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討論有需多人提出用pad的負面影響,有人可以提出是哪幾篇paper有提到嗎??
(paper內容有看過嗎?)
還是這些知識是在電子媒體看到??那可信度可就要再思考了...很多都是斷章取義內容不完整,更多是記者去訪問教授把談話內容提出來做報導,但是那些教授並沒做此樣研究,只是私底下認為是這樣
(千萬不要再來個 "英國研究" http://www.nownews.com/2011/02/09/91-2687398.htm)
根據我之前做過的案子找過一些資料 遊戲是兩面刃 不一定都是對人(兒童)有害
要看怎麼"設計"及有沒有"正確使用"!!
這裡提供一個由一群Stanford 的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專家做出來的遊戲網站 , 已被證實可以透過這些遊戲提高注意力 記憶力等...甚至已被用於醫療(paper裡面都有)
http://www.lumosity.com/
P.S.若有興趣者可以找 新南威爾斯(UNSW) Dr.McDonald Lab 討論該實驗室目前有針對此網站遊戲做醫療研究 (我只找過他們 , 其餘我不知道@@)
就我所知道 "認知"科學是非常不好做的 , 需要長的時間研究才會有結果
Pad才出來多久??馬上證實對兒童有害??會不會太草率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GxEQhdi1AQ&feature=related
11:20秒開始的地方
說真的,不過就是整理一些幼兒教育的Applications而已
各家作業系統都有
先前有個討論還是給一歲半用的......
工具,是看人用的~~
「幫忙」兩個字,到後來,就會被變成「取代」,而且是非常自然的...
因為現在這邊就個案例...Orz
只要讓小孩習慣(不用到上癮)了所謂的「機器人」(尤其是那天殺的iPad..)
往後如果他想玩,如不給,就會哭,然後哭到聲嘶力竭,父母面面相覷,才求饒般地「丟」給他玩
當然很多父母都會說可以控制或及早制止,但能「用一個東西就安撫住孩子」,用久了,家長也會上癮
惡性循環下,自然就離不開「機器人」(哭→給 ≡ 我有哭→父母就給 ≡ 所以我要什麼就哭)
(回想一下,當你小時候瘋狂迷上電玩時,父母阻止得了你嗎?偷偷躲在被窩也要玩...)
故事書、玩具和「機器人」不同的是:機器人會自己和孩子互動,而故事書和玩具則要「和真實的人互動」
每位父母都有耐心,但卻不是天天都有耐心,一開始和孩子玩很有趣,但久了就膩了(人之常情)
所以如果和孩子培養「互動的默契」才是重點,工具純粹是輔助
這又讓我想到現在老師常用電子白板,即所謂的「資訊輔助教學」,以往的教具完全不用做了
而且又增添互動性,趣味性,又可省下製作時間專心教學,實在一舉兩得
但結果是:「人性本惰」
既然教具有了,多餘的時間就拿來發展私下的康樂活動,或是直接用隨堂考試來填滿
你說老師這種志職於教育的職業都有這般的情況出現,更何況是未處於教育界的各行各業的父母?
http://absee.com.tw/Ref.asp?uRef=114460
vaper wrote:
標題的「小孩給機器人...(恕刪)
你舉的例子,簡單一句話,溺愛
哭就要給?很抱歉,我家不是這樣教的
有很多人很有趣,其實我都懷疑回覆這麼多,真的有小孩的有幾個人?
長時間使用會傷害什麼腦部視力?七個月的小朋友,她注意力會有多集中?肯玩個五分鐘都算久了
前天我上傳了一段影片

當橘子看到3DS,不用打開上蓋,不用開啟電源,只看到那閃亮的外殼
就算開啟電源的Tab她都沒興趣了,只追著3DS跑
你要一個七個月的小朋友專心玩Tab?別傻了
頓時之間,一堆網友突然就都成了幼教專家,而且從七個月定一生
連我家橘子以後發展會有什麼問題都下了斷言
連我們就是把Tab丟給橘子然後就不理她這點都可以憑空診斷了,唉
工具的確是輔助,端看你怎麼使用
故事書、玩具和「機器人」不同的是:機器人會自己和孩子互動,而故事書和玩具則要「和真實的人互動」?
為什麼你不能跟孩子一起互動去玩機器人?誰規定機器人就只能讓孩子單獨玩?
所謂的人之常情,只是自己惰性的表徵,不代表每個人都是這樣
前面文章聲明過許多次,最後一次澄清一下
橘子媽是全職媽媽,一天24小時都陪在橘子身邊專職照料
所謂的故事書、玩具,我在媽媽寶寶親子都分享了好幾樣了
看這樣一篇軟體應用的文章就斷言我家全都丟電腦給孩子玩而已
這就是瞎子摸象,以偏概全
我相信回文的朋友們也許都是相當關注自己小朋友發展的好爸爸好媽媽
但請理智一些
許多朋友舉出這樣做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這相當不錯,互相討論可以有更好的幫助
但是開始攻擊或是以偏概全的認定對其他板友不會有什麼幫助的
歡迎加入小惡魔FB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pages/Mobile01/189979853379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