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有人用過固鋼不鏽鋼氣密鍋嗎 ?

最近想要買一個新的鍋子,
看我媽用傳統老鍋子用了好久,
每次煎東西就黏鍋不說,要刷洗好久~
還有裂痕~
想說等年假回老家要買個禮物送我媽,
鍋子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還可以跟我媽一起煮圍爐~

只是我沒在下廚,外行人哪懂什麼鍋好?
唯一就是...對"固鋼"這牌子有印象,
電視購物瞄過幾次,
但他好用嗎? 有人真的用過嗎~~
是真的像電視介紹那樣,
不沾鍋,好清洗,而且省瓦斯嗎 ?
會不會很重阿,
我媽有點年紀了,希望他用起來便利輕鬆~~
2015-01-07 21:5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鋼氣 固鋼


我跟老公最近也是打算過年買一個新的鍋子給我婆婆
長輩還是比較喜歡不銹鋼鍋!! 因為跟鍋鏟搭配炒起菜來有種很厲害的感覺
因為聲音聽起來就很厲害!

婆婆平常就很愛煎大條魚,但是要煎的很完美感覺就是油要下重本!
現在大家講求少油少健康,在momo電視看到固鋼不銹鋼鍋的介紹
廚師煎魚根本不需要一大堆油,而且可以輕輕鬆鬆的翻面
魚皮也不會破~~
重點少油就是少油煙,希望可以換個好鍋子,讓婆婆在料理的時候不要吸入過多的油煙
減少一些肺部疾病的產生!

重量的部分我也很好奇!希望可以輕一點 讓婆婆使用便利

請有使用過的快來為我們解答~~感恩!

對此鍋很失望,週日上網訂了一個,昨天到貨,今天開箱後小心翼翼照著使用說明,清洗,擦乾,加熱,抹油,接著開始煎蘿蔔糕,沒想到馬上沾鍋,沾在蜂巢層凸面上,明天再試煎豆腐和最容易黏鍋的炒豆泥,如果還是會沾就要跟固鋼公司反應,是買到瑕疵品還是我的使用方式不對或是蜂巢層沒有塗料本來就會沾,還有我買的是最大尺寸36cm,所以鍋和蓋都頗重的。
可以分享這幾天的使用狀況或是跟廠商的溝通結果嗎??
最近也在考慮買這組鍋具, 謝謝囉
caat534 wrote:
對此鍋很失望,週日上...(恕刪)
為甚麼
有些人的留言不見了....
真奇怪...
我好想買喔,不知道有人可以分享一下心得嗎?


