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到傳統菜市準備了材料,大致如下:
1.包材:粽葉(月桃葉)、棉繩。
2.食材:豬肉(三層肉)、乾貨(香菇、干貝、蝦米、魷魚、花生)、糯米、鴨蛋黃!
3.調味:醬油、高鮮味精、油蔥肉燥、五香粉、雞晶粉
包粽子前,乾貨要先泡水,賣的人說都泡3個小時就行了,但我們為保險起見,除了干貝(3個小時)、蝦米(不用泡)外,其它三樣及糯米,都前一晚就泡水:

干貝


花生


糯米:因為打算送朋友吃,所以準備了兩鍋,大概包了60顆肉粽、10幾顆素粽(拜拜用)。

香菇:我最愛吃香菇了,所以我要求一顆粽子至少要有一朵才行


栗子:這是老婆要加的,因為她愛吃,一直想加在粽子裡試試看。
魷魚呢??
不好意思,我壓根忘了還有這項,到我看到時,它已經下鍋了…

還有粽葉要先川燙過(就是放在鍋裡煮一下就撈起來的意思。),不過我也忘了拍…(睡太晚了
),所以只拍到大女兒在洗燙好的粽葉:

為什麼要先燙過呢?主要是1.清洗殺菌 2.讓葉子軟化易彎折好包。
燙過的葉子再把表面的雜物刷掉,免得跟粽子一起入口了…
接下來就是將乾貨、食材一一下鍋炒過、調味:

魷魚


蝦米:加油蔥肉臊拌炒。

香菇:泡香菇的水要留著喔,翻炒糯米時可以用到。

香菇炒出香味後,倒入剛剛炒的蝦米拌炒

再倒入魷魚拌炒

起鍋!!哇,光這道就足以胃口大開…

接下來是豬肉,因為覺得豬皮較硬,所以先去皮再下鍋


切片:大小依個人喜好,及要包的粽子大小而定。

切下的豬皮可以先下鍋翻炒,出油後倒起來,等下翻炒糯米時可以用到。

看看,幾片豬皮就可以"逼"出這些油了…

豬肉片下鍋~

起鍋! (如果翻炒時加上蔥、辣椒、醬油,就會變成蔥爆豬肉,那可是很下飯的一道菜啊~
)接下來翻炒糯米、花生,翻炒前,先倒入剛剛的豬油,再倒入糯米、花生去拌,豬油可以增加糯米的香味,更好吃,當然光一這一點豬油是不夠的,還得倒沙拉油才行。


再倒入剛剛的香菇水,一樣是增加香味。(要注意喔,倒入時,要趕快拌動,不然會焦。)

就像這樣…

接下來把糯米、花生拌勻,就可以起鍋了,不用拌太久,這樣會太黏,包粽子時會不好包。

起鍋~
接下來準備場地,移師到陽台。

用晒衣架來掛肉粽。地上先舖上報紙,免得滿地油漬。

準備好食材、夾子、湯匙。

包材

剛剛漏了鴨蛋黃,一顆顆澄黃的蛋黃,小女兒還以為是"鹹酸甜"哩…

調整好位置,開始動手包囉。

起手式…(誤
粽葉折的方式以動畫代替說明:

接下來就放料囉

先放一點糯米作底

放上干貝、栗子

再放豬肉片、香菇

加上魷魚、蝦米

最後放上鴨蛋黃

再用糯米蓋上去

差不多蓋到粽葉平面以下,不要滿,比較好包。

把粽葉往下蓋住
接下來用動畫說明折的方式:

再用棉繩綁起來:


把綁好的粽子外,葉子的梗剪掉。

除了美觀外,也避免在煮粽子時,刺破其它的粽葉。(老婆說的…)
兩個女兒吵著要包粽子,不過玩的成份比較多…



大女兒包的有模有樣的。




接下來就是要"灑粽"(台語),就是煮粽子,因為是用一般的炒菜鍋,所以一串15顆就夠,太多放不下。


在粽子的棉繩上,用一根子掛住,方便後續煮熟後,直接拉起。

先用大火煮滾,後再用中火,煮的時間,依先前翻炒糯米的時間及包的大小來判斷,因為先前拌的有點焦,包的也比較大顆,所以預估煮1個半小時。
煮了1個半小時後,先拿了一顆試試,看煮得夠不夠;結果不夠黏,顏色也沒出來,所以又再煮了十分鐘。

第二次就OK了,味道也夠。


滿滿的料,口水滿地啊~


一顆就一個成人碗大小。

煮熟後,就可以掛起來讓它滴水冷卻。

記得下面要舖上報紙。
等到粽子溫度降到常溫後,再放入冷凍或冷藏庫,再慢慢享用^++^。
另外,愛吃重口味的,可以在翻拌糯米時,加上五香粉、雞晶粉、醬油,這樣會更香好吃。
每到佳節倍思親,這是在外工作遊子們,心情的寫照,小弟也不例外;去年底我媽她因為腎病休克,在救回後變成了植物人,由於需要洗腎的緣故,只能安置在有洗腎設備的安養中心,每隔一段時間回老家時,再去看她。以後也吃不到她所做的味道。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常聽到,但我卻沒有謹記在心,這半年來,常深切悔恨…
說出這段事,不是想讓大家安慰小弟,而是想跟大家說,記得電話上,或回家時,把握機會、時間,向自已的父母說聲「我愛您!」,畢竟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
最後謹以此文,表達對我媽的敬意:「媽!我愛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