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治理哲學:止戈為武

孫子兵法的治理哲學:止戈為武

孫子兵法的治理哲學:止戈為武

掌握五項治理哲學,直指現代管理本質

翻開《孫子兵法》十三篇,我們往往被其濃厚的軍事色彩所吸引,彷彿每一章都在講布陣、用兵、迎敵。然而,如果從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孫子兵法》同時涵蓋了「兵學」與「治理哲學」兩大範疇。

細讀其內容,可以發現孫子真正追求的並非戰場上的廝殺,而是在於止戈為武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與「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最高明的勝利,不是以相互毀滅換取短暫的安寧,而是透過完善的治理與謀略,讓對手自願接受你所建立的秩序;同時,在衝擊尚未到來之前,就必須先設計出不敗的結構,在動盪之後也必須能快速恢復元氣。

我在《VICTOR》一文中聚焦於兵學層面,今天則要探討另一個面向,也就是孫子兵法的治理哲學,深入剖析孫子如何以治理為基礎,鋪展出一套至今仍深具影響力的思想體系。這套哲學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與「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為基礎,並可歸納為五大治理哲學:以協商為先的戰略選擇、強調號令一致的組織紀律、藏富於民的實力積累、去中心化的權責設計,以及能承受衝擊並快速恢復的韌性結構。

為了讓你更容易掌握這五大治理哲學,並貼近現代商業情境,我將其濃縮為 NO WAR 這兩個字,分別代表:Negotiation(協商)、Organization(組織)、Wealth(財富)、Accountability(權責)、Resilience(韌性)。
  • N – Negotiation(協商優先): 以利益為核心,透過協商與策略規劃,降低不必要的衝突成本。
  • O – Organization(組織與命令): 透過制度、流程、權責與紀律,確保命令一致且有效執行。
  • W – Wealth(藏富於民): 將資源與動能布建於基層與合作夥伴,強調財富的儲備、分配與休養生息。
  • A – Accountability(權責對應): 做到「令由上出、決於前線」的去中心化思想,讓前線具備決策權並承擔責任,使組織在行動上既靈活又不失秩序。
  • R – Resilience(韌性與復甦): 在衝擊發生前就設計好強韌的結構,並在衝擊後能快速恢復,進入新的穩定狀態。
這五個面向背後,分別對應著五個經典的治理觀:外圓、內方、藏富、彈性、韌性。前二者規範了對外與對內的行動模式,;中間的「藏富」保證了組織的長期動能;後二者則讓組織在面對變局時,既能靈活應變,又能承壓再起。接下來,讓我們逐一探討這五個面向在《孫子兵法》中的根基,以及它們在現代商業治理中的應用。



N — Negotiation(協商優先)

在《謀攻篇》中,孫子將行動分為四個層次:「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段話精準地闡述了《孫子兵法》的精髓:最高明的策略,並非直接以兵力相爭,而是透過謀略與外交來削弱對方的意志。這與同篇所言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相互呼應,意指真正的勝利,是避免無謂的衝突,使對手在尚未交戰之前,便已心悅誠服。

這種以協商取代對抗的治理智慧,其核心在於理性的決策。正如《火攻篇》和《九地篇》都強調的:「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這不僅是對利益的計算,更是提供了一個根本性的行動準則:任何決策都必須以長遠利益為依歸,而非出於一時的衝動或情緒所牽引。協商的基礎,則建立在資訊透明之上。《謀攻篇》中提到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便提醒我們,缺乏對內外的充分了解,最終只會導致誤判,引爆不必要的衝突。

同時,孫子也強調結構的彈性。《兵勢篇》提出:「因利而制權。」這是一種制度上的巧思:將利益分配機制設計成可調節的結構,使合作關係能隨時因應局勢調整,維持長久穩定。

在現代商業中,協商早已不只是談判桌上的一場會議,而是滲透在日常運作之中。跨部門之間,透過例行會議與共享平台保持目標一致;與供應商合作,藉由利潤共享或風險分擔條款來維繫穩定關係;與客戶互動,則依靠服務水準協議(SLA)與回饋機制減少期望落差。將協商視為優先選項,能讓外部關係在還沒演變為戰場之前,就已成為資源網絡的一部分。



O – Organization(組織與命令)

