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大賣場台灣醬油專區-瑞春、丸莊、黑龍、日新、屏科大、台南新化東成、屏東玉泰、南投高慶泉、雲林大同、雲林虎尾龍泉、雲林土庫欣泰

fisheriestw wrote:
我從頭到尾講的就是"...醬油鮮甜與否跟小麥是否添加基本上無關(恕刪)


很負責的告知您,關於”醬油鮮甜與否跟小麥是否添加基本上無關“這說法問題很大。
人說爛船還有三斤釘,說”基本上無關“的講法會不會過頭了點? 濃度高低是看對象是
什麼,無需要把問題過度簡化,多數事情用二分法來討論,只會淪於粗糙不嚴謹,什麼
是濃度高什麼是濃度低,要怎麼說? 好與壞又要如何說? 若您願意分享,個人極有意
願,洗耳恭聽。


關於“6.台灣釀製醬油的原料向來就有黑豆跟黃豆兩大系統. 並不是只用黑豆!”
這歷史時間點有必要定義一下,沒有相同的討論基礎,永遠不會有交集出現。
雖然不是醬油第一線相關工作者,但是職業需要(只要是食品),對醬油的歷史與各種
工藝等,大概的認知還是有的。

我想主要是集中傳統醬油的範疇,日本人發明的快速醬油工法,不是我想要談到的。
所以我覺得醬油主要成本是時間與人工而不是豆子,只談及傳統釀造釀造範圍,道理
在此。


純知識交流討論,若可以,煩請避免用驚歎號(EX.!),會讓人有正在氣憤的感覺。
stec wrote:
很負責的告知您,關於”醬油鮮甜與否跟小麥是否添加基本上無關“這說法問題很大。
人說爛船還有三斤釘,說”基本上無關“的講法會不會過頭了點? 濃度高低是看對象是
什麼,無需要把問題過度簡化,多數事情用二分法來討論,只會淪於粗糙不嚴謹,什麼
是濃度高什麼是濃度低,要怎麼說? 好與壞又要如何說? 若您願意分享,個人極有意
願,洗耳恭聽。


關於“6.台灣釀製醬油的原料向來就有黑豆跟黃豆兩大系統. 並不是只用黑豆!”
這歷史時間點有必要定義一下,沒有相同的討論基礎,永遠不會有交集出現。
雖然不是醬油第一線相關工作者,但是職業需要(只要是食品),對醬油的歷史與各種
工藝等,大概的認知還是有的。

我想主要是集中傳統醬油的範疇,日本人發明的快速醬油工法,不是我想要談到的。
所以我覺得醬油主要成本是時間與人工而不是豆子,只談及傳統釀造釀造範圍,道理
在此。


純知識交流討論,若可以,煩請避免用驚歎號(EX.!),會讓人有正在氣憤的感覺。
...(恕刪)


1.以最簡單直觀大眾化的方式講好了, 醬油原料在醱酵的過程中, 黃豆(或黑豆, 黑豆是黃豆的一個品系系統)內之蛋白質(與氨基酸合計約4成)分解成氨基酸是醬油鮮味的主要來源, 脂質(約佔兩成)分解成各類較小分子芳香物質, 是醬油香味的主要來源, 而多醣(澱粉,纖維素等,約佔3成)分解成的小分子醣類, 小分子醣類的確有甜味, 但市售醬油不添加蔗糖者罕, 蔗糖才是市售醬油甜味的主要來源. 至於額外添加甘味劑者更不用說, 若稍有留意, 就可知市售豆麥釀造者額外添加甘味劑者反而較純黑豆釀製者更常見.

2.如果只用脫脂黃豆粉釀製, 因完全不含脂質, 自然無脂質分解成各類芳香物質, 這樣產品的風味自然可想而知. 基於1.及2.這樣的解說可以讓你理解我前文為何如此講了嗎?

3.我完全不知道您的"濃度高低是看對象"及"什麼是濃度高什麼是濃度低"是在講啥? 抱歉.

4.台灣的醬油釀製之技術一般認知是明鄭時由中國南方傳入. 然中國的傳統醬油釀製原料是以大豆為主. 一般認知台灣的傳統醬油廠, 可以濁水做為南北分界, 北黃南黑. 由於目前現存醬油廠並無從明鄭傳承至今者, 且關於台灣醬油方面的史料考據及專著幾無, 其實現存很多說法紛云, 經得起仔細考據查證者並不多. 如果您有心研究, 這當成碩士論文綽綽有餘, 甚至可成為博士論文, 不過難度相當高也就是了. 若您現在就很清楚, 歡迎您分享給大家.

