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飯菜如果搖晃容易壞?

通常我們要做細菌實驗養菌的時候會開啟搖晃器使菌液一直搖晃
這樣細菌才會長得比較快
搖晃除了是要幫助氣體溶進去培養基以外
還有另一個功能就是要使細菌均勻散佈在液體中
因為細菌在生長的時候如果本身菌體運動性不足
它就會沉積在底部(以食物來講就是固定在定點動不了)
這個時候因為細菌生長空間不足導致氧化壓力大,就會降低細菌生長的速度
所以如果我們搖晃容器使裡面的東西搖晃的話就可以幫助細菌散佈
不會一直堆積在定點(生長壓力比較小)這樣它的生長速度就會加快
這就是樓主想要的比較科學一點的解釋法XDD
25度到60度是細菌活躍的區間

要帶便當要嘛熱騰騰的超過60度

不然最好放冰箱讓溫度降下來再帶

用悶燒鍋或是保溫桶

只是減緩溫度化

早上再加熱放入悶燒鍋中午才吃

基本上是不正確的

食物已開始變質

一般悶燒鍋一個小時保溫效果而已

至多不超過2小時

而搖晃與食物變質沒有直接關係

這個狀況主要是溫度與時間影響變質

簡單一句東西已經壞了有搖沒搖都是壞了

只是有搖可能全壞

沒搖部分壞

但是全壞或部分壞

都不能吃了
如同製作堆肥
也少不了攪拌混合

攪動飯、菜、肉、汁
完全混合以後

第一
口感、色相會變差
第二
腐敗的速度多多少少會加快

至於用悶燒鍋保溫
那更是導致腐敗的溫床

舉例來說
買便當回家
如果沒有馬上要吃
我們都會先打開盒蓋讓其冷卻
寧可吃冷的
也不要燜上一兩個小時
搖換過度看了也會覺得怪怪的
紫米飯糰 wrote:
請問各位有聽過〝飯...(恕刪)
如果要避免臭酸的話,
放顆酸梅到便當裡不就好了?
--==FISH==--
我舉我實際運用的例子吧!

我一個人住, 煮一人份的飯很麻煩, 所以一次煮一大鍋,
剛煮好的飯, 我趁熱舀出一餐的份, 然後馬上蓋回去,
有次我忘了, 飯在鍋裡一天一夜, 想到時想說完蛋了,
結果呢, 整鍋飯完全沒臭酸味, 似乎好得很,
我就熱一熱吃了, 完全沒問題!

我的解釋是整鍋飯是在高熱下密封, 內部細菌被殺死,
所以即使在常溫下放了24小時也不腐敗, 類似罐頭效應!

所以便當盒如果能先消毒, 或是把熱騰騰的飯菜趁高溫趕快裝進便當盒,
這樣便當盒內就能接近無菌狀態, 常溫撐個半天應該不會壞,
但如果晃動太大力, 就會增加外部空氣細菌進入便當盒的機會,
或許密封性越好的便當盒, 越能避免晃動使細菌進入!
我這邊也有一個問題

夏天飯菜容易臭酸
但好像如果不等放涼就馬上放入冰箱也是會壞掉
另外也會影響到冰箱
具體怎麼做更好
就是增加接觸面,然後加速氧化與腐敗啊

這個論點我是同意的
我是水瓶子,請叫我瓶子,英文是叫不出來的啦,我什麼都沒掌握好,如今我能做的就是抓住騎單車的這快樂時光

0926414414 wrote:
我這邊也有一個問題夏...(恕刪)


因為溫度剛好在最易酸敗的30-40度,而冰箱和冷氣不同,
溫熱狀況下放入冰箱反而落在這區間的時間比直接在室溫下吹風還長.
所以在夏天吃不完的飯菜是吹涼再放入冰箱.
滷肉類有一種方式是自然置涼再隔日加熱之後要吃才加熱.
好像稱間歇加熱殺箘加油封肉(也是一種料理法)
但現在家家戶戶有冰箱就置冷後入冰箱吧⋯⋯
感謝大家的回應,看到這裡我想應該有了初步的答案:

首先,細菌滋生的溫度是30~40度,甚至廣義地說25~60度也可以。所以放在保溫罐要嘛就更高溫、要嘛就更低溫。

如果更高溫,也要想想食物的性質,湯粥類最適合,如果是葉菜類放在保溫罐,就會變成蒸飯箱的道理,還記得小學把便當盒拿去學校蒸,蒸出來的葉菜類實在難吃;這樣說來反而是要讓飯菜更低溫,這讓我想起日本的學生,把便當帶去學校中午還可以吃,應該是因為平均氣溫偏低的關係,但我也好奇如果是現在動輒30度以上的夏天,他們怎麼辦?

再來,關於食物搖晃容易壞的問題,以科學角度解釋,就是增加氧氣接觸面,甚至是增加細菌擴散的速度,導致食物容易腐壞,不過這都不是很明顯的問題,因為必須先要有足夠的細菌,才能產生這個問題。因此我也覺得食物搖晃不是重點。

至於前面有朋友說,白飯放一天不會壞,這個我知道原因,因為食物的酸壞也是要看成分,澱粉類的東西似乎相對安定,而且乾飯也相對安定,例如豆類的東西就非常容易壞,詳細的分類我不清楚,可能要學食品營養的出來解釋。

可是保溫罐、悶燒罐這類密封罐對食物究竟是好處還是壞處?我還是不確定,前面有人說,如同在太陽下,長期保持在不適當溫度,反而容易壞;但後面又有人說,密封罐可以避免外部空氣細菌進去?還是說,其實有無密封不是重點呢?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