孫子在《始計篇》中提到:「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這裡的「法」,指的是治理秩序的總稱,涵蓋了組織的規矩、流程與資源配置。若缺乏這三者的明確規範,組織便難以形成統一的行動力。

在組織編制上,《兵勢篇》提到:「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這段話點出了標準化與統一號令的重要性。只要有清楚的分層與編制,管理萬人與管理百人的原理是相通的;只要號令與識別標誌能夠保持一致,指揮萬人與指揮百人的作戰也一樣。這確保了組織在規模擴大時,仍能維持秩序而不致陷入混亂。

更關鍵的是,紀律必須依靠平時的養成。《行軍篇》提醒:「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命令若能在日常就成為慣性,到了關鍵時刻才能被迅速執行。這與《九地篇》所說的「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相呼應,強調領導者需要沉著與公正來建立威信,讓號令深入人心,而非臨時下達、臨時應付。

在商業治理中,制度化與紀律化並非僵化的官僚體系,而是確保任務能夠被授權、被協作、被複製的基礎。現代企業若要落實 Organization,需要在三個層面發力:制度—以明確的 SOP 與權責分工建立基準;溝通—確保統一號令,避免多頭指揮;領導—以人格與風範定調,使人心歸服。唯有「內方」穩固,才能支撐「外圓」的靈活,形成真正的組織戰力。



W — Wealth(國富民強)

孫子在《作戰篇》提醒:「兵貴勝,不貴久。」戰爭時間一旦拉長,則國力必定衰竭。他進一步指出:「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十去其六。」這不只是軍事代價,而是治理的警鐘——戰爭拖延下去,百姓困窮、國庫空虛,國家根基終將動搖。

因此,真正懂得治理的人,不會將財富聚斂於上層消耗,而是懂得「因糧於敵」,盡可能利用外部資源來減輕國內負擔,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便是「藏富於民」的積極智慧:國家的力量,不在於帳面數字,而在於百姓手中。

這一思想與《始計篇》所言「令民與上同意也」相互呼應。民心能否與上層同心,不在口號,而在於他們是否有生活的依託。唯有百姓安居樂業,才願意共赴艱難。

同時,《謀攻篇》提出:「賞莫厚於取。」賞罰若不能對應真實成果,就無法形成正向循環。財富必須回到有功之人手中,才能推動組織上下同心,將資源轉化為持續的動能。

由此可見,Wealth 的治理不僅在於避免勞民傷財,更在於三個積極原則:讓財富廣泛分布於基層,使國力有所依靠;獎賞與成果掛鉤,讓價值回歸創造者;避免過度消耗,讓人民財富得以壘積。

國富,不在於帳面上的盈餘,而在於百姓是否擁有餘裕;民強,不在於臨時的徵用,而在於平日的涵養。民富則國固,民竭則國危。

在商業治理中,Wealth 不只是資金報表上的盈餘,更是整個組織的資源分配。這三個原則在現代管理中同樣適用:
  • 資源下放: 企業應避免資源過度集中在高層或單一大股東,而要把利潤分享給基層與合作夥伴。穩定的薪酬、培訓投入、供應商合理利潤,都是讓「財」藏於民間的方式。
  • 論功行賞: 獎賞必須回到真正創造價值的人手裡。利潤分享、績效分紅、長期激勵制度,都是「賞莫厚於取」在現代的制度化實踐。
  • 避免勞民傷財: 企業若一味追逐短期業績,以長工時、低回報、壓縮供應鏈為代價,等於將基層力量榨乾,長遠來看只會動搖根基。
換言之,現代的 Wealth 治理並非以追求絕對利潤與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標,而是將利潤與員工共享,企業才有真正的韌性與持續動能



A — Accountability(去中心化)

孫子在《九變篇》中提出「君命有所不受」,指出當前線情勢變化與上級指令不符時,將領可以抗命,這確立了權變決策的正當性。同時《虛實篇》也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提醒我們形勢瞬息萬變,指令若一成不變,只會錯失良機。這些論述揭示了 Accountability 的核心:令由上出,決於前線,權責一致。上層設定大方向與原則,但具體的應對必須交給最接近現場的人,因為唯有他們能在第一時間判斷何者可行。