5.要講"主要成本"或"成本"當然應得從會計學基準來談, 不知您的基準是啥? 而"主要"又是基於何? 建議您或許可以去了解一下黑豆與脫脂大豆粉的價格的巨大差異.(脫脂大豆粉不僅可用於化製, 醱酵槽製程, 當然可拿來用於傳統缸釀工法的原料)

6.在我認知, 好跟壞相對性的, 連帶的風險高低. 為何偏好純黑豆為原料的醬油, 除產品風味本身的天差地別(個人認知)外, 其原因就是不想買到由以有機溶劑抽取沙拉油後之脫脂基改黃豆粉所製成的東西. 因採用脫脂基改黃豆粉(可能為飼料級)為主要原料, 先不提有其本身的負面因子, 因其原料特性連帶會使額外的風險或負面因子(如添加劑及風險物質殘留等)增多.

若想更了解醬油可參考以下的討論串.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38&t=3599396&p=11
fisheriestw wrote:
1.以最簡單直觀大眾...(恕刪)



我前面的發言,都是集中於傳統工法,不知您是否有稍微看我的回文呢? 顯然閣下依然執着於日本人的醬油工
法,這樣各吹各調是永遠無解的,多說也無益。況且這方面恕我不太熟悉,沒有共同討論基礎之前,這討論串個人就不便參予,還請自便。
stec wrote:
我前面的發言,都是集中於傳統工法,不知您是否有稍微看我的回文呢? 顯然閣下依然執着於日本人的醬油工
法,這樣各吹各調是永遠無解的,多說也無益。況且這方面恕我不太熟悉,沒有共同討論基礎之前,這討論串個人就不便參予,還請自便。
...(恕刪)


你的文章寫地很清楚, 我也看得很仔細.
我的文章與論述完全沒有"執着於日本人的醬油工法".
(或許您以為脫脂大豆粉不能用於傳統工法所以有這樣的誤解!?)
請仔細詳閱看懂別人的文章, 不懂歡迎提問, 感謝.
附帶提醒你一下, 傳統工法也有許多種(嚴僅講應是大類).
我覺得我們討論間的問題應不在於是否有啥"共同討論基礎". 而在於了解與認知深度之差異.
從你對於醬油甘甜味來源等的認知及"況且這方面恕我不太熟悉"等話其實也印證了這點.

fisheriestw wrote:
1.以最簡單直觀大眾...(恕刪)


您超內行

南部的醬油有多人都稱讚甘甜不死鹹,其實與釀造方法、原料的相關性不高,最主要還是要靠後天的調味加工
傳說中可能使用醋磺內酯鉀、甜菊糖苷、甘草精、蔗糖素等甘味劑增加甜感
並使用琥珀酸二鈉、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提高鮮味

只是一般中小廠的標籤都沒寫,讓很多消費者誤以為是天然釀造的甘甜

現在只有大廠的醬油會誠實標示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統萬醬油的標示,很標準
這些添加物大部分的廠商都有加,加愈多愈甘甜
大同的白醬油 很不錯

上次去觀光工廠買過一次

就愛上它了


Yeh ZL wrote:
並使用琥珀酸二鈉、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提高鮮味


請教。

5'在我們工科的解釋是5英尺(5 foot),但在此的實際讀法及意義為何? 謝謝。
tendays wrote:
請教。

5'在我們工科的解釋是5英尺(5 foot),但在此的實際讀法及意義為何? 謝謝。...(恕刪)


你所說的"我們工科"是啥東西?
唸化工(化學工業系/科/所等; 這應該是100%"工科"吧?)的要是不懂這就扯了!
此外, 唸過高中自然組的一定有唸過化學, 高三化學有教有機, 這部份應該有教.

可參考這個.

其實若沒有機/分生的基礎, 大概知道是怎樣的東西即可. 若真想搞懂, 教科書(含網路教學)勢必得拿來念念!
理論、學術我看不懂,也非科班,我只買有口碑的白醬油,還有認證過的純釀造醬油。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