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543543 wrote:
米可以用好幾種形式變...(恕刪)
我從前一陣子開始不吃小麥製品(過敏),當然包含麵包…當時查了一陣子發現台灣大部分都在講米麵包,如同W大說的,還是添加小麥蛋白才會有出筋、才能揉成麵糰,這樣對我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
後來發現國外比較多的作法反而是用不同種類的粉為基底,如高粱粉、鷹嘴豆粉、馬鈴薯粉等,另外再加上黏稠劑 - 玉米糖膠(玉米提煉的)。
用這方式作的麵糰,比較無法像一般麵糰一樣,揉成光滑的球然後等待發酵。這麵團多數會有點黏呼呼的、稍微難塑形。因為黏稠劑的用處是把這些粉類黏在一起,順便把酵母的泡泡也困在麵糰裡頭,但是為了把麵團弄成不沾手而加更多粉下去的結果,就是吃起來口感會太硬。
國內目前已有廠商進口這種粉(名字為Bo*開頭),有沒加黏稠劑單純只有基處粉類之外,也有已經幫你調配好加黏稠劑的高、中、低筋粉,甚至也有出鬆餅粉、布朗尼粉、比薩粉,主要是依據各食物種類添加不同分量的黏稠劑而已。
我目前只買過基礎麵粉,自己另外買黏稠劑視情況添加,作餅乾或塔皮的話完全不用添加黏稠劑,試作的鬆餅要添加一點點,口感吃起來與一般鬆餅一樣,下一步想實驗的東西是吐司條或比薩皮(國外不少食譜)。事隔四個多月能再度吃到餅乾、蛋塔等東西,感動程度完全不一樣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