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子兵法勝利方程式:一個字讓你弄懂孫子兵法在說什麼
掌握十三篇要義,直指現代決策本質
《孫子兵法》十三篇,篇篇經典,涵蓋了從戰爭原則到軍事謀略的全方位思考。然而,對現代商業與決策者而言,要在繁複的古文與龐雜的篇章中,迅速抓住核心並轉化為可行的方法,並非易事。有些西方的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後,都表示我的說法與他們原先的認知大相逕庭。他們曾看過不少打著《孫子兵法》名號的論述,但內容多半只是基本常識,加上經典名句作為包裝,甚至曲解了原意。像是《始計篇》中的「道、天、地、將、法」,原本是用來評估國力與勝算的五項因素,卻被簡化為所謂「成功的五個因子」,甚至套用在漆彈比賽的戰術上,這不僅斷章取義,也嚴重降格了它的價值。
許多人將《孫子兵法》當作「金句大全」,但如果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這些名言只會淪為空洞的標語。如果將《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思想歸納起來,實際上就只圍繞著六個關鍵問題:
- 以我的實力打得贏嗎?
- 打贏了有什麼好處?誘因是什麼?
- 我要付出多少代價?
- 我要怎麼打才會贏?
- 我的目標是什麼?
- 一定要打嗎?不打行嗎?
為了讓您更容易掌控孫子兵法的精華,並符合現代商業情境,我特將十三篇的核心思想濃縮成 一個字:VICTOR 。VICTOR 代表了 Valuation、Incentive、Cost、Tactics、Objective、Reconciliation。這六個主題既承載了全書的戰略精髓,又經過現代語彙的轉譯,讓它們能直接應用於當代商業與競爭環境中。
V — Valuation(形勢評估)
形勢評估是做任何重大決策之前的首要工作,更重要的是,這並不是一項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從戰前蒐集情報與判斷形勢開始,一直到行動展開後,都必須隨著環境與對手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在評估戰略方向時,《始計篇》提出「五事七計」作為推算勝負的基礎。五事為:道、天、地、將、法;七計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以現代語彙來說,道是共同願景與價值觀,也涵蓋了組織的管理方式與政治氛圍,決定團隊內外的一致性與信任基礎;天是外部環境與時機,包括市場週期、經濟情勢與突發事件,以及影響決策的時機與優先順序;地是現有的狀況與資源條件,包含地理優勢、基礎設施、供應鏈與合作網絡。將是領導力與團隊素質,法是制度與流程;七計則針對競爭優勢、組織凝聚、資源掌握、制度規範、獎懲機制等進行對比分析。
其關鍵在於建立可執行的評估指標與決策依據,避免流於個人直覺或情緒的決策判斷。正如《謀攻篇》所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以及《地形篇》所說:「知天知地,勝乃可全。」而評估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敵我、時機與資源的全面掌握下,進而做到《謀攻篇》所說的「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然而,評估並不止於行動前。一旦進入行動階段,其重點便轉為對敵我實力與情勢變化的即時掌握,以確保戰略方向得以延續。《軍形篇》指出:「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這是在提醒我們必須建立有效的監測機制,追蹤市場反應、競爭對手動向與內部執行狀況,有勝算了再出手。同時,《虛實篇》所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則揭示了在戰場與商場中,都必須根據對手行動靈活調整部署;一旦發現優勢減弱,就要迅速重新計算並修正策略,以維持主動權。
這樣的持續評估過程,應用在現代商業中,與敏捷(Agile)思維高度契合,透過不斷檢視現況、迭代優化、快速回應變化,以確保決策與行動在任何時刻都維持最佳狀態。
I — Incentive(行動誘因與獎勵)
任何行動的背後,都有其驅動的原因與力量。如果不先釐清這個「誘因」,就無法判斷行動是否必要,也無法選擇最適合的方式去進行。行動誘因可能來自外部壓力,也可能源於內部需求;可能是正向的機會,也可能是被動的防禦。《火攻篇》提醒:「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行動不能源自一時衝動,而必須基於清晰的利益與戰略理由。這意味著必須明確區別「想做」還是「該做」,確保行動是回應真實需求,而不是情緒發洩。《軍形篇》則指出:「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提醒領導者在判斷誘因時,必須先確認條件是否成熟,並選擇能帶來最大效益、風險最可控的行動,而非因情勢緊迫或外部壓力而倉促出手。
同時,Incentive 也包含行動結束後的利益與獎勵安排。《作戰篇》指出:「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是謂勝敵而益強。」意思是殺敵靠士氣,奪取利益靠獎賞;勝利後若能善用戰利品、獎賞有功者並補充實力,就能在勝利中變得更強。對現代商業而言,這對應到專案完成後的回報設計——將成果轉化為新的資源優勢,同時獎勵貢獻者,為下一場競爭累積力量。股東獲得利潤、團隊得到獎金、合作夥伴享有分潤,甚至客戶獲得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以現代的語彙來看,Incentive 包含兩個層面:
- 行動前的誘因:如市場機會、競爭威脅、戰略資源爭奪等。
- 行動後的收益:如利潤增長、品牌提升、員工獎勵、夥伴分潤等。
C — Cost(行動代價)
