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h09184941 wrote:
如果要找輕薄、防水...(恕刪)
同樣是作品牌的企業主,幾點建議:
(我品牌在東南亞地區算有點小小知名度,每週都有40HQ貨櫃出口)
1. 設計費不能少,你鞋子真的太醜了,這已經不是主觀問題
2. 鞋子要回歸鞋子的本質,不能只強調防水,更何況消費者也不知道你鞋子到底多防水,鞋子進水的影片每家防水鞋都有
你要設想情境,設定好產品TA,從TA需求開始做設計跟產品規劃
如果TA是選定登山,那鞋子就要有登山的機能,你那個大底根本無法看上眼
如果是一般市區用休閒鞋,你外觀設計也有很大的問題
3. 廣告、行銷費不能少,要作品牌的話,每月至少編個10萬以上做廣告預算,很多公司初期都編列到15~50,稍微有點資金概念或懂得ROI的,一個月投上百萬算小事
4. FB整體設計0分,沒官網?0分,這樣太土砲了,消費者看不上眼,很扯的是你連電話都寫錯
5. 產品命名:LIN-TEX防水鞋 - 螢光黃黑 這是誰幫你命名的?怎會有款式叫螢光黃黑哩... 這名字真的太土砲
建議找行銷公司好好規劃、型塑你的品牌及產品
否則產品是早死晚死的問題罷了
FB的電話格式錯誤,我們正試著改正。感謝您的提醒,讓我們發現錯誤~
我們的專長是在材料研發、和製鞋的製程的革新,對於鞋子外觀的設計,確實不是很出色。也確實是廣告文案非常的簡單。
確實在產品的命名上也不夠吸引人。
但是,防水透濕的材料,功能性上我們有十足的把握!
所以也會直接秀出SGS的測試報告。光是耐曲折,我想目前沒有防水透濕鞋材能夠以ASTM D6182直接測上20萬次,兩個方向沒有損傷的(並非水中行走測試那種小幅度的曲折,而是標準測試方法ASTM D6182的大角度來回曲折)。
您的指教也一針見血!對於一切都是剛剛創業起頭、創新技術的我們來說,確實是非常受用!
一體成型、無任何接縫的立體防水透濕複合材料,在業界已經是革命性的創新材料。而這個防水透濕的內襯,也確實完全是我們自己生產的技術,也是我們自己的發明專利(不是新型專利喔...)。
也因為沒有任何接縫、有彈性、有厚度、複合材料的堅韌度,所以可以避免在製鞋過程中的施工不慎,造成破損漏水。也可以賦予防水鞋不同的特性和耐用性。
而鞋面、防水內襯、內裡,也是完全貼合牢固成一體的,並非分離的,這樣可以大幅減緩防水內襯與鞋面的摩擦造成磨損。
抗水壓和透濕度,有SGS的測試數據。
具良好拉伸彈性的防水透濕材料,在罩紗的情況下,是在13802mmH2O水壓時因為罩紗的材料破裂,導致材料跟著脹破。
厚度達到0.20mm以上的防水層,還能有16511.1g/m2/24hrs的JISB1透濕度,這也是因為我們的材料結構特殊的原因。而業界中也沒有防水透濕層能達到這樣的厚度。
也確實,外觀設計很奇怪。但是也只有搭配我們的防水材料的特性,才能設計成這樣外觀的防水針織鞋。
良好彈性的鞋口,才能不用鞋舌、鞋帶,就能讓高筒防水鞋方便穿脫。而且不會因為拉伸造成防水層的損傷。沒有裝飾用的鞋帶,更少掉鞋帶鬆脫的煩惱。
針織彈性的鞋面,可以隨著適應每個人不同的腳型。這個舒適度是目前穿過的試穿者或是消費者都覺得不錯的。
以搭配這種EVA+TPR大底來說,我們的26號2E寬楦高筒男鞋款,一雙的重量是540g,23.5號D寬楦的女鞋高筒款重量是440g。在防水鞋來說已經是很輕盈了~如果搭配那種全EVA輕量化大底,26號鞋的重量更可以控制在360g,不過因為耐磨和止滑不行,只好捨棄重量...
而且,對製鞋業來說,這雙鞋的製程和材料,都會出乎意料之外。當然,這是我們的商業機密了...
