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新A4明明是好車啊! 怎麼台奧這樣搞???

Davidchubby wrote:
光是這句話,就知道...(恕刪)


不是多說無益 是你根本無法自圓其說XDDDDD

又沒規定audi只能搶bmw和MB的市場 我也沒說mini的銷量會統計在bmw品牌裡

z class的新聞看了沒 裡面明明確確提出了A1和mini

錯誤的策略? 呵呵

辛辛苦苦打了好幾年的推論 卻沒人認同 慘

大家都在跟你講一樣的事情 你確沒辦法理解 嘖嘖
這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C不會被A跟GLC夾殺啊 如果預算是需求為什麼不去買福斯買SKODA要去買A3? 家裡就是四個人要坐車買C級距的人會因為預算去買A? 如果你所謂的A3排擠A4前提是想以有限預算入主1A2B的人 因為多了A3這個入門車系捨棄掉A4 選擇A3這樣子說我能理解 不過還是解釋不了為什麼預算有限的人入主A不會排擠掉C

Davidchubby wrote:
你的需求是空間,有...(恕刪)

微微55 wrote:
我看不太懂為什麼A4...(恕刪)


隔壁樓剛好有實例,新上市的 Q2 跟 Q3 在考慮,價格優惠是考慮因素!

如果要以單一個案來說,Q2 跟 Q3 之間,也是在上演自相殘殺的戲碼
Davidchubby wrote:
隔壁樓剛好有實例,...(恕刪)


bmw的X2快要發表了耶 跟X1自相殘殺 策略錯誤

大濕要不要毛遂自薦去當2b1a的策略顧問啊 XDDDDD

照你邏輯每家車廠推一款車就好 肯定不會自相殘殺

微微55 wrote:
這沒有辦法解釋為什...(恕刪)


以賓士來說,當市場持續從 18000 變 22000 的時候,A 跟 C 的銷售量會一起增加

以 Audi 來說,當市場一直持續在四千多台的時候,產品間就是此消彼長。

台灣市場這幾年的狀況,大致是這樣,總共就是四千多個人要買車,A3 變多了就是擠壓其它車款,誰被 A3 擠壓了?所以 A4 沒有很突出的表現

微微55 wrote:
這沒有辦法解釋為什...(恕刪)


昨天說的是成長能量的問題,台灣市場賓士做的是大餅,大家一起吃;Audi 餅越做越小,自家兄弟搶著吃

今天來看看產品線的真正原因,就是車款最少的 Audi 品牌,竟然有 A3、A4、A6、A8 四種 Sedan 產品,這代表什麼意義呢?

Audi 繼 A1 破格降低入門款門檻之後,又推出了入門款 A3 Sedan!看看雙B,BMW 的 1、2 Series 全球沒有出 Sedan 車型,只在大陸市場有中國限定的 1 Series Sedan;Benz 最入門的 CLA 是前驅 4 Door Coupe,對後驅的 C class 不會帶來太大威脅,這也是 3 Series Sedan 跟 C class Sedan 少了入門款車型夾擊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呢?就是 A4 family 還有 Avant 跟 Allroad 車型,Q5 又是很接近的產品選擇,3 Series 跟 C class 都以後驅為主,跟 X3、GLA 的產品屬性更有區隔!

實際上來看看銷售數字好了,A3 Sedan vs A4 Sedan 的全球銷售量



2012 2013 2014 2015
A3 Sedan 0 7,380 93,567 140,097
A4 Sedan 216,012 235,582 224,866 210,346
Audi 全年銷量 1,455,123 1,575,480 1,741,129 1,803,246


有了數字印證,才更能協助管理階層去做經營策略的調整!
兩位說的都有 有道理以及疏忽的地方

銷售的產品組合裡如果性狀性能相似,差異度低,自家產品會造成顧客對產品混淆及產品自相競爭的情況是很正常的,這的確是企業行銷設定不良的問題

而大衛兄拿著全球的數據,卻舉台灣為例子解釋,當然不能服眾。每個市場的消費能力、模式及文化和直營企業或是經銷代理的因應措施都不同,除非能找到某一個或幾個市場佔整體銷售數量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明顯如此,不然這樣下判斷等於沒有使用數據的意義

以台灣的狀況來說,我也覺得品牌定位以及車系之間定位規劃都不成熟,甚至是刻意的炒短線(可能是為了給某些高層墊背抬轎)。而恰巧新A3 空間性能都增加許多,A4又出了120p 低價款,virtual cockpit 還是選配,不吃它銷售空間真是說不過去。再加上台灣本來就有雙B及後驅情節,雙B賣得多的也是低階的3er, C 車種 318、320 等,有多少人會為了不知名,在台灣覺得不需要的「Quattro」入手最高階A4, A5 A6? 少的不得了,種種因素讓想入手Audi 的車主會思考不上100多萬的超低階A4, 而選擇100多性能好很多,空間差不多的A3,是合理的

但我個人觀察歐洲美國市場,以其不同的消費力,文化及定價,是覺得完全不能與台灣市場一概而論

尤其以英德法來說,Audi 的產品策略及佈局應該是屬於成功的,除了虛擬座艙這個噱頭十足的配備以外,不斷進展的R8, RS, S車系(渦輪引擎、懸吊、四驅等),以及新生產平台達到多種車架輕量化高剛性的進步,還有新雷射矩陣和自動駕駛(別人沒有的賽車模式)等等,而且操控回饋感真的每代都不斷成長,因此最近這幾年歐洲國家的人都說Audi 是科技的汽車品牌,而不是只是因為下雪而買它

也因此我覺得MB的成功是他自己對於全球各個市場的努力

要說Audi 的落後應是在於銷售行銷團隊對於自家人事佈局以及對市場不了解的問題,而不是在於開發端的設計規劃
用全球市場跟台灣的比較不合理.

美國 B9 A4 Quattro 上市後漲價台幣大約 4 萬 (Base Price 漲價 USD $1,500)
台灣 B9 A4 Quattro 上市後漲價台幣超過 40 萬 (如果把 B9 搭載的 17 寸框跟絨布椅納入價差,跟 B8.5 價差大概就是 70 萬,如果把 B9 的 Virtual Cockpit 價差補回 5 萬就是漲價 65 萬)

台灣的銷售成長當然.......
素八滷 福斯的車價 水貨車的保固 賓士的零件價格 法拉利的待料時間
fatlee3 wrote:
兩位說的都有 有道...(恕刪)


台灣市場小,行銷策略反應出來的結果,很快可以得到印證,Audi 這五年來的成績就在哪裡,原廠也願意再出發了!接著看囉!

全球市場最大的幾個區域,美國、歐洲、中國市場,產品策略也都不同,而 Audi 中國是最靈活的,率先推出 A4 L、A6 L 加長 Sedan 車型,個人認為這又是向上擠壓的產品。

一個策略的成功與否,尤其對這麼大的汽車產業來說,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證明,在地人最了解在地人,Audi 在本地市場的成績這麼糟,我也只能拿全球的數字來比較,而且比一年也不準,將來就是 5 年、10 年比下去囉!Audi 全球豪華品牌掉到第三,也是事實不是嗎?成敗論英雄,檢討再改進的原因,本就是要廣納各方意見。

不然有哪位高手願意拿歐美 5 年來的銷售數字提供比較?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