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故事思考輯】(10)快樂源自於自己的感覺《2024年十月我在夢中許願:我要讓所有人都是悉達多》

【音樂故事思考輯】(10)快樂源自於自己的感覺《2024年十月我在夢中許願:我要讓所有人都是悉達多》

_____*故事原文*_____
東海的一隻大甲魚,偶然爬過一口井邊。
井裡的一隻蛙看見了,連忙說:「稀客稀客,請來參觀吧!」
大甲魚說:「你在井裡過得舒服嗎?」

井蛙說:「我獨霸一口井的水,像是一個國王一樣,怎麼不舒服呢?你看,我一跳到井裡,水就來扶著我的兩腋,托著我的腮幫子。我高興就鑽入水底,泥巴就趕快來按摩我的腳,到了晚上,不想呆在水裡,就跳出來,散散心。」

於是,大甲魚便想到井底一看,可是牠的左腳剛剛踩進去,右腳就絆在外邊動彈不得了。大甲魚只好退了出來。

大甲魚便對井蛙說:「你的井太小了,我進不去。我剛才是從東海上來的,讓我告訴你東海的快樂吧。東海又大又深,用一千里的長不足形容他的廣大,用八千尺的高,不足以形容它的深。水災時不會增加,旱災時不會減少,像這樣不會因時間的長短而改變,不受雨水的多少而增減,這就是大海的快樂。」

井蛙聽了,只好翻翻眼珠,連連倒退,一副茫然失措的樣子。



_____*故事改編&歌詞文章*_____
這是一則小故事,名叫快樂源自於自己的感覺。
這是我的故事,我是一隻來自東海的大甲魚,有一天我經過一口井,聽見井中的青蛙哼唱著快樂旋律,我被青蛙快樂的歌聲吸引。我爬到井口,看見井底的小青蛙,我沒想到青蛙居住在這麼狹小的環境?我很好奇是什麼讓青蛙感到快樂?
我問青蛙:「青蛙先生你好,我被你快樂的歌聲吸引,你在井裡的生活,一切都好嗎?」
青蛙抬頭看著我說:「是大甲魚呀!我在這裡很好呀!我就像這一口水井的國王,我隨時可以站在水上,也能跳進水裡游,還有泥巴會按摩我的腳。晚上不想待著,我也能跳出水井,四處散心。我想來就來,想去就去,所以我很快樂呀,你要不要也進來和我一起玩呢?」
我很高興青蛙邀請了我,可是當我試著走到井裡,我的另一隻腳就會卡住難以動彈,失敗了幾次我只好放棄。雖然有些可惜失望,我還是很感謝青蛙的邀請,所以我決定分享東海的快樂給青蛙聽聽,以表示感謝。
「青蛙先生,謝謝你的分享和邀請,可是這口井太小我進不去。那你也聽聽我在東海的快樂吧,我從東海來,東海又大又深,用一千里的長不足以形容海的廣大,深度超過八千尺。水災時不增加,旱災時不減少,像這樣不因時間的長短改變,不受雨水而增減,這就是我在東海的快樂。」
沒想到,青蛙似乎誤會了我的意思,青蛙聽完我所描述的東海後,原本快樂的神情消失,轉為茫然失措的模樣。我只是想和青蛙一樣分享快樂呀,卻沒想到給他帶去了不快樂!

【音樂故事思考輯】(10)快樂源自於自己的感覺《2024年十月我在夢中許願:我要讓所有人都是悉達多》

_____*故事思考&歌詞文章*_____
當我在閱讀這則故事時,我很好奇大甲魚是否能生活在東海裡面,查詢的結果是,大甲魚是一種軟殼龜類爬蟲動物,可以生活在淡水,海的高鹽環境會導致脫水和器官損傷。看起來,大甲魚的表達力還是有待加強,他確實可以住在東海區域,但不是住在東海裡。或者原來,東海一詞在古代文學中,象徵著廣闊世界的智慧和眼界。

所以,在接收任何資訊的過程中,切記不可盲目的全盤接收。像這樣的設定,其實也是一種考驗,如我們是井底蛙,長期生活在資訊封閉的環境中,就會導致大甲魚說什麼我們就相信什麼。無論大甲魚出於何種目的與青蛙分享,都不能掩蓋大甲魚不適合生存在大海的事實。所以,當青蛙因為大甲魚的描述而感到失落時,也間接應證青蛙的不快樂,原因之一便是源於自己的無知。

