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為了增添風味,特意將發酵時間延長至隔日。 頭一天準備一半份量的材料,略為攪打成團,之後放入冰箱冷藏,然後第二天再加入另一半材料,一起混合攪打製作。
雖然在外觀與風味上,已經取得很多的好評。但是心中總有一點缺憾。 那就是:"只有一半的麵團是長時間發酵"。 若是100%的麵團都是經過24小時發酵,風味是否能更上層樓呢?
有這個想法已經很久,但是始終沒有行動。 因為心中一直有疑慮,就怕過度發酵,為了風味而犧牲了外觀。
在經歷製作Anis Bouabsa法國棍子第87次之後,覺得該法國棍子食譜就是在第一天把所有的材料混合完畢,送入冷藏培養風味。 受到其風味感召,也想把饅頭的風味極大化。
法國棍子那麼狗怪(台語),都可以把它的外觀做出來,相信饅頭也是可以的。
麵粉410克;新鮮酵母8克(當日室溫18度);白砂糖20克;全脂鮮奶224克(48%麵團含水量)。 略為攪打成團後,密封放置90分鐘。之後放入冷藏發酵24小時。
第二天從冰箱拿出來之後,立刻放入攪拌機,攪打麵團至光滑表面。 隨即分割成6個110克的麵團。 不休息,立刻使用MARCATO壓麵機的第2段將每一個麵團輾壓-對折-轉90度-輾壓4-5次。最後一次將長條形麵糰捲成圓柱形,進而揉成圓形。


室溫不覆蓋,大約發酵(當日18度C)了1小時20分鐘。 之後使用中等火力(約比電鍋稍強一些),蒸籠蓋墊開2mm。蒸了40分鐘(底水1公升用不完)。 時間一到立刻開蓋關火。

很不巧,其中有一顆在開蓋時完美,隨即略為收縮。
立刻把它撕了。 除了可以撕毀滅跡之外,或許可以抓到兇手並且試試新製程的口感&風味。


口感比之前更好,更富嚼勁。 質地還是一樣的細緻。 風味似乎更上層樓。 因為畢竟是100%的材料一起長時間發酵。
當時饅頭還很熱,這個時候對香味的感受會弱一些。 但至少還是迷人的風味,沒有甚麼奇怪或是不滿意的地方。
至於兇手,沒有逮到。 疑犯似乎是滴水或是水氣過濃(某角落)。 相片隱約看到饅頭上緣略為紮實變色。 但是,我不會把它歸究於新製程。
相信因為這個試驗,又讓我更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