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哪裡可以學做麵包..

jiunnyjiunny wrote:
看了一連串的專業討論...(恕刪)


保羅教你做麵包固然好,但是他是有局限性的,
節目會避開依賴機器較重的麵包種類,不是什麼
麵包都可以做出來。


有些麵包沒有機器,用手揉是又累,品質又差。 
這就如俗與說的又要馬兒好友要馬兒不吃草。  
舉的例子,美式主食吐司就是箇中代表,用手揉? 
會累的狗吃屎,還做不好。

中式麵點對於麵筋形成度要求度不高,這方面用手揉
沒有多大問題。  但與吐司相類比,就算是說外
行話了。

烘焙都可以成立一個系所,人家要讀四年,豈是一句
麵包很簡單,可以輕鬆帶過的?

假如是自娛娛人,愛怎樣做都無所謂,可以挑你喜
歡的方式,至於說簡不簡單,這不好說,就要看說
的是哪一種情況而定了。
我老是懷疑麵團在未發酵前打到出筋,和發酵後才出膜,做出來的麵包有甚麼差異?

麵團在未發酵前打到柔軟不沾手,在發酵後(體積變大一倍)就會出膜的。

就書上寫的,只有吐司要揉到出膜,歐包,法包,甜台包都不需要揉到出膜。

我自己是不做吐司的。
看不懂TOP 5%說甚麼是理所當然的
1953li wrote:
我老是懷疑麵團在未發酵前打到出筋,和發酵後才出筋,做出來的麵包有甚麼差異?

麵團在未發酵前打到柔軟不沾手,在發酵後(體積變大一倍)就會出筋的。

就書上寫的,只有吐司要揉到出筋,歐包,法包,甜台包都不需要揉到出筋。

我自己是不做吐司的。


關於--->發酵後才出筋

小麥澱粉被酵母菌分解消化,網膜組織結構
材料缺乏,所以酵母產氣較難以保留,麪筋
形成材料也變少,所以這樣的烤麪糰
是體積小,硬度大(這部份是猜測,僅供參考)。

不知是你描述不夠清楚,還是書提得不夠完整,
麪筋的形成,在你加水以及拌混,就己經開始
作用形成了。 我想你所謂的出筋,就是一般所
謂的完全擴展,只在於這麪筋形成是有程度之分,
在某個範圍是漸進的,並且與時間成正比。

不同麪包所要達成的口感各有不同。 歐式麪包
就不需要太多操作。 但是臺式甜麪包(其實是
日式,日本人稱 菓子パン)因爲是高成份麪包
(多糖多油等)因爲會阻礙麪筋的成型,所以是
較難打到吐司麪筋形成的程度,而不是不需要,
當然而後來的人就以此爲這樣的口感當範本。






















1953li wrote:
我老是懷疑麵團在未發酵前打到出筋,和發酵後才出筋,做出來的麵包有甚麼差異?



在製作過程有時間上的差異,發酵到產生強度要時間,
所以免揉麵包都需要長時間的發酵,
理論上攪打的時間越短,發酵就需要拉長,
麵包的孔洞會越大,但如同S大所說,
如果筋性不足,難以保留酵母的產氣,
體積會較小.



1953li wrote:
我老是懷疑麵團在未發...(恕刪)


對不起用字不對

不是出筋,應該是出膜。就是拉起來會有薄膜。

一般都是說揉麵團要揉到出膜再做發酵。

我發現揉麵團不需要揉到有膜才去發酵。只要麵團柔軟有彈性不黏手之後就可以發酵,發酵後麵團拉起來一樣會有薄膜。

看不懂TOP 5%說甚麼是理所當然的
crazysunday wrote:
想請問, 想學做麵包..都沒經驗.. 要去哪學習呢 ??
...(恕刪)

我都是看別人的經驗,例如:電視、網路或書本,它們最大
的缺點,就是聞不到味道,偶爾自己動手做不錯,不管好不
好吃,家人都很捧場,可惜我的持續力太低,加上只有機會
做做麵包和甜點,當早餐和下午茶,我覺得雖然很久沒做,
步驟都會忘記,但好像廚藝也會稍微進步一點呢!
幹嘛去學???網路太多資料了

邊做邊學就好
現場學習實作與網路看文章影片自己摸索還是有差別的

雖然兩邊都有可能藏步

但現場學習

你可以自己觀察師傅沒講的步驟 加以記錄

做不好還有人問

而網路就只能片段學習 錯了也不知為什麼

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
現場學習實作與網路...(恕刪)


+1
技術類的東西,再怎樣都要花錢去師父表演一次,才知道相同的材料在師傅手上可以到什麼程度。
一見真平幕,終身不回頭! 請google真平布幕!

piyo1224 wrote:
幹嘛去學???網路...(恕刪)


最近忽然有空,隨興上了一些課,女兒稱讚我成品立馬進步一大截。

現場看老師做和講(很多重點花錢上課才會聽得到),和看網路、自己讀書,差別是很大的。
當然,老師也不一定會說出來,有些地方自己眼睛放亮一點。
或是努力問老師,老師願意回答就賺到了。
總之常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烘焙說簡單很簡單,做出能吃的東西很簡單。
說難很難,理論、技術、觀念.....沒有止盡啊!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