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kuli wrote:
俺應該是步入中年、變...從菜餚典故、使用調料、當地物產、氣候融會成的一道菜
吃的不只是味道、還有形成這道菜背後的風土民情(恕刪)
從菜餚典故、使用調料、當地物產、氣候融會成的一道菜
吃的不只是味道、還有形成這道菜背後的風土民情 <----恕我大膽幫您整合一下,
前頭上提的這些種種,就是地道文化的部分描述(沒打錯,是地道)。 不過有些人不愛
這套路,只喜歡講"好吃就是王道" ,愛怎麼地就怎麼地,對於前頭的種種,是一點也不在
意。 覺得料理可以自由變化,不過名稱最好也改一下,不然名不符實,這就讓人傷腦筋了。
人說的錯把馮京當馬涼即是此例。 不過殊途同歸,食物除了維生外,還有療癒陶冶身心的
功能,只要你爽,兩者都好!都好!
\(^O^)/
stec wrote:
從菜餚典故、使用調料...(恕刪)
很多菜式傳到不同的地方其實都多少都會有些變化,
有些是當地民眾口味的原因,有些則是因為食材的關係.
像麻婆豆腐從四川傳到日本後,因應日本人的口味而有了日式的麻婆豆腐.
沒想到還成為了在日本的中華料理代表菜之一.
像我父母吃的比較清淡,太正宗的川式麻婆豆腐對他們來說口味實在太重了,反而是日式的比較對口味.
我個人是比較支持好吃就是王道這個論調啦,不過就像stec大說的,名稱很重要.
如果我今天要吃的是正宗四川麻婆豆腐,店家上的是日式麻婆豆腐,那就真的不倫不類了.
講到這讓我想到許多菜式傳到外地改變做法以後,反而還變成當地的代表菜餚.
像韓國的炸醬麵就是一絕.第一次看到時真的是囧到最高點,心想這黑黑的一坨東西到底是什麼鬼.
沒想到現在愈吃愈有心得,從一開始的無法理解到現在吃得津津有味.
其他如從加州發展出來的加州壽司捲.美式的pizza,日本的咖哩與漢堡排等等.
這些菜式可能一開始都是屬於所謂不倫不類的代表,不過隨著時間的關係到現在還不是都成為了代表菜之一.
但是我們可以試著把"好吃"這詞,嘗試再釐清一次。
首到底怎樣的口感可稱之為好吃?你的好吃?還是我的好吃? 是要以誰的好吃作為評量
基準? 以個人的理解範圍,好吃不是僅憑幾個單純化學或是物理方數學式子可以概括
或是完整描述。
這當中關係家庭環境或是社會文化等等因素所影響,適葷茹素,各有理由,譬如如有人說
最好的食物味道是有媽媽的味道,但是換了別人媽媽,也一樣是最好的味道嗎? 想想,
這個問題肯定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所以說,在自己家裡說好吃就是王道,那這理準沒錯,自己家裡嘛,自己就是王,不就是,
我的話就是王法,誰人能有置喙餘地? 但是這個"好吃就是王道"由住家再往外延伸,
拿到公衆檯面上討論,那個王道還一樣是王道嘛? 每個人都說自己的好吃,就是好吃,
那這世界上不就是每個人都是食神? 每個人都是老饕? 但是根據經驗告知我們,事
實上不不是如此,那就成了一人一把號,個吹各個調,莫衷一是了。
若以所謂正宗或是地道料理,以個人的慣常態度,盡最大可能忠實呈現該菜原本風味口感,
並盡腌這風味口感記錄於記憶腦海裏,作爲對照比較的資料。而不是以自我的喜好來修飾
自己希望喜好的味道。 當然對於正宗口感,這也不是一成不變,奉爲圭臬,個人會等到
至少做過一次才會考慮是否改變或是更改食材求取最大的在地實用性,至於對於菜名與菜
餚是否名如其物,無需百分之百,但至少菜得精神一定是還要保留的,免菜神分離,荒腔
走板,終至貽笑大方。所謂的尊古不泥古應該就是這個理?
畢竟衆人常吃或是多人喜歡吃才是經典菜餚能夠流傳的根本原因。
以上供您以及大家參考
cans wrote:
很多菜式傳到不同的地方其實都多少都會有些變化,
有些是當地民眾口味的原因,有些則是因為食材的關係.
像麻婆豆腐從四川傳到日本後,因應日本人的口味而有了日式的麻婆豆腐.
沒想到還成為了在日本的中華料理代表菜之一.
像我父母吃的比較清淡,太正宗的川式麻婆豆腐對他們來說口味實在太重了,反而是日式的比較對口味.
我個人是比較支持好吃就是王道這個論調啦,不過就像stec大說的,名稱很重要.
如果我今天要吃的是正宗四川麻婆豆腐,店家上的是日式麻婆豆腐,那就真的不倫不類了.
講到這讓我想到許多菜式傳到外地改變做法以後,反而還變成當地的代表菜餚.
像韓國的炸醬麵就是一絕.第一次看到時真的是囧到最高點,心想這黑黑的一坨東西到底是什麼鬼.
沒想到現在愈吃愈有心得,從一開始的無法理解到現在吃得津津有味.
其他如從加州發展出來的加州壽司捲.美式的pizza,日本的咖哩與漢堡排等等.
這些菜式可能一開始都是屬於所謂不倫不類的代表,不過隨著時間的關係到現在還不是都成為了代表菜之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