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木瓜牛奶 wrote:
金門刀很少拿砲彈來...(恕刪)
感謝版大的回文 一定等待中!!!
焼入れ譯文之一:
英文: quenching ( 日文: 焼入れ(やきいれ、)とは、金属を所定の高温状態から急冷させる熱処理である )
water quenching, 水淬火
oil quenching 油淬火
中文:淬火---> 簡單的說就是鍛造刀劍的時候 武俠片常看到 高手 把火紅的刀劍快速放到水缸中冒煙的情景 (缸裡面水ok 油也ok)
也就是快速讓金屬急速降溫的方法 現代化的金屬工業當然有更精密科學的方法來處理
小弟不是讀材料學的 只是把開版大po的日文 稍加翻譯
必定有謬誤之處 請提點指教
焼入れ譯文之一: 如下文:
--------------------------------------------------------------------
雖然有了好的鋼料 但焼入れ(淬火)處理的妥當與否 對製品有很大的影響
對焼入れ(淬火)處理而言 炭素(碳)含量多少 製成品的大小 焼入溫度(淬火)高低 焼入液(油或水)的性質
等等種種條件都必須考慮在內
考量刀具的用途與大小 用最適合的 焼入(淬火)方法處理也是必須的
---------------------------------------------------------------------------------------------------
焼入(淬火)溫度:
對刀具而言 在可能範圍之內 低溫的焼入(淬火)方式來處理是最理想的
當焼入溫度變高時 鋼的結晶變大 鋼的脆度增加 (no good)
還有 鋼的脆度增加也與 鋼含有的碳素 與 空氣中的氧(酸素)化和的結果也有關
緊接著變化的是 刀具表面的碳含量變少 也就是有所謂的"脫炭"危險情況會發生
依據燒入溫度變高 含高碳素的刀具 是為了讓オーステナイト(austenite奧斯田鐵型不鏽鋼)合金元素產生 反之刀具硬度變軟
圖6是標準溫度
==================================================================
300系奧斯田鐵型不鏽鋼、在主要元素為鐵之基材中,加入鉻(含量約 16 至 25 wt%)及鎳(含量約 7 至 20 wt%)而成。鎳使合金保持在奧斯田鐵相,
具有較佳之高溫性質、低溫韌性、耐蝕性及成形性。奧斯田鐵型 不鏽鋼,有最佳的抗蝕能力,因此佔了不鏽鋼全部使用量的 70 %。
在一般情況下,無磁性,只有少數較不穩定的鋼種,經冷加工(Cold work)後具有磁性。
此鋼種在國際上常以 300 系稱之,基本型為302 與含較低碳的 304 不鏽鋼,鉻與鎳的含量分別為 18 wt%及 8wt%,此即一般俗稱的 18-8 不鏽鋼。
市面上家用不鏽鋼,大多是以 304、316、430 為主,其中 304 更是佔了所有不鏽鋼的 70 %。
316 價格較為昂貴,通常用在醫療器材或 鹽水環境下,
430 則較為廉價且硬度足夠,適合用在刀叉、剪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