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2:2016年版本材質又有更改,請詳見五樓其他版友分享的照片]
第一次跟Arcteryx結緣是十幾年前唸書的時候在公館的傑克狼皮看上了Arro 22
第一眼就愛上那個包:咬緊牙根存了好幾個禮拜的家教費才入手
之後其實也就沒有再買過Arcteryx的東西.直到六七年前把Arro丟掉之後(背帶有點脫線)才又想要入手他們家的外套和包包.但是仍然遲遲沒有下手,最主要是大多數的產品都已經移到大陸生產...沒有辦法燃起我這個產地控的熱情... XD
一直到了兩年前被天氣冷到受不了,才入手了幾件碩果僅存的加製非軍用鳥外套.但是心中最想要的還是我的第一次:Arro 22(題外話,很後悔把加製的Arro 22丟了:那時候不知道可以直接寄回去請他們修...).
去年底從版上得知死鳥的副牌要出背包之後,就鎖定了這個背包做為敗家死鳥的最終站.二月中官網上開放訂購以後就出手:為了省稅,繞了一下路,幾天前才收到.
開箱就免了...反正就是個紙箱,我也沒有準備什麼梗.把塑膠袋拆掉之後,發現包包被五花大綁:

拆光光之後的正面照,沒特色,整個就是黑:

看看換個環境光源有沒有變得比較顯眼一點?似乎是沒有,還是黑漆漆的:

YKK拉鍊頭的特寫,什麼特色都沒有,就是黑.倒是有一層有趣的coating,我對這些東西沒有鑽研,再請高人指點是否這個拉鍊有什麼特色:

背帶上方提把特寫.剛拿到的時候還很納悶為什麼要把提把放這個位置.不過實際使用之後發現因為包包比較瘦高,提把放背帶上面比較不會影響到拉鍊:

側面提把特寫:

另外一邊的側面照.可以看得出來外袋的拉鍊可以開的範圍少很多:

背面照.蠻簡潔的線條,配色也很單純,就是黑:

背帶的特寫.上面是長度調整環,下面是背帶尾端跟包包的接合處:

背帶的厚度.很久沒有背過幾乎沒有充填(padding)的背帶了:

接下來看一下裡面:配色還是黑...
外袋拉鍊全開之後可以看到裡面還附有一個小包,這個包包有一側是縫死在背包上面:

打開小包左上角的扣環(在以下這張圖的右上方)之後,把小包拉開到最外面的樣子.這邊還有一個小插曲:一開始拿到的時候不知道怎樣開這個扣環,以為就是用力往外拉...扯了兩三次打不開就放棄了.後來看到內袋的另一個扣環,才知道是要先滑在拉...好像很多Veilance的扣環都是用這種,好險沒有給我拉壞:

外袋裡面小袋的特寫.這個小袋子有兩個拉鍊:扣在包包上面還打開的狀態下都可以拿到裡面的東西:

打開內袋之後可以看到裡面放筆電和文件的隔板:

這個隔板是用魔鬼氈在下面和側面跟背包固定在一起,可以拆掉.拆掉之後內袋的空間:

隔版的部份.這個隔板有兩層,後面大的部份可以放筆電.手邊只有Vaio Duo 13,放進去之後還有不少空間.我想或許可以放得下十五吋的筆電.前面那一層放10吋iPad沒問題:

內袋另一面有一個小收納袋.可以看的出來很多縫線的部份都有做防水膠條的處理:

內裡隔層十三吋筆電著裝照.可以看到更多的防水膠條:

傷眼實背照(180CM/72KG):

收到之後的第一個感想就是輕,沒有想到26升的背包可以這麼輕.從照片上可以看得出來拿掉很多其他背包有的元素:甚至連背帶都沒有充填.本來以為背起來會不舒服,但是因為包包比較瘦高再加上背帶的寬度和角度都不錯,其實市區裡面行走還算舒服.有些包包的背帶間隔比較大,背起來會一直感覺背帶要掉下來...但是Nomin在我身上沒有這個問題.這週末裝了1.5公斤的筆電,一公斤的相機又塞了Alpha SV,在街上行軍一個小時沒什麼感覺.
另外一個不錯的特色是外袋的設計:雖然拉鍊可以開的範圍比較小,但是很方便單肩的時候把包包轉到側面打開取物.有點難形容...但是這樣的設計其實是有不少的巧思.拉鍊的範圍小代表這樣側面取物的時候拉鍊比較好找到.打開外面的拉鍊之後就可以看到裡面小內袋:內袋的拉鍊設計在側面也是方便這樣的角度拿取東西.
幾個缺點:
1.作工不夠細...有些縫線的收尾沒有剪乾淨
2.背帶幾乎無法調整:或許是為了輕量化的考量,背帶沒有很多調整的空間,送來的時候就已經幾乎是放到最長的位置,如果穿厚一點的外套,背起來會有點卡...
3.配色太太太保守:外面整個是黑色的,一點點有趣的元素都沒有.裡面有貼防水膠條,雖然可以增加防水性,但是處理的方式有點太硬了...裡面看起來好像是沒有完工的作品...
整體來說是個有趣的背包:非常的低調但是又有登山的元素.平常市區使用,我覺得實用性是比Arro 22好:有文件和筆電隔板,外袋的設計收納上比較好用,更重要的是非常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