在任何重大行動中,誘因與獎勵固然重要,但若忽視了成本與代價,最終可能得不償失。代價不僅指金錢支出,還包括時間、人力、資源消耗、機會成本,以及組織士氣與社會信任等無形損耗。《作戰篇》明言:「凡用兵之法,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這句話直指後勤與資源調度對國力的消耗——如果補給線過長、運輸過慢,前線消耗的成本將由整個國家承擔,民生與財政最終都會受損。在現代商業中,這相當於啟動專案或進軍市場時,忽略了供應鏈、現金流、團隊承載力的限制,導致計畫在執行過程中被成本拖垮。
要全面掌握 Cost,需要同時關注三個層面:
- 直接成本:資金投入、設備購置、薪酬支出等可量化開銷。
- 間接成本:管理精力分散、員工流失、品牌損耗、顧客關係受損。
- 機會成本:為了這個行動而放棄的其他可能機會與資源配置。
T — Tactics(戰術方法)
當你已經評估了形勢(Valuation)、釐清了動機與利益(Incentive)、並計算了代價(Cost)之後,下一步就是制定能夠達成目標的具體行動方法。戰術不只是「怎麼打」,更是「如何用最小代價達到最大效果」。《始計篇》開宗明義:「兵者,詭道也。」強調在行動中要靈活多變,運用出其不意、聲東擊西的手法,讓對手失去判斷準繩。孫子兵法中多篇都涵蓋了戰術核心:
- 《虛實篇》:掌握敵我態勢,誘敵深入、攻其無備,並在敵人鬆懈時突擊。
- 《軍爭篇》:爭奪有利地形與時機,重視行軍速度與路線選擇,避免被迫應戰。
- 《九地篇》:針對九種不同作戰環境靈活調整進退與攻守策略。
- 《地形篇》:辨識地形特性與戰略價值,選擇有利於我方的作戰空間。
- 《火攻篇》:善用環境與特殊資源,達到戰力倍增效果。
- 《行軍篇》:透過觀察地形、氣候與敵軍動態而調整行動,例如「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提醒在地形選擇與佈陣上保持優勢。
- 《兵勢篇》:強調「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戰術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力量的蓄積與瞬間爆發,而非持續消耗。
- 《用間篇》:運用情報網掌握敵方真實情況,提前部署,創造情報優勢。
- 資源配置:精準分配人力、資金、時間,集中力量在關鍵戰場。
- 競爭策略:正面迎戰、差異化競爭、利基市場切入等不同打法。
- 時機掌握:何時主動出擊,何時靜觀其變,以掌握市場節點或談判優勢。
- 心理與資訊戰:透過訊息布局、品牌定位、輿論引導來影響對手判斷。
- 市場調查與情報蒐集:顧客調研、競品分析、數據追蹤等,作為商業版的「用間」,減少盲目決策。
- 環境與資源利用:在特定條件下使用外部變數(政策、技術、輿論)創造額外優勢。
O — Objective(目標設定)
再高明的戰術,如果脫離了戰略目標,就會淪為無效的動作。Objective 的本質,是在一切行動之前就明確定義「我們要達成什麼」,並確保所有戰術選擇都圍繞這個目標展開。《軍形篇》指出:「勝可知,而不可為。」意思是勝利的條件可以判斷,但不應該憑空創造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戰略目標必須是有價值、可達成、且與全局一致的,而不是因為一時的機會或短期利益就隨意改變方向。
《九變篇》提醒,將帥需要因地制宜、隨機應變,但這種靈活性必須在不偏離目標的前提下進行。更重要的是,「君命有所不受」——當上級指令與實際情況不符、可能導致全局失敗時,將帥有責任拒絕執行,因為目標必須建立在現實可行與戰略正確的基礎上,而非單純服從命令。
在現代商業語彙中,Objective 包含三個層面:
- 終局目標:最終想要達到的狀態或成果,例如市場佔有率、盈利水平、品牌地位。
- 階段性目標:通往終局的里程碑,例如季度營收、產品上線、合作簽約。
- 衡量標準:用以判斷是否達成目標的指標與數據。
R — Reconciliation(化解衝突)
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不在於戰而勝,而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Reconciliation 的核心,是用最小的代價化解衝突,達成行動目標,同時保留實力以應對未來挑戰。《謀攻篇》提出行動優先順序:「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是一種衝突處理的層級觀——先用計謀與智慧削弱對方意志,其次透過外交與結盟改變對方立場,再不行才採取武力,最後才是代價最高的正面攻堅。
在現代商業與組織管理中,Reconciliation 對應到多種手段:
- 談判與協商:找到雙方利益交集,將零和對抗轉化為互利結果。
- 結盟與合作:化對手為夥伴,借力達成更大目標。
- 影響與說服:透過資訊、輿論、品牌定位改變對方態度與行動。
- 威懾與預防:建立足夠的實力與信譽,使對方知難而退。
Reconciliation 不是退讓,而是選擇在保護核心利益的同時,用最低成本達成最大成果。
結語
VICTOR 將《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思想,濃縮為六個現代化的關鍵詞:Valuation、Incentive、Cost、Tactics、Objective、Reconciliation。它不是取代原書的框架,而是將古代戰略智慧轉寫成現代決策者可以快速理解與應用的語言。從事前的形勢評估,到行動的動機與獎勵設計;從精確計算成本,到制定靈活多變的戰術;從對齊正確的戰略目標,到以最低代價化解衝突——VICTOR 提供了一條完整的思考路徑。它讓你不必死背十三篇的內容,也能在面對複雜局勢時,即刻調用孫子的智慧,並轉化為可直接採取的行動方案。
在現代商業、政治、談判,乃至個人決策中,環境的不確定性與競爭的複雜性並不遜於古代戰場。VICTOR 的價值,在於將經典戰略的核心思想,提煉為簡潔而系統的知識框架,幫助你在動盪中判斷方向、分配資源、控制風險,並在必要時選擇不戰而勝。
勝利,不僅是終點,更是過程中每一步智慧抉擇的總和。這正是《孫子兵法》歷經千年仍能指引決策者的原因,而 VICTOR,則是你在現代社會中打開這份智慧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