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紐時:台灣電子業不再領先

bb527 wrote:
電子業不行,轉旅遊業啊!!台灣人就是不使腦筋才會變今天這個地步...

旅遊業?不是我愛唱衰,台灣行嗎?

上週剛從杭州回來,不要說全中國,光看一個二線城市杭州,我從體育場路到武林門廣場,再到西湖週邊所有的道路,甚至是九溪山和靈隱寺,那路多平...平到讓人不敢相信的程度。

整個西湖是最佳觀光景點,政府不允許在周圍蓋大樓或高樓酒店,如果是台灣,你覺得做的到嗎?
在台灣,是私人用利益去遊說政府,然後破壞整個風景,中國是西湖周邊最高只有七層樓,光這點一聽就知道台灣絕對不可能做到了...轉旅遊?我抱持懷疑...

台灣無論做什麼都是會落後的,因為一堆人做事情就是以私利為目標,偏偏看得又很短,寧願賺1000萬賺3年,也不要賺100萬賺50年甚至100年...你說這該說什麼?
台灣人不是不使腦筋,台灣人很聰明,說是一肚子拐或一肚子壞水都不為過的那種...問題是台灣人有沒有把聰明用對地方?

老實說在一個路都鋪不平,首都連路上的行人道都會有龜裂痕跡,馬路上到處是人孔蓋,景點少又不好好研究其價值的地方,觀光旅遊能好到哪去?真想叫那些搞建設工程的官員去跑一下大陸看一下人家是怎麼經營都市發展的...
台灣人不是最愛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就是人"嗎?這就說明了台灣除了高素質、有禮貌的人之外,幾乎什麼都不剩了...說發展觀光,是要發展到什麼樣的?
這次去大陸,碰到的大陸人絕大部分對台灣的認知就是"阿里山"和"康熙來了"...不能說他們無知,該反省的是我們苦苦經營後,給外面的形象到底是什麼。

近畿小子 wrote:
位置優不優越,地理沒學好我也沒辦法


你不會是單純就是信了教科書上那老王賣瓜的講法吧?
chiyenms wrote:
你不會是單純就是信了教科書上那老王賣瓜的講法吧?

其實這就是教育和社會的錯了...國民教育確實是這樣教的,社會上也一堆緬懷過去四小龍時代的人...
所以會有人認為台灣真的地理位置優越,是很正常的。

其實優不優越,換個方式想:今天台灣島從世界上消失,會怎樣?
說真的不會怎樣,中國的船可以自由的進出太平洋,包抄日本和菲律賓,僅此而已...
對中國來說台灣地理位置算優越,優越到可以稱呼為阻礙的狀況...但對世界來說台灣不過就是一個小島,沒沒無聞的小島...

台灣絕大部分的機能都可以被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城市取代...說真的我看不出優越在哪是真的,可能對國軍和政府來說非常優越吧...

題外話:
有興趣可以從Amazon japan訂東西看看,從日本飛來的東西,中間一定會經過一關-香港...(無論是DHL或是FEDEX都是...)
我以前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直接從日本飛台灣就好的東西,要繞到香港,再轉送桃園機場...

後來我明白了:亞洲區的集貨點在香港...桃園...咳咳!!
台灣只是個小島
沒了可以包抄菲律賓日本 也不會怎樣


冷戰到現在
美國人除了道義上的責任
為何要幫助這個小島?
還不就因第一島鍊的戰略方向 白話點就是地緣政治學
也就是有了美援 配合好的技術官僚擘畫政策
才有後面的經濟奇蹟
對歐洲 非洲來說 當然台灣在哪當然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另外去查查那些轉運中心何時啟動的
DHL 香港是2008年
若二十年前全球化浪潮還沒席捲時
台灣開放的話機會絕對是有的
忘了97年香港回歸時逃難潮嗎...
時機過了就是過了
近畿小子 wrote:
台灣只是個小島
沒了可以包抄菲律賓日本 也不會怎樣


教科書上的傳統說法是這樣 (拿這一套說法洗了幾十年的腦). 不過:

1) 現實中 (現狀), 就算台灣在這邊, 也沒法擋住中國大陸的艦隻出去到太平洋 (去作什麼再說)
12 海里領海是很窄的. 要過去是平常就可以過去.
除非是要到真的全面開戰, 經過附近空軍打擊範圍圈就去攻擊或是逼航 (冷戰II),
不然這項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大陸現在沒太多的遠洋戰力, 基本上是

a.國力因素 (還差美軍很遠, 且還沒到可以用對海外直接軍力取得大量經濟效益的地步)
b.歷史因素 (大陸軍主義, 大陸國家思想)
c.技術還在開發中 (主要是航母, 艦載機, 以及遠距偵測能力方面)
d.(台灣不是因素之一)

至於台灣在 "封鎖鍊" 上的存在價值? 沒有在戰爭狀態下的話, 早就封不住了.
船隻要從旁邊進出本來就可以通行, 只要戰力的移動宣示上不要太刺激到美國與日本就好.