如果,青蛙聽完大甲魚的描述後,能很快放下情緒,並告訴大甲魚自己也想參觀大甲魚住的地方。這時候,大甲魚如果真的帶青蛙去參觀東海,青蛙就能知道大甲魚的分享並非全部事實。並且,當青蛙隨著大甲魚去往東海的路上,對青蛙來說就是一趟新的旅程,青蛙不再讓自己封閉於原本的舒適圈,而這一切緣起還得感謝大甲魚那些並非全部事實的分享。

而當大甲魚帶領青蛙去到東海的路上,對大甲魚來說也是一趟新的旅程,大甲魚得學會直面自己內心,最終能否和青蛙坦白,自己所分享的關於東海的快樂訊息,其實並非全部事實,坦白自己表達不周之處。當大甲魚能在某一刻向青蛙坦白,並且由衷道歉,事情的後續發展,不一定如自己想像的那樣完蛋了。若青蛙最終選擇不原諒,那就這樣吧。


【音樂故事思考輯】(10)快樂源自於自己的感覺《2024年十月我在夢中許願:我要讓所有人都是悉達多》


這是一則很有趣的小故事,故事中有許多值得發現和思考的問題點。

當青蛙邀請大甲魚進他家時,青蛙無法以目測發現大甲魚的體型進不了他家?(無知使蒙蔽。)
當大甲魚被邀請至水井內部,大甲魚無法以目測發現自己走不進去嗎?(欲望使蒙蔽。)

當大甲魚分享東海的快樂給青蛙,潛意識是否是嫉妒羨慕青蛙擁有自己所沒有的簡單快樂?因為,當大甲魚分享東海的快樂時,所分享的訊息內容本質更多是在向青蛙炫耀:「你的這口井其實沒什麼好的,缺點和漏洞很多。」

如果說,這是大甲魚的潛意識在作祟,那麼大甲魚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分享的訊息內容,本質上是在報復和攻擊青蛙擁有自己所沒有的快樂,試圖給青蛙送上不快樂。

我們多數人很容易活在自己的潛意識,當覺察力不足,自己會很難發現自己所表達的訊息本質面貌。這導致我們經常生活在一種自我矛盾的狀態,以大甲魚來說,他的潛意識是嫉妒不爽青蛙,擁有自己沒有的簡單快樂,可是大甲魚的某一意識層面卻又是:「我是真心的想和你分享東海的快樂。」

所以說,這該怎麼辦呢?這究竟是大甲魚的真心還是妄心?哪個真?哪個妄?到頭來會發現,我何必非要選擇一個,這兩者的共存已經是事實。我若不喜歡潛意識的部分,那我就要去理解自己為何會產生潛意識的想法,是什麼原因哪些原因導致的?當我們發自內心的想理解關於自己的更多內在真相,我們才會願意拆開自己,觀察自己,理解自己,在持續思考內省的過程中,會逐漸的把妄心自然消融掉。

這就像是,我現在突然想吃甜點,可是我告訴自己不能吃。然後,隔了幾天後我一直都沒有放棄想吃甜點。終於,我在某一刻決定去買個甜點吃,順利吃到甜點後,我就不再想了。當狀態發生的時候,如果去實現它並無大礙時,實現它並非是一件壞事。

有時候,認定某件事是個壞事,那也是自己的觀念認知使然,或是模仿大環境的觀念認知使然,並不代表那件事真的是個壞事。這世界有許多的好事與壞事,多數是人類自己的腦袋想像出來的好與壞。

「無好物可受,無惡物可拒。」

(偷偷說:小時候住在鄉下,掉在地上沾到沙的食物,有時候會被大人拿去洗一洗繼續吃,我們現在還活著呀。某些研究雖然是可見數據,但是還有其他可見事實,當兩者都是可參考,為何非得要選擇其中一個?為何只能認定某一個才是正確答案?有沒有想過,所有的選項,其實是以上皆可呢?)

那如果是,我不想活著呢?像這樣子的想法我要去實現嗎?我會說,實現這個想法,對生命而言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如果你來的目的就是要自我毀滅,那你根本不用來,來了就是有你的作用,你還沒發揮作用就把自己毀滅了,對生命的存在邏輯而言,不太