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豬油的六大好處

fire大引經據典,就是要我們相信”動物性油脂的風險更顯著喔...”。
我也去看了和信醫院的衛教資訊,”飽和性脂肪是敵?是友?”
通篇強調飽和性脂肪對於心血管健康有害,至於依據在哪裡卻沒有提。
該文還認為將飽和性脂肪攝取量降低,會影響某些產業的利益。
這不只是討論,而且在含沙射影了。

那麼飽和性脂肪是”好脂肪”或是”壞脂肪”呢?
其實也不難找,上網查飽和性脂肪,正反論述都看的見。
最讓我驚訝的是,根據最新的研究,飽和性脂肪確實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但是和死亡率沒有直接的關係。
而不飽和脂肪雖然降低了血液中的膽固醇,卻提高了死亡的風險。
加拿大醫生Frantz當年的研究,影響了兩代人的飲食習慣。
現在重新研究,卻發現當年是基於錯誤的假設。
這....到底應該聽誰的?
fire大說得好”科學的價值不就是在於不斷的驗證與修正?”
現在理論面臨修正,不知fire大願不願意承認。

事實上凡是受過研究訓練的都知道,所有研究都是在有限的樣本和可控制條件下完成的。所以研究的結論是有很多條件約束的。
最糟糕的是,蛋頭們還在爭吵不休時,媒體早就傳遍世界了,吃豬油會增加血管膽固醇,對健康不好。

真的受夠了,吃這個不行吃那個也不行,乾脆把廚房變成化學實驗室吧。
我曾經看過一位老先生喜歡吃腣膀,家人因為健康因素不准他吃,感到很痛苦。
在莫名其妙的理論下,我們都成了布袋戲的人偶,隨人擺佈而且努力奉行。
家父當年在榮總檢查出癌症後,醫生要找家屬談,我心知不妙。醫生說不到半年了,想吃甚麼就吃甚麼吧。事實上,家父因為食道堵塞,甚麼都吃不下了。
看起來只有超越生死,才能一享口腹之慾。
現在我才不管那些狗屁理論,老祖宗怎麼吃我就怎麼吃,少油少鹽量力而為。
說不定再過幾年,醫界就要鼓吹吃豬油了。
過去這一年半以來

我大量吃動物性脂肪 少吃精緻碳水化合物

雞腿 雞翅膀 豬蹄膀 五花肉 豬皮 牛排 牛肋條 越肥的越好 帶皮的就連同皮一起吃

盡量每周吃一兩次魚 補充OMEGE3

炒菜用橄欖油 omega 9 (椰子油也不錯 但是我對椰子過敏 就不吃了)

三酸甘油脂 從116 降到 56

好的膽固醇 HDL 由40 升到 65

心血管風險指數 由 2.9 降到 0.7 (數字越小表示風險越小)

雖然總膽固醇也是升高 但是 整體而言 心血管風險反而降更多 (其實現在對膽固醇的觀念也不同了 重點在三酸跟 HDL)

中度脂肪肝消失了 體重變輕

胰島素阻抗消失 血糖變穩定

我以前力行減油 喝湯要撈油 少吃肥肉 吃五穀糙米 麵條 麵包 三酸跟好的膽固醇數字 沒有比較漂亮 血糖飆 胰島素阻抗導致低血糖

我20年的腰痠 在我多吃肥肉後 兩三個月 就不藥而癒了 (好油抗發炎)

膝蓋狀況也改善很多.........

大家知道原型食物的概念 但是都忽略了 "全食物"

全食物就是 一頭豬 我們應該從頭到腳 從裡到外 都要食用

瘦肉要吃 肥肉也要吃 每個部位的肉都要吃 連內臟都要吃 (內臟營養價值很高)

這是個人實驗結果 跟大家分享...........

=================

《膽固醇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騙了大家60年的膽固醇大騙局?你也可以從這部影片重新認識膽固醇的作用!與糖的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wyf9S1B8o

littlesnow wrote:
過去這一年半以來我...(恕刪)


覺得您的觀點比較像我的方向
反正我現在只信『天然油』
動物油從豬油、牛油、奶油來
植物油從進口橄欖油、一些可以信賴的油(主要是手工的或成分表裡添加物少的)

豬油真的很美味,我連吃滷肉飯都只愛豬皮豬油那種,瘦肉的滷肉飯實在不愛。




tian wrote:
覺得您的觀點比較像我...(恕刪)


因為平時假日有自己做健康麵包的習慣..目前我想幹一件事...
拿豬油代替奶油玩...(也真有這食譜)..

目前我常用的油品就豬油..雞油..芥花油..
橄欖油和花生油用完會黏灶牆我倒是不愛..
前陣子很火的椰子油..沒風味就算了..放冰箱時硬的跟石頭一樣..
(油品都不建議放常溫保存)

另外我想起一件事..之前油品事件爭議..衍生的...
精煉後以現有方法檢驗不出有害物質的地溝油可不可食用..
另外沒有實驗証明其有害...
我還記得業者以此為攻防...

