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
豬腿肉1斤、蔥1根、蒜頭適量、辣椒1條、白芝麻少許、芝麻少許
調味醬料:
要煮 - 醬油2大匙、蠔油1小匙、辣油1小匙、香油1小匙
煮完加 - 烏醋1小匙
作法:
1. 準備一大鍋冷水,將豬腿肉丟入其中,開最小火燒半個小時,這個過程叫 [過活水],過完撈起用冷水沖淨。(裡面的排骨是我順便在過蘿蔔排骨湯的活水,不要介意)
2. 準備一鍋高湯,將豬腿肉丟入,以中火煮到湯滾,隨後轉小火煮20分鐘,煮完後靜置6個小時以上讓它徹底冷卻。
3. 拿出已經冷卻的腿肉,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入冰箱冷卻一晚。
4. 從冰箱拿出,放進冷凍庫冰20分鐘(妳家冷凍庫夠力才冰20分鐘,不夠力請冰30分鐘),蔥跟辣椒切末。
5. 將冰好的腿肉切成薄片。
6. 將調味醬料用小鍋加熱煮個30秒。
7. 將蒜頭打成蒜泥,連烏醋一起加進醬料裡。
8. 將切好的白肉片排在盤中,淋上調味醬,灑上蔥花、辣椒末跟白芝麻,即可完成。
<yokotachaos註>
蒜泥白肉是台灣很常見的料理,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每家飲食店也常常都有在賣,做法大致上差不多。
台灣的做法絕大多數都是用五花肉白煮過,切不薄,口感差,醬料就是隨隨便便淋個醬油膏上去。
小時後父親帶我在嘉義吃過一家北京菜的大餐廳,裡面做出來的蒜泥白肉,其薄如紙,口感彈牙,肥而不膩,那味道,很像在吃章魚片,但卻又是豬肉的味道,十分神奇。
我在這之前不敢吃豬肥肉,是這家餐廳的蒜泥白肉教會了我豬肥肉的美味,自此我就很愛蒜泥白肉,可惜的是在也沒有遇到這種水準的店家。
近來開始玩起料理,也開始想嘗試看看能不能把以前吃過的那道蒜泥白肉還原,說真的,這道菜大概是我試做過最多次的一道菜。
首先不能用五花肉,不管北京菜或四川菜,中國以白肉著名的菜系都是以腿肉做白肉,這是有原因的,五花肉結構較為鬆散,不像腿肉緊實,難以切出很薄很漂亮的肉片(市售冷凍後切過的五花肉片不算,但是白肉必須用大塊肉煮,才能保持肉汁,我也試過用五花肉片直接蒸過,一加熱就捲曲,並且肉汁流出,難以成為飽含肉汁又平整的肉片)
腿肉必須選擇帶皮的,有固定份量肥肉的,不用怕有腥味,不用怕太膩,過完活水後腥味就沒了,切薄片後肥肉的油膩也感覺不出來,至於要多大塊,自己評量一下自己的刀工決定,越大塊越難切得厚薄一致,但是切得越大片越薄同時也會越好吃。
過活水是網路上流傳的祕技,是一般餐廳在用的,利用滲透壓原理將血水跟淋巴液從豬肉中排出,而豬肉還是生的。
過完活水後,豬肉就是乾淨的了,這時丟入高湯中烹煮,等煮完後放冷,待湯汁中的精華被吸回豬肉塊,一樣是利用滲透壓的原理。
放入冰箱冷藏一夜是為了確保肉塊整個徹底冷卻,再放入冷凍庫急凍20分鐘是為了讓它有硬度,經過實驗,這樣的肉塊會像火腿一樣好切,如果妳能把火腿切得很薄,妳就也可以把白肉切得很薄,要注意,白肉切的越薄越好吃。(但要注意厚薄一致)
醬油煮過後可以跟其他調味料溶在一起,味道會再往上提升,但必須是好醬油才能這樣做,如果是不好的醬油,煮過之後缺點會明顯的曝露出來,所以如果你用的醬油不好,就不要煮了。
將切薄的肉片排好,灑上調味醬料跟配菜,蒜泥白肉就完成了。
看似簡單的一道蒜泥白肉,其實要做到極度美味,是要花很多功夫的,可是做得好的蒜泥白肉,真的會讓妳有以前的蒜泥白肉都是白吃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