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 在賣 YARIS 時,美國賣 1萬 US$,約合 30萬 NT$,在台灣則賣 40幾萬 NT$。這不是歧視台灣,而是市場經濟的現實。台灣市場較小,銷售量較少,台灣 TOYOTA 分公司在進行益本比估算時,回本較慢,售價須高一點;而美國 TOYOTA 分公司在進行益本比估算時,因美國市場較大,銷售量較高,回本則較快,售價可低一點。ASUS Eee Pad 在美台售價不同,估計亦同理。
在價格競爭中,Asus 的資本與市場獲利總額較小,是鬥不過 Apple 的,Apple 因為財力較為雄厚,受得了銷價競爭,因而可以全球同步低價。此外,Apple 採取全球低價,目的是要搶奪市佔率,故而,即使小市場因回本較慢,也不採取較高價格之定價策略,Apple 可以、也決定承受這一點小小的損失,因為之後 Apple 可以得到的利益比這一點小小損失更大。還有,Apple 在 app store 上面的獲利,也可以彌補 iPad 低價策略的損失,所以 Apple 因為受得了這些損失,他可以全球低價,而 Asus 因為資本/獲利總額較小,就沒有這個能耐了,它不得不處處斤斤計較。此外,Apple 大量採購 iPad 零件,也具備討價還價的籌碼,所以,它在 iPad 的成本上,因為採購量非常大,故而比其他廠商更有議價能力,因而可以取得較低價格的零件,這也是 Apple 可以全球同步低價的另一原因。
總之,在這場平板戰爭中,你可以看到 Steven Jobs 展現出非常漂亮的一場動態價格競爭戰,他所採取的,是「動態賽局」與「無限次數重覆賽局」的戰略思維,而且,Jobs 打起仗來,是全面性的通盤策略,每一細節都面面俱到,很像三國演義中孔明打仗的思維模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難怪美國 ZDnet 曾在 iPad2 採取承續 iPad1 之低價策略時,就專文指出:這一場平板戰爭已經結束了!(註:個人並不永遠贊成這句話,因為 Android 陣營並未陣亡,他還有反擊能力。況且,Android 陣營是開放系統,時日一久,Android 手機採取「以群打單」之態勢而後來在銷售量上面打敗 iPhone 的歷史,極有可能在平板戰爭中重演!)
PS: 「大市場售價較低,小市場售價較高」,這一點並不難理解。 上述指出 Apple 購買 iPad 零件量較大,故可以在議價中買到較低價格的零件,這一現象,在我們週遭生活中都可以看到。於是,大市場就好比採購量較大的買方,可以買到較低的商品;反之,小市場則好比採購量較小的買方,只能買到較高的商品。廠商如果資本額較小(如:ASUS),處處要在收益與成本之間斤斤計較,亦即:隨時要留意「益本比」,那麼,大小市場的區別差價,就會自然呈現。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區別差價與「愛不愛台灣」基本上並無關係,因為商場處處是生死存亡的戰鬥,如果 ASUS 自己都活不下去了,他哪有餘力去管「愛不愛台灣」這件事?更何況,從事實數據看來,支持 ASUS 活下去的,並不是台灣市場,而是全球市場,而在全球市場中,支撐力最大的,就是美國市場,而不是大家要求 ASUS 應該最最關愛/注重的台灣市場。台灣市場是 ASUS 的衣食父母之一,但不是最大的衣食父母,這句話是事實,但 ASUS 一直不能說出來。(我不是 ASUS 的員工,只是根據所學之經濟學原理來解析這一整件事而已。)所以,如果美國電腦廠商在美國賣電腦比其他國家還便宜,也不表示美國廠商愛美國(商人哪來的祖國,不是嗎?),這一切都只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現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