法。

向下例如 Toyota 集團,在 2016 年放棄了 Scion 這個平價入門品牌,這值得眾版友參考

向上例如 Audi 最近的新聞,開始要主打電動車了,目標鎖定的是 BMW 的 i Series!但原本還居於領先地位時不做,到落後時才要做,先機已失!

終於明白樓主說的,真的有太多不知不覺的車主.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