從防水透濕的PU材料合成配方、泡料配方、防水內襯的製程、一直到鞋子的組合、塑型貼合材料與製程技術,從零到完成一雙鞋子,完完全全是我們自己所掌握的。
而我們要銷售的,也不僅僅是這一雙鞋而已。
確實,對於剛起頭創業的我們,廣告行銷、外觀設計、FB網頁、沒有官網、甚至是命名,都很土炮。非常感謝您的指教!!!我們會學習逐步的改進~
和G布料比,可以大略說明:
1.G膜厚度大概0.02mm,我們的0.2mm,結構上G是平面膜貼合在基布上,需要裁減、車縫拼接、在車縫處貼上熱熔膠止水膠帶,才能拿去做成防水鞋。我們的是一體成型的結構,有拉伸彈性,(G沒有彈性,而且結構容易層間分離,所以不能拉伸)沒有裁切接縫線、沒有止水膠帶。所以在後段的製程中,不會因為碰撞、拉伸、就導致防水膜損傷漏水。而薄膜貼合結構、車縫線、止水膠帶、防水膜較薄,都是防水產品防水效能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2.我們的製程是內裡、防水套、鞋面都貼合在一起,所以可以大幅減少因為防水膜和鞋面摩擦造成的損傷。而G無法做到這一點,它和鞋面是分離的,僅在鞋口接合處做車縫的結合而已。
3.透濕度,G的數據一定比我們漂亮,因為只有0.02mm厚度。但是我們的材料厚度達到0.2mm以上,還能保有JISB1 16000以上的透濕。因為厚度會直接影響透濕度,所以差了10倍的厚度,我們沒辦法說數據比G漂亮...
4.G PRO其實也是在G膜上,塗上一層薄博的透濕型的PU,來防止其孔洞被阻塞,也增加其耐磨性。
5.G本身就是"鐵氟龍(四氟乙烯)",加上乳化的過程中,需要添加其他的PFCS助劑。而PU就沒有這些全氟化合物的問題。
6.耐水壓,只要達到10000mmH2O以上,其實足以應付各種防水的需求。
7.PU一旦經過加工會隨著時間、水氣等條件,逐步裂解,雖然具環保性,但也是其缺點之一。目前PU材質如果配方調整得好,使用年限保守評估大概在1.5~3年上下。GTX則是不會裂解。但是因為裂解造成的損傷和因為拉伸、碰撞、摩擦、曲折造成的損傷,是不一樣的。
8.也因為我們沒有把太多經費花在產線設備(我們的製程無需複雜的產線與技術)、廣告行銷設計、庫存,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售價。不然比較市面上具有全襪套式G牌防水內襯的防水鞋,價格至少是3倍起跳,如果是副廠G膜布料,大概是2倍起跳。只有鞋面上半部鞋底沒有的G牌防水內襯,大概是2倍起跳,如果是副廠的G膜則大概是1.5~2倍。如果是用那種0.03~0.05mm的PU薄膜貼布的材料來車縫加上止水貼條的防水內襯(這種的耐用性是倒數第二差的,不耐磨不耐曲折),大概也在1.3倍到2倍。還有一種是直接拿透濕TPU膜,利用熔接成套狀,再熱壓貼在內裡和鞋面間的防水鞋,價格可能和我們有拚,但是這種的耐用性最差(因為TPU物性較低、也因為結晶性高而易脆,不耐曲折不耐摩擦,而且熱熔、加壓後,結構容易出現破孔,熔接處結構脆弱易爆開)。最後還有一種,鞋面只有防潑水處理,然後欺騙消費者說有防水功能...這種大概在1000元上下....這也是為什麼防水鞋市場的價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的原因!
9.手套的無接縫、無止水貼條的防水透濕複合材料內襯(拉伸彈性、耐磨、耐曲折都非常優異),其實我們也已經開發出來了。只是目前先以防水鞋材料的市場先推,等到一個程度後,也會推出這樣的產品。現在的防水手套大多利用透濕TPU膜熔接成手套狀(長得像手扒雞手套那樣),再做成防水手套的內裡。缺點如第8項說明。這種手套就是市面上700-800元一雙的那種防水手套。也有用G布料或是PU貼膜布料裁切、車縫、止水貼條做成的防水內襯。不過這種會有額外的缺點,就是止水條要跟著手指縫間的的車縫線彎曲處,密封效果很差,瑕疵率超高,價格也更貴!
10.說出第8、9點,我算是擋人財路了,大概又會被罵翻了...
11.您最後的想法,賣布料、材料、製程加工關鍵技術...而這才是我們的主要策略。所以我們要銷售的,不是只有這雙鞋而已...謝謝~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