同樣的精神在《始計篇》中也有所呼應:「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這段話的意涵在於,若將領能遵循大原則並靈活執行,則其才華可用;若將領固執僵化,則反而成為阻礙。可見孫子早已將「去中心化」視為統帥藝術的一環,由中央制定大框架,前線負責判斷與承擔。

放到現代企業治理中,去中心化並不是放任無序,而是一套有邊界的授權機制。
  • 第一步是明確邊界:品牌承諾不可破壞,合規底線不可逾越,財務風險必須受控。
  • 第二步是授予前線決策權:明確金額範圍、時限以及場景條件,讓決策能在現場直接完成。
  • 第三步是建立責任追溯:要求決策依據與結果能被記錄與檢視,既便於事後學習,也確保權責相符。配合必要的工具與訓練,前線就能快速行動,同時在檢討中不斷優化。
這樣的 Accountability 使組織既能保持秩序,又能靈活應變。最接近事實的人,能在第一時間作出正確判斷並承擔後果,而不必仰賴層層批示。換言之,去中心化並非削弱領導,而是讓領導從「親自決斷」轉為「設定邊界與方向」,使整個組織在動態環境中依舊能保持效率與韌性。



R — Resilience(韌性與復甦)

《軍形篇》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句話強調,在衝擊尚未到來之前,就必須先設計出不敗的結構。若只是寄望外部環境不出事,便如同臨淵履冰;唯有事前做好準備,組織才能在變局中屹立不倒。而《九變篇》則提醒:「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真正的安全不是寄望敵人不會出現,而是依靠自己已有充分的防備。

當衝擊真的降臨時,《軍爭篇》說:「以治待亂,以靜待嘩。」在混亂中,首要之務不是反擊,而是恢復秩序,使人心安定,讓運作重新啟動。這也正如同篇所言「不動如山」,強調在動盪後必須先穩住,才能逐步回復元氣。

然而,韌性不僅是抵擋與恢復,更在於能夠再生。《軍形篇》提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能守得住,才有積蓄再起的空間;能積蓄能量,才有在更高起點重新出擊的可能。換言之,危機不只是威脅,也是一個創造新秩序、累積新能力的契機。

在現代企業中,Resilience 的體現往往包含三個面向。事前要布好基礎,例如多重供應鏈、備用系統、現金儲備,使組織不至於因單一衝擊就癱瘓。事中要能迅速恢復秩序,例如緊急應變團隊、危機溝通機制、資源即時調度,確保核心業務快速恢復。事後則要把危機轉化為成長的契機,例如藉由數位化、組織再造或新商業模式的試點,在復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Resilience 的價值,不在於避免一切風險,而在於能承受衝擊、恢復秩序,並在過程中獲得新的力量。能做到這一點的組織,每一次危機都會成為進一步成長的階梯。



止戈為武: NO WAR

回顧《孫子兵法》,我們看到的並不僅是一部兵書,而是一套以治理為本的思想哲學。真正的力量不在於衝突,而在於避免衝突;真正的「武」,不在於毀滅,而在於能以秩序與謀略化解對抗。這正是「止戈為武」的精神。

透過 Negotiation、Organization、Wealth、Accountability、Resilience 這五項治理哲學,我們得以將《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思維轉化為治理智慧:以協商減少衝突,以組織凝聚力量;讓財富散佈於基層,使群體能夠休養生息;在權責上去中心化,使前線得以靈活決斷;並設計能承受衝擊、受創能復的韌性結構。這些原則超越了戰爭,成為現代組織長久發展的根基。

對今日的企業與社會而言,競爭從未停止,但真正長遠的勝利,不在於壓倒對手,而在於創造一個穩定而可持續的秩序,使合作與共贏成為可能。當我們以「止戈為武」作為治理的最高原則,就能把《孫子兵法》從戰場帶進管理,從古代延續到今日,成為組織在變局中立身、立信、立久的準則。
2025-08-18 12:45 發佈
很棒的分享,將孫子兵法套用在現在商學上的詮釋,清晰易懂,謝謝
方小天 wrote:很棒的分享,將孫子兵...(恕刪)
感謝您唯一支持

這種文章英文版比較受歡迎,在台灣寫這種文章,一不小心會有人叫我滾到大陸去。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