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a Chao wrote:不過裏面的氧化劑:溴酸鉀、碘酸鉀(現在有沒有新配方不知),看了實在很倒味口==溴和碘都是鹵素家族,看過太多化學品,我情緒上理智上都沒辦法在食物裏加這種東西......(恕刪) 多po的 sorry :P
Nina Chao wrote:不過裏面的氧化劑:溴酸鉀、碘酸鉀(現在有沒有新配方不知),看了實在很倒味口==溴和碘都是鹵素家族,看過太多化學品,我情緒上理智上都沒辦法在食物裏加這種東西......(恕刪) 台灣麵粉是不允許漂白,所以溴酸鉀應該不用存疑。大廠出品麵粉是一定會添加必要添加劑,不然它的烘焙性質,將會極不理想,無法達到商業要求,這是我一位台灣知名麵粉廠服務的同學告訴我的。會過敏真的很頭痛,那自行製作一途,還是免不了吧?或是可以向一些標榜連麵粉都是自行研磨的小型麵包坊,有自家窯爐,是做歐式麵包的。
Nina Chao wrote:不過裏面的氧化劑:溴酸鉀、碘酸鉀(現在有沒有新配方不知),看了實在很倒味口==溴和碘都是鹵素家族,看過太多化學品,我情緒上理智上都沒辦法在食物裏加這種東西......(恕刪) 台灣麵粉是不允許漂白,所以溴酸鉀應該不用存疑。大廠出品麵粉是一定會添加必要添加劑,不然它的烘焙性質,將會不太理想,無法達到商業要求,這是我一位台灣知名麵粉廠服務的同學告訴我的。會過敏真的很頭痛,那自行製作一途,還是免不了吧?或是可以向一些標榜連麵粉都是自行研磨的小型麵包坊,有自家窯爐,是做歐式麵包的。
stec wrote:台灣麵粉是不允許漂白...(恕刪) 所以我的麵粉袋上寫著:本產品絕無添加漂白劑。後面應該括號:(但有添加氧化劑.....)我的一個朋友,就想自己買研磨機磨小麥,現磨現做。他說小麥不磨可以放很久,跟咖啡豆一樣。
Nina Chao wrote:所以我的麵粉袋上寫著...(恕刪) 不知麥子種類不同是否有差別?一般製作麵粉麥子在研磨完成後,是不能直接製作麵包的,機制我一時忘掉了,需要查。 但是我知道直接作的下場就是顏色不好,麵包體積會偏小。 有些食物現作不一定是最好的,總會有例外,如麵粉,牛肉,鮪魚等等。
stec wrote:不知麥子種類不同是否...(恕刪) 書上是寫要放1-2個月,讓空氣中的氧氣,把麵粉中小麥穀蛋白鏈末端的硫氫根(Sulfhydryl group)氧化。(不然硫氫根影響麵筋的形成,麵粉操作性很差,做出來麵包很小)但這又衍生出空間、時間、氧化不均、蟲害的問題。一開始用溴酸鹽,但因殘留物有中毒之虞,後來改用抗壞血酸(維生素C)或偶氮雙甲醯胺。參考書目:實用麵包製作技術--中華穀研所。食物與廚藝3---哈洛德、馬基所以,洽發麵粉強調"最小添加原則,只添加維生素C",應該是為了這個必需的氧化作用。那沒寫的加什麼,不在業內,實在很難知道!難怪有點熟的烘焙行老板說不要追求"用什麼牌子麵粉做出來成品外型口感有多好,愈精緻的,添加物愈多,然後他加什麼你不會知道"也許這也是強調自家磨粉的,只做很質樸的歐包,強調當季、在地、天然食材。可能因為那種麵粉,做歐包麵團比較適合。
外面賣的麵包, 非得加些改良劑來延長保存, 也是不得已的.但如果是自家做的, 我是認為實在是不必要照著食譜裡面所添加的改良劑,因為麵團的筋度與發酵狀態決定了麵包成品的品質, 如果這些沒弄好, 加了改良劑也沒用,至於保存, 我都是在麵包放涼了之後切好, 就直接進冷凍, 哪怕是明天要吃的也一樣.冷凍過的麵包在室溫下解凍之後, 狀態就跟剛做好的麵包一樣柔軟濕潤,所以我是覺得實在沒有必要為了延長保存而添加改良劑.畢竟自己做麵包不就是為了吃外面買不到的健康配方?現在我是連任何糖和油都不加了, 以前以為加了油才不會乾澀, 多少還是加了液態植物油,後來發現, 即使一滴油都沒有, 只要麵團有打好, 還是一樣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