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使用的是小林12公升S勾,麵團沿攪拌勾爬升,黏在攪拌勾上.
常常要停機,把麵團刮下來,刮下來轉沒幾圈又上去了。
這個問題困擾很久,一直撞牆的感覺。
請問:
1、麵團爬上攪拌勾,是麵團太溼嗎?是那裏有問題?還是麵團水分較多就會出現?
2、S勾,C勾,在這方面有差別嗎?
Nina Chao wrote:
我使用的是小林12公升S勾,麵團沿攪拌勾爬升,黏在攪拌勾上.
常常要停機,把麵團刮下來,刮下來轉沒幾圈又上去了。
這個問題困擾很久,一直撞牆的感覺。
這種形式的文字敘訴完全無法判斷~~
因該要附上照片 配方表跟你到底是做哪種麵體?
上面三樣沒有一樣有附上怎判斷???
基本上配方表都有百分比,有做過麵包的,一看就知道有沒問題了。。。。!
會用12公升的,因該是店家才對啊~
以前這配方做沒問題?現在做才會這樣?
如果是這樣,那就是你眼睛業障重,重量秤錯嚕?困擾很久是多久??
這些都要仔細列表敘述才能判斷啊~
配方的話再冬天跟夏天的水分用量是不同的,夏天會較黏手,冬天會較乾。
所以同樣的配方在不同的天氣,還是要靠經驗去微調整粉跟水。
不然跟發再閒聊哈拉版有什麼二樣,鬼才看的到問題所在~
你這樣我只會想到,你是做春捲皮的麵團嗎?不然這情形完全沒聽過跟看過的~
有人問我 愛 字怎麼寫,我提了筆卻落不了墨。
因為....心....太難受
Nina Chao wrote:
我使用的是小林12...(恕刪)
這個問題,我最近分享了經驗。 不確定您有沒有看過?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02&t=4911218&p=3#pb
通常較濕的麵糰都可以攪拌的很有效率。 因為較重,較不容易爬上來。
碰到較乾的饅頭或其他麵糰,S鉤容易變成 "糖葫蘆", C 鉤容易踢足球。 這是從 2台KITCHENAID 以及一台小林12公升,觀察到的經驗。
改變攪打麵團量(不是改食譜量),或許有幫助。 就是把缸內麵糰分成2份或更多,只打其中一份。然後輪流平均置換攪打,或許可以有幫助。
網路上查一下,蠻多人有這樣的問題。()
麵團爬上攪拌棒後,就不知在攪什麼了,效率非常之差。
把缸降下來用手弄下來也沒什麼用,轉沒幾圈又上去了。
只有徒增麵團溫度、虛耗時間。另外攪拌效率差,麵團狀態會攪不到位。
但我總覺得是有那個細節沒有顧好,
比如說:留一點水慢慢加(有時換麵粉也會不知吸水量多少),但可能還沒均勻,看到有乾粉就又加水分(但其實已經夠了)。
比如說,加了冷藏中種的麵團,比較溼黏,更會爬攪拌棒(所以是不是該把配方中的水量稍減?因為寫配方的人用的是行星式攪拌機)。冷藏中種比例高的麵團更嚴重(但基發完就可以順利整形)。
To apline大大,我會再好好計算精準的水份。
To rosehui大大,水分少 C 勾踢足球的時侯,用1速試試看。如果是饅頭麵團,用1速攪進更少空氣,整形更容易。
To chmiao大大,通常我的粉量是1kg,或再多一點。我會試試降低粉量是否有幫助。
To 藍天椰影,不論程度,這裏每個人都有發問的權利。對自己做不好的地方,發問並不羞愧,願意承認不足,就是進步的開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