要是真要在戰爭狀態下的話... 也別想到時台灣有空去幫美國封什麼東西了.

2) 對象: 它的那一套假設是變成 "對美國" 有 "軍事上的價值".
而不是假設在 "對台灣" 有 "經濟上的價值".

以美國來看台灣在這個意義上, 大約就像是台灣人看馬祖在國防上的意義一樣.
然後偏偏這個島和對方在唱和 "一中" "大三通", 等著看以後會不會變成一氣通貫.

--

上面那些都是軍事上的問題, 至於和經濟上什麼亞太 XX 中心的地理價值
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近畿小子 wrote:
另外去查查那些轉運中心何時啟動的
DHL 香港是2008年
若二十年前全球化浪潮還沒席捲時
台灣開放的話機會絕對是有的

忘了97年香港回歸時逃難潮嗎...
時機過了就是過了

好漢不提當年勇,更別說當年根本不勇...
等二十年後,我等你說:若當年台灣政府有腦袋,台灣何至於淪喪至此...

說穿了,你所謂好不好,是依據外在條件判斷的...我們這裡討論的應該是絕對的好不好吧。
好的地方,不會因為開不開放就影響他的地位...
談開不開放,有沒有機會,乾脆直接說兩岸有沒有統一影響更大,不是嗎?

時機是個問題沒錯,但台灣就算開放,只要兩岸一直有衝突存在,以現在大陸對外開放政策,外商根本不必大費周章的跑來台灣...
而且你講的開放,只是一個小層面,台灣的保護主義又不是只有這一點兩點...光是要扛住那些反對聲浪政府就已經疲於奔命了,你談時機之前,不用把民情考慮進去嗎?
那我假設政府有意開放好了,你覺得以台灣人民如同日本那般的排外鎖國個性,面對外來衝擊一點抵抗力都沒有的人,反彈聲浪壓得住嗎?

現在你回顧一下,你所說的開放和時機,有沒有很蠢?
台灣本來就是過度保護主義的,ATM一次轉帳和提款只能三萬,全世界哪個金融體這樣搞?WTO想加入結果一堆人反對...這樣的地方,這樣的人民,你跟他們談開放,更別說是20年前,死腦筋的愚民比現在還多一倍以上,不覺得很有趣嗎?
台灣沒開放也不會開放本來就是前提了,就連現在台灣都沒有真正的開放,所以亞洲金融中心被新加坡拿走了...地理位置是問題嗎?從來都不是...對外國人來說,台灣、日本、首爾、上海、新加坡根本就不是問題...關鍵是誰能讓他們的資金進出容易,誰能保障外商的營運,哪裡的人民能夠接受外來品牌,對他們來說才是重要的。

所以,最後再問你:台灣真的有地理位置優勢嗎?
別被國家教科書洗腦了,地球是圓的,台灣今天就算漂離現在的位置,也還是台灣,影響地理位置好與不好的因素有內有外,先不談外的,光內的你就已經搞不定了...更別說現在外的大陸、韓國、日本根本也沒把台灣放在眼中,時光如果重來,台灣也不會是有地理位置優勢的...

peterTG wrote:
不好意思,本人是財務...(恕刪)


嗯, 員工分紅沒有費用化時, 會造成股權稀釋, 由會計的角度來看, 我並不反對;
但股價的高低, 是由買賣股票的人, 根據交易來決定的, 會造成稀釋股權, 買股票的人不是阿呆,
自然會想降低出價; 自由經濟市場會尋得平衡.

如果這樣你還不同意, 台積電是 1987 AD 成立公司, 20 年後 2007 年, 它們的股權被一路稀釋了
20 年, 為什麼股價還能維持住呢? 是 2007 AD 買臺積電股票的人是阿呆? 顯然不是吧.
事實上, 這種半導體公司, 在竹科還有一大堆可以做為佐證, 只是要滿 20 年 然後員工分紅費用化
還剛要實施的好像沒那麼多. 10 ~ 15 年的應該就真是一大票了, MediaTek and etc.

至於你說, 企業主花在研發費用太少是主因? 我認為這可能是部份的原因, 而非主因..
因為, 北美跟北歐有許多研發費用多到嚇人的公司, Motorola, Nortel, IBM, AT&T, BellLab,
Bellcore, Nokia, 好像也都倒到快沒了, 再不然就是搖搖欲墜.
研發費用高, 倒比較像你提的 "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影響", 是個雙面刃, 好的方面是技術高,
壞的方面是, 倒得快. (resp. 阻止會計上的股權稀釋 or 造成競爭力大降而股價站不穩).