後來醫學界有人投文...
1. 現行方法檢驗不出不代表沒有..
2. 依醫學倫理不可採用明知極有可能傷害健康的產品進行實驗..
所以根本不會有實驗數據..
也是這少數的害群之馬讓大家心驚驚..自己煉油用..還真的安心許多



rnivoe23@gmail.com wrote:
豬油的六大好處豬油...(恕刪)


+1

親愛的馬桶 wrote:
為什麼冒煙點高?因...(恕刪)


實在是看不下去....
你的發文跟不經過大腦就轉發貼文散播謠言的大嬸一樣

既然你愛拿網路文章...
以下我就用網路文章闢謠
出處:http://www.foodsafetylife.com/other-chemistry-oil/%E6%88%91%E5%90%83%E7%9A%84%E6%98%AF%E3%80%8C%E5%8C%96%E5%AD%B8%E6%B2%B9%E3%80%8D%E5%97%8E%EF%BC%9F%E5%BE%9E%E8%90%83%E5%8F%96%E6%96%B9%E5%BC%8F%E4%BE%86%E4%BA%86%E8%A7%A3

----------------------------------------------------------------------------------------------------------
我們每天用餐,幾乎都會使用到油品。油脂經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臭等精煉步驟,原本混濁、帶有顏色與味道的油脂,最後變得清清如水,放在任何地方都不會顯現它的味道與顏色,也適合烹調使用。現今市面上販售的食用油品大多經過精製程序,以增加其安定性並延長保存期限。

當然,某些油品特殊的色澤與味道受消費者偏愛,也可以不做脫色、脫臭的處理,例如:芝麻油(胡麻油)採直接壓榨,因其香氣獨特,不經脫臭步驟以免味道消失,且經炒焙、顏色呈咖啡色,此過程還能產生一些抗氧化物質;橄欖油、花生油、苦茶油也同樣不用有機溶劑萃取,以保存其香氣。因為溶劑萃取需經過加熱處理才能將溶劑揮發掉,而香氣也會消失,最好直接壓榨、尤其是以冷壓方式製作。
Photo by Marianna_OLE on pixabay
順帶一提,油脂含量高(超過50%以上)的原料如橄欖、芝麻、花生等才適合以壓榨方式製造,像黃豆油脂含量僅20~30%便不適用,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油品還是以化學溶劑萃取居多。

前陣子Line流傳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指出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還特別在官網的闢謠專區加以澄清。一般食用油品的製作需要經過「油脂抽取」和「油脂精製」兩道程序,食用植物油的抽取方式有兩種,一為壓榨法,一為萃取法,前者是將原料清洗、浸潤、破碎、加熱後,以壓榨機使油脂流出;後者則是將原料破碎、蒸煮加熱後,再以熱的溶劑(常用正己烷)進行萃取。經過壓榨或萃取的原油(粗油),在去除溶劑,得到原油(粗油)後,還需經過精製步驟。食用油脂是經過加工程序煉製而成,以確保油脂在使用上的穩定性,但並非以化學合成。
Photo by the3cats on pixabay
製作食用油為何要用有機溶劑萃取?最主要原因是要將油脂完全提煉出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好的物質如維他命E因為是油溶性的,也會被提煉出來。因為萃取得太完全,游離脂肪酸、水溶性物質等也會被萃取出來,讓油脂容易氧化。所以製油過程除了要將溶劑揮發以外,還要再經過一些精製處理,將上述那些雜質去除,讓油品無色、無臭、無味,並延長保存期限。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訂有各種食用油脂的規格,廠商製造的不同油品皆須符合國家制定的標準。

我要強調,以有機溶劑萃取的油品並不表示就是「化學油」,政府規定萃取食用油脂使用的溶劑是正己烷,殘留量須在0.1ppm以下,對人體並無危害,民眾不必擔憂。
-----------------------------------------------------------------------------------------------------------

你所謂的精練油是指一般生產製造上的淨化步驟?還是用過的油再製的精煉動作?你都搞不清楚
一般市售油的精煉是為了延長保存、去除雜質以及異味,絕對會比你的豬油更好保存。

至於反式脂肪,人工黃油。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人工黃油或人工奶油是從植物油氫化讓原本不飽和脂肪酸變成飽和脂肪酸,其中氫化不完全的部分容易形成反式脂肪,兩者是氫化作用下會同時出現的產物。(化學名詞你看不懂我也無法,請自行查閱名詞)
飽和後的脂肪酸分子失去分子雙鍵容易旋轉,因此分子容易堆疊結晶,常溫下就會呈現固態。
樓主推崇的豬油,就是天然的飽和脂肪。不過樓主有一點沒錯。天然豬油的確比氫化植物油來的好,至少豬油中還有不飽和脂肪,也沒有反式脂肪。但是要說豬油的不飽和脂肪酸比植物油多,那就是完全亂講。
而且豬油的分子量也沒有比植物油來的多,所謂能夠讓烘焙食品較脆的主因是因為豬油飽和脂肪比例較植物油高,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人發明氫化植物油。
如果你要講到疾病部分。外面餐廳為了減少成本,都會買便宜的大桶油來用。而且他們的炸鍋酒酒才換一次油,油脂當然容易變質。
如果是自己在家煮,根本沒這個問題。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