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eas2005 wrote:做台灣魯肉飯的一個重點,一定要用台灣的醬油,因為生抽和老抽的醬油為跟台灣醬油不一樣。 30多年前在台南一家小吃店吃到香又好吃的肉燥飯,70多歲的老闆娘不吝告知秘訣: 新鮮溫體台灣豬肉,用XX醬油小火慢燉+....。當時台灣還沒有雞精雞粉香料人工香精添加物等等;醬油也不分生老抽陳年...。台灣人的味覺已被添加物攻陷,其實滷肉飯的大道至簡,加上一堆有的沒的,未必加分
陆ke wrote:经常会自己做来吃 感(恕刪) 一般而言, 個人知道的魯肉飯, 用料大概有3種:1. 造頭肉(豬下巴), 現在有個美稱, 叫松坂豬肉. 由於不便宜, 通常出油1/3, 就拿來做了.2. 豬板油絞最大或中, 通常出油一半, 剩下的油粕, 拿來製作, 同時豬油拿來做菜.3. 南部的肉燥, 最好的是拿梅花肉加上豬油粕混合製作, 也別有一番風味.以上3種都耐熬耐煮, 尤其前兩種, 那是越熬越香.至於做法, 個人經驗, 先出油, 再炒紅蔥, 炒肉後加焦糖調色, 接著加一點糖、胡椒粉調味.當然最重要的是水的比例, 醬油濃淡不同, 一般是10:1, 這看個人口味而定, 自己嘗嘗.假如起鍋後, 再加點自己炸的紅蔥酥, 那味道蠻誘人的. 胡椒粉建議去中藥店買, 香氣不一樣.個人贊成上樓網友所說, 不加其他香料. 醬油和胡椒粉選得好, 其實已經夠了.至於類似三元號、龍鳳號等老台北喜歡的口味, 那牽涉祖傳秘方, 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知道.補充一下..肉的選擇, 攤位相當重要, 不一樣的攤位, 賣的豬肉有時口味差異頗大. 至於香料, 您加一點點甘草, 或一點點五香粉. 或一點點五味粉或一點點乾辣椒, 味道就不一樣. 只是個人覺得不耐吃, 純粹個人意見,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