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78 wrote:
其實我也是外行人,如...(恕刪)
有些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細節不足為人道,不過還是謝謝您的建言。
在白人的世界待過,回首如今台灣社會,人情味實為一個很好優點,然而
過份有人情味,假如對於明顯諷刺或是訕笑視而不見,可我不能,但那只
能說個人修養不夠,至於個人輸贏還是其次,還是讓真的在意的人去經營。
但是僅僅只怕發生口角衝突而怯於面對,我無法認同那是值得鼓勵的態度
,或許說它是鄉愿更為貼切,久了是會生病,最糟的是生病還不
自知,不然怎麼前衛生署署長揚志良,為何說出理台灣人理盲濫情
一詞。當然這裡說的是整體現象,不討論個案。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講求科學講求根據的社會,尤其在網路更為重要。假如
有話不說,只放任一些是事而非,誤人子弟的糊塗說法,在網路廣為傳播,
有時個人說法也不全然100%正確,但是用諷刺或是訕笑來取代討論與對話?
這樣是無助於釐清說法的行為。真的該勸戒該譴責,是那位訕笑諷刺他人者
,不然這是罔顧網路,也誤用科學的真義。 西諺有言 The blind lead
the blind.
過往網路是一個虛擬社會,但是如今虛擬已不再虛擬,它已經可以實質
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至是政治,你不管他,它會管你,網路力量早非吳下
阿蒙。 在01發言不過是把我的專業知識,如實陳述,一般狀況下會
不針對個人,除非有人直接惡意針對我。 或許個人文字上看似無情,
但是只有無情(指不含個人情緒,盡力,但非100%)才可更為真實。
stec wrote:
有些事情,如人飲水,...(恕刪)
我最近才開始逛料理美食區,發覺閣下是很積極踏實的人
我書讀不多,我只知道理是講給講理的人聽的
碰到不講理的人,你講再多也無用
以前開車上路碰到不守規矩的人,會開窗罵人
現在上路碰到不守法的人,我幾乎都會默默讓人
你可能不相信,我現在的用車開了三年多,還不大會按喇叭
也可以說,三年來,我按喇叭的次數,可能一雙手十指可以算完
我不是要強調自己修養有多少,也許是自己的處世態度太過消極...
我不會講了...

希望下次可以向請教做麵包的技巧,我剛開始接觸烘焙
若有冒犯,請勿介意...
(上面那個"勿"字,我想了很久,到底是要用"別",還是用"莫"? 也許沒那麼重要,但我卻想很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