對了, 技術高, 但倒得快的公司, 不需要再舉例吧. 日本也一些.
herbu wrote:
嗯, 員工分紅沒有費用化時, 會造成股權稀釋, 由會計的角度來看, 我並不反對;
但股價的高低, 是由買賣股票的人, 根據交易來決定的, 會造成稀釋股權, 買股票的人不是阿呆,
自然會想降低出價; 自由經濟市場會尋得平衡.

如果這樣你還不同意, 台積電是 1987 AD 成立公司, 20 年後 2007 年, 它們的股權被一路稀釋了
20 年, 為什麼股價還能維持住呢? 是 2007 AD 買臺積電股票的人是阿呆? 顯然不是吧.
事實上, 這種半導體公司, 在竹科還有一大堆可以做為佐證, 只是要滿 20 年 然後員工分紅費用化
還剛要實施的好像沒那麼多. 10 ~ 15 年的應該就真是一大票了, MediaTek and etc.

至於你說, 企業主花在研發費用太少是主因? 我認為這可能是部份的原因, 而非主因..
因為, 北美跟北歐有許多研發費用多到嚇人的公司, Motorola, Nortel, IBM, AT&T, BellLab,
Bellcore, Nokia, 好像也都倒到快沒了, 再不然就是搖搖欲墜.
研發費用高, 倒比較像你提的 "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影響", 是個雙面刃, 好的方面是技術高,
壞的方面是, 倒得快. (resp. 阻止會計上的股權稀釋 or 造成競爭力大降而股價站不穩).

對了, 技術高, 但倒得快的公司, 不需要再舉例吧. 日本也一些.

1.股價高低是買賣股票的人決定沒錯,但別忘了,任何公司都有會計帳,會計帳必須載明股票發行股數、股票價值與資本公積。
以前的會計制度怎樣我就不說了,現在公司各種資產、負債、權益基本上每年都要做評估...你覺得股價被稀釋完全不會影響到?

2.台積電被稀釋了20年,這跟我論述的內容沒有衝突,因為稀釋股權影響到的不是股價,而是持股人權益。
如果你無法區分這兩者的差別,我建議你可以去讀一下初級會計學裡面,股權稀釋相關的案例與說明。

3.員工分紅費用化無論在財務會計和公司表達上都是正確的方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忠實的表達企業的價值,而不會造成一堆隱匿性的虛增資訊,別看幾年沒影響,事情沒爆發之前大家都認為沒什麼...有興趣去查查美國恩榮案,這家公司在垮掉之前,是幾倍台積電那麼威,你自己看一下就知道了。

4.企業花在研發費用多少,不是看絕對值,是看比例。
你要舉其他國家企業,來說明企業花在研發一堆前,卻搖搖欲墜,就是我前面說的:"倒果為因"...世界上沒有投資下去就一定會賺錢的,這你應該明白...有的企業花少少的錢去投資就可以賺大錢,有的企業花很多錢去投資卻還負毛利,但這不能說明投資研發的重要性或非必要性。
問題來了,今天台灣的企業是有花錢去投資嗎?別告訴我台灣人都不知道,只有外資知道台灣靠壓低勞工薪水來創造價值...

5.再次強調"技術高,倒的快",這些不過就是案例而已...企業經營不是只有研發產品,好的研發創造好的產品,好的產品也要靠好的銷售、後勤配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價值。
別忘了,台灣目前的頭號大敵-三星,他們不但投入了大量的資本研發,行銷可一點也沒落下...
強者如蘋果,發表iPhone也是透過媒體發表會,蘋果店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去做宣傳、展示,缺一不可...
不說別的,你知道可彎曲面板是誰研發出來的?再問你,是誰在CES上展示可彎曲面板?

問題來了,當前你看到的台灣廠商,除了靠壓低勞工薪資、政府的補貼與優惠之外,有什麼獨家的競爭力?
台灣很可悲,20年前靠代工接單,20年後還在代工接單...中國現在再做代工,但人家已經開始建構廠牌和設計,拼轉型了...台灣呢?相信我,5~10年後,沒意外你還是看到台灣在代工...薪水還是上不去,老闆持續抱怨員工工作沒有價值,但別忘了,這沒價值的工作是老闆你交辦的...員工也想做品牌經營和創意,不過老闆就是開代工店,你說員工能怎麼辦?
herbu wrote:
嗯, 員工分紅沒有費...(恕刪)


你把兩個論點混淆了

1) 發放員工分紅, 及其額度
以及
2) 員工分紅費用化 (這個是在會計表達方式上的問題)

是兩個不一樣的話題.


herbu wrote:
對了, 技術高, 但倒得快的公司, 不需要再舉例吧. 日本也一些.


那是很糟糕的論法.

沒談比例的話, 這種列舉的方法就根本是沒有談到命題.

技術低, 倒得快的公司更多吧.
華南一堆台商廠商都是例子.
更大型的廠商的話, 那個兩兆雙星的賠錢產業
沒技術的話基本上就只能和人作價格競爭, 賺血汗錢拼價格.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