我買了這個鍋大概一個多月快兩個月,因為最近事情忙比較少開伙,使用不頻繁,談不上心得,就來敘述一下購買和操作經驗吧。
先說一點廢話,一個喜歡在廚房搞東搞西的人怎麼可以沒有幾把鍋子傍身呢?從剛開始的阿媽牌鐵鍋,因為廚藝不好牽拖鍋子,又買了不沾鍋,知名的不知名的多少都曾經覺得好用,然後又因為不沾層衰退扔掉。目前用過最貴的炒鍋是在北京的日系百貨買的鈦合金鍋,6000多人民幣,後來因為女友燜煮東西忘了看火燒焦了,那還不打緊,好心的阿姨用鋼絲絨徹底的刷了一遍,本來有救的鍋只用了兩次就報廢了。後來在網上看了很多人的意見,加上廚藝也有點長進,又用回了阿媽牌鐵鍋,也很認真的開鍋潤鍋養鍋,說真的,鐵鍋養好了不沾效果一點都不輸給塗層鍋,還輕,要怎麼顛鍋都沒問題,那我為甚麼還要買固鋼氣密鍋?除了心中的小惡魔之外,最重要的是⋯油煙!先母一輩子沒抽過菸,卻因為肺癌離世,我們幾個兒女一致懷疑是廚房油煙,阿媽牌鐵鍋油煙真的很大。
回到使用經驗。鍋子寄來一共有鍋體,一個氣密蓋,一個普通鍋蓋,還有一把不鏽鋼的鍋鏟,不得不說那鍋鏟質感真是好,好到有點德國貨的感覺,所以沒捨得拿出來用,目前煎東西還是沿用舊的鍋鏟,還是不鏽鋼,炒菜則是用筷子,無論如何它還是塗層鍋,只是被蜂窩層保護,所以金屬碰撞還是儘量避免吧!
第一個測試是朋友送的有機雞蛋,一顆20元呢!好蛋要有好鍋煎,第一顆只放了一兩滴油,冷鍋冷油煎好翻面,可能是鍋太厚,導熱沒那麼快,翻面的時候底下還沒煎夠,沾鍋了,等到熱度上來輕輕一撥,原本沾鍋的部分就脫離了。再下第二顆蛋,稍微多放一些油,熱鍋冷油,其實也不是冷油,因為這個鍋蓄熱很好,一下去就熱油了。這次的荷包蛋很順利,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油多,一方面鍋子升溫時間心裡有數了。
第二個是炒芥藍,目的是測試導熱,前面試過一開始因為厚度,溫度上來的沒有鐵鍋快,所以想試試炒青菜。就用一般做法,小火爆香,但是這次只用中火,看看能不能一樣翠綠過程中嘗試顛鍋,雖然很重,還是可以顛幾下的。炒好了要調味,這裡犯了一個錯誤,平常是快炒好了,拿鹽罐,撒鹽,關火,出鍋。但是忘記它的蓄熱能力了,其實差不多了就可以關火再做其他動作,不然就像我一樣,有些菜葉熟爛了,相信我,真的就差那不到一秒。
該煎魚了,因為前兩次的使用,真的還蠻相信這口鍋很厲害,想再考驗一下冷油冷鍋。退冰的鱈魚沒擦乾,冷油就下去煎,結果慘不忍睹,水份不吸乾再加上冷油冷鍋真的還是會沾,如果沒有算好時間太早翻面那就是一層魚肉不見了。但是跟一般意義上沾鍋還是略有不同,一般說的可能是沾上去很難摳下來那種,這種只是沾掉你一層魚肉,沾上的魚肉熟了還是很容易撥下來。總之不要相信電視上說的冷鍋冷油,畢竟它是不鏽鋼。
既然鍋子的蓄熱能力這麼好,來燉個排骨湯吧!氣密鍋蓋要上場了。一般燉湯我是用電壓力鍋,沸騰後大約45分鐘軟骨會呈現半透明就是老爸要的口感。這次用固鋼儘量仿照壓力鍋的模式,但電壓力鍋會自己補壓,炒鍋我沒空站在旁邊補加熱,於是沸騰後我用文火加熱了10分鐘左右才關火,在加熱過程中氣密蓋一直排氣,等關火後,排氣孔落下鎖住,真的像電視一樣繼續咕嘟咕嘟,但我實在不想說那是"滾",只不過是鍋裡面氣壓比外面低造成的現象,跟壓力鍋的原理好像正好相反,因為壓力鍋最後要排氣,而氣密鍋最後卻是進氣,期待高手釋疑。儘管如此,靠著蓄熱能力還有低壓把排骨的組織拉鬆,大概25分鐘後我試了一下火候足了,而且跟壓力鍋不同的是比較入味,因為壓力鍋的缺點就是軟爛卻不入味,固鋼倒沒有這個問題,可是未來我還是不會用來燉湯,因為⋯我拿什麼炒菜呢?
廚房裡所有的工作我最討厭炒飯,要不停的顛鍋,看起來好像很帥,其實還蠻重的,可是不顛鍋的炒飯不好吃,每次老爸要吃炒飯我都很抗拒,看看這把鍋子能否解救我吧!過程不贅述了,結論是炒出來勉強接受,起碼不會沾鍋,顛鍋?我沒病,它真的很重!再炒飯我還是會拿出阿媽牌鐵鍋。
最後分享一下煎黃魚,這次的魚是要吃的,所以不去測試鍋子的底線,乖乖把魚水分吸乾,抹上一點點鹽,熱鍋熱油小火慢煎,時間足了就翻面,不時晃動一下鍋子讓頭尾都能受熱,大功告成!非常成功也非常省事。
以上純粹使用經驗分享,讓有興趣的朋友多瞭解一些再決定要不要買,沒有讚揚或是貶抑固鋼的意思,更沒有收廠商的錢說好話或者說壞話,不要跑來告我,但是如果認為我寫出來幫助了銷量想送點錢給我,我倒是還沒想好怎麼拒絕。
賣東西,就付點錢給站方搞個專訪,還可以置頂,假分享真商業讓人噁心。
we543543 wrote:
賣東西,就付點錢給站方搞個專訪,還可以置頂,假分享真商業讓人噁心。


我猜這是種行銷術吧? 或許以為這樣可以造成一種話題引領。 只是讓人覺得怪怪不自
然就是了。但這法子確實也奏效了,不然咱們怎麼會注意而給予回應呢? 原因是這次數
太過頻繁讓人要無視都很難。

聲明一下沒用過該牌鍋子,所以無發發現其他可能優點,廠商其實不用這麼麻煩廢心思,
拿個樣品我來幫你測試,高下立判,不就成了?


georgejj wrote:
我買了這個鍋大概一個..炒鍋我沒空站在旁邊補加熱,於是沸騰後我用文火加熱了10分鐘左右才關火,在加熱過程中氣密蓋一直排氣,等關火後,排氣孔落下鎖住,真的像電視一樣繼續咕嘟咕嘟,但我實在不想說那是"滾",只不過是鍋裡面氣壓比外面低造成的現象,跟壓力鍋的原理好像正好相反,因為壓力鍋最後要排氣,而氣密鍋最後卻是進氣,期待高手釋疑。.(恕刪)


在01眾多疑似消費者固鋼詢問文中,某篇個人已經粗淺描述過了,使用一個止回氣閥,
是一種負壓所產生的現象,雖然看起來也是滾,但那低於100度C下的沸騰,個人認為那
是一種假象,騙騙眼睛用的,噱頭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所以之前那些說會比較省瓦斯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所產生的說詞? 個人建議是當休閒娛樂看看就好,不必太認真。

話說您花6000草紙,買只號稱鈦金屬的鍋子,果真是豪氣啊~
鐵鍋炒菜確實煙大,但有一大部分是使用者,火力開太大所致,
問題不全在鍋。
話說那只號稱鈦金屬的鍋子真的很輕,缺點是太軟,如果炒飯或是處理湯水多的就變形。以前不懂,總覺得老媽用的鐵鍋不夠先進,買不沾鍋給她嫌重,才會因為輕又不沾才挑了這麼貴的玩意,誰知道她也不肯用,後來才被糟蹋掉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