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作滷肉飯很難嗎?不難, 但是要用心不容易...(內有食譜)


凡人無忌 wrote:
不過也請您自己先試試看
除掉了保留的部份
這樣的材料跟您所謂的食譜
煮出來能吃嗎
如果不能提供調味的部份
反而會誤導外行人來作這道菜
結果就是鹹到無法入口
不然您試試看
這道菜本來就很簡單
但為什麼有人一碗15元
有人一碗64元
還有飯店一碗賣400多元


謝謝你的指教...

我之所以保留調味的部份, 是因為"商業機密"考量, 不然您可以去問64元的, 看他們是否可以
將調味比例全數毫無保留的跟您說, 謝謝!

滷肉飯向來就不是什麼神秘的料理, 下面也有很多高手分享了他們的經驗, 我想我分享的重點在於
要守住基本的步驟才能確保美味, 至於調味的部份, 我覺的ok的,可能有人會覺的太鹹或是太甜..

但是選擇好的醬油以及五香粉, 就不會有太大偏差..

matika wrote:
謝謝你的指教...我...(恕刪)


還是謝謝您的分享
不管是64元或是幾元的
當然都沒有人願意將比例寫出來
只是覺得
是您主動要分享
甚至用了"食譜"這個名詞
就避免誤導不懂的讀者
照著步驟去作之後
卻煮出不能吃的東西
沒有什麼意思
其實提醒一下
肥瘦比
甜度
香料
加水比例
倒不見得要用您店的比例
只是方向
這樣的話
您的菜單就挺好的

凡人無忌 wrote:
加上煮的時間要長一點
魯出味道
等到上面浮一層油就最棒了


待滷出一層油光,肯定要超過60分鐘。
那油亮亮的滷肉湯汁,淋在熱白飯上,是人間至極美味。

只是,不能多吃,得注意膽固醇。

fanny338 wrote:
材料:
1.後腿肉一斤切小丁。...(恕刪)


腿肉...切小丁還是會有整塊瘦的吧
滷久了...不會柴嗎?

matika wrote:
自己家裡店裡的滷肉飯...

我記得以前那位廚師被我發現是這麼作的:
1. 燒一大鍋水
2. 水滾了把豬絞肉丟進去
3. 加洋蔥丁還有醬油, 糖...
4. 內容物都燒滾了就完成了!
(恕刪)

光是用豬絞肉就不通過了,南部北部都一樣,
除了帶皮五花肉切絲,我是會多加豬皮,香菇切丁,
肉也用過胛心肉做,因為另外加放 真豬油 ,
保證夠油肉不乾硬,
mokuli wrote:
腿肉...切小丁還是會有整塊瘦的吧
滷久了...不會柴嗎?


因此,我有提到,若希望滷肉更滑順,可適當加入帶皮肥肉。
是因我個人較不喜肥肉,所以我會選後腿肉,

看個人喜好。

而用陶鍋的好處,是讓滷肉受熱均勻,並保持滷汁不流失,更能保留滷肉的軟嫩溫潤,
若沒那口鍋,也不會讓人記得那深奧的滋味。


fanny338 wrote:
我曾經在一位賣滷肉飯...(恕刪)


來作筆記先
燦坤卡號歡迎借用!37242488士林區黃先生
滷肉是肉塊切塊或手工切丁
肉燥是用豬絞肉,
肉類加豬皮有膠質會比較好吃,但我沒有加很多豬皮,自己做菜就是盡量吃得比外面健康些,做菜都避免用很多油,
除了肉類會加的調味通常就是紅葱頭、紅葱酥、蒜末、醬油、醬油膏、白胡椒、五香、肉桂粉、米酒、糖、外面滷包通常是八角、甘草、花椒、陳皮、桂枝、滷包我都只加八角而己,有人愛吃鹹,有人愛吃甜,自己覺得這家賣的滷肉飯好吃,可能別人覺得另一家更好吃,每個人口味不一樣,既然下廚就合自己口味就好了。

nana168 wrote:
滷肉是肉塊切塊或手工...(恕刪)


我個人調味酒喜歡+高粱捏 感覺也不賴

forrest.jian wrote:
我的意思沒有說詳細,1.2.3項是屬於滷肉飯的方式,4是屬於肉臊飯的方式,因為"臊"字就是去皮切小丁的豬肉,
南部肉臊是選用後腿肉去皮切丁加紅蔥頭大火乾炒讓蔥油入豬肉後才用醬汁滷,大火逼出瘦肉豬油因此豬肉口感較乾,而讓蔥油入味因此較香,滷肉則是紅蔥或油蔥酥加蒜頭快炒後再放入五花肉連皮切絲和醬汁滷的鍋中,所以豬肉軟嫩油亮是滷肉飯的特色.
,...(恕刪)

時間背景要弄清楚,滷肉飯,肉臊飯是民窮年代吃不起肉的一種烹調方式
以前收入低,做工沒肉沒油吃不飽,所以大量使用低價的皮跟肥肉,
來做這滷肉澆飯上配著吃,民國40年50年時許多人月薪只有30元50元,
豬是吃剩菜剩飯餿水長大,數量少又貴,可不是今天繁殖場大量飼養,
要是用去皮切小丁的豬肉做滷肉,肉臊,當年可能等值今天一碗賣500.

還一點過去沒有絞肉機,這到55年左右才出現手搖式.
會用絞肉都是後來改的.這之前都是拿菜刀自己剁碎.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