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不鏽鋼鍋具出現彩虹圈是不是該淘汰了?

mr.獅;:彘 wrote:
如上圖記得看節目有說...(恕刪)

我家的鍋子,也有類似情形,
不知是不是用洗碗機(洗碗粉),還是使用電磁爐造成的,
原本以為是鍋子材質結構改變,用得很不心安,
後來不用洗碗粉改用檸檬酸與少量低泡洗潔精以洗碗機清洗,
幾次後彩虹圈就不見了,現在都沒這問題了!
印象中316的鍋具比304更抗酸鹼抗腐蝕,不過真的不多見 只在高級鍋具中見過,普及率大概連304的1/10都不到。
題外話

鍋子用瓦斯爐加熱食材,經常會在鍋子內側留下一圈焦黑污垢,
後來我發現用電磁爐就不會有這問題,應該是因為電磁爐是從底部加熱,
所以不會使鍋子過熱形成內側一圈焦黑污垢,

至於已經形成的焦黑污垢,怎麼處理?
有一種類似牙膏但較為稀釋如乳液的清潔劑,內含奈米研磨粒子,
沾一點在菜瓜布上在污垢處持續刷洗,不需太用力就可以洗得很乾淨了,
若能配合專用菜瓜布會更快洗乾淨。
不用擔心啦,這是正常的現象,以下資料供你參考.

Q:鍋身產生七彩或白色斑印時怎麼辦?

A: 不銹鋼表面潔淨密度高,偶因煮水、無油、少油烹調或食物中礦物質沉澱後,產生之七彩或白色斑印均屬正常現象,不影響產品品質及烹調,只要用食用油擦拭鍋面,或以檸檬汁/白醋塗抺即可去除。

資料來源: http://www.bfw.com.tw/index/service-qna







AlgerChen wrote:
印象中316的鍋具比304更抗酸鹼抗腐蝕,不過真的不多見 只在高級鍋具中見過,普及率大概連304的1/10都不到。


去美國和德國Amazon 看看,那裡的鍋具從貴的到便宜的幾乎都是18-10不鏽鋼,反而很少看到304的。
現在我家大大小小的鍋具和內鍋都是18-10不鏽鋼,都從Amazon 買的。
mr.獅;:彘 wrote:
請問一下304不鏽鋼真的是最好的餐具用的不鏽鋼嗎?


304不鏽鋼不是最好的餐具用不鏽鋼,更耐腐蝕的316才是歐美常見的餐具用不銹鋼,304算是台灣較便宜的折衷方案。以前台灣菜市場也買的到316鍋具,但現在都被中國貨以便宜的2系列或4系列打倒了。民眾不管2/4系列較不適合高溫烹調各種酸鹼食材,只要便宜就好了。

AISI 304 別稱 SUS304 or 18-8 or A2
AISI 316 別稱 SUS316 or 18-10 or A4
Calmradio wrote:
就過熱退鋼而已,但這不是煞車碟,退鋼不會怎麼樣。


不銹鋼鍋具又沒經過硬化熱處理,哪來的"退鋼"一說?

"退鋼" 是一個莫名奇妙的名詞,碳鋼的定義是其化學成分為 鐵+低於2.1%的碳+其他微量金屬成分 的結合物便叫碳鋼。再經過怎樣的溫度變化,改變的只是組織結構,又不是化學成分,它永遠是碳鋼,變不回鑄鐵。不知當初是那個傢伙開始使用 "退鋼" 一詞,錯用至今?

另一個莫名奇妙的名詞是 "防摔衣",這外套有 "防摔" 功能嗎? 應該叫"防護衣" 才對吧。店面若以"防摔衣"名稱銷售,應該可以告它廣告不實。
316還有兩個常見更高等級的 316L ,316Ti 台灣好像叫鈦鋼.
這個做成鍋具又是更讚.
好奇一問,鍋具耐酸鹼抗腐蝕要耐到啥程度才叫可以?

日常煮食到底又是有多強酸強鹼?

現在不清楚,十幾年美國超市、大賣場買到的鍋子、刀叉
和廚房小工具,標示18-8是大宗。
tendays wrote:
不銹鋼鍋具又沒經過硬化熱處理,哪來的"退鋼"一說?
"退鋼" 是一個莫名奇妙的名詞,碳鋼的定義是其化學成分為 鐵+低於2.1%的碳+其他微量金屬成分 的結合物便叫碳鋼。再經過怎樣的溫度變化,改變的只是組織結構,又不是化學成分,它永遠是碳鋼,變不回鑄鐵。不知當初是那個傢伙開始使用 "退鋼" 一詞,錯用至今?
另一個莫名奇妙的名詞是 "防摔衣",這外套有 "防摔" 功能嗎? 應該叫"防護衣" 才對吧。店面若以"防摔衣"名稱銷售,應該可以告它廣告不實。(恕刪)



退鋼是一般對於碳鋼,因某因素產生類似退火或是回火狀態的民間俗語,這樣稱
呼或許不科學,但是有其一定的意義。 稱為退鋼,不是指他失去了某些成份,
而變成另一種鐵金屬。

背後的意義是,因為某些工序,讓原來有某種鋼的機械性質失去了,如硬度,韌性
,或許再經過一定處理,這種性質又可以恢復,這樣說明,還要說這是莫名其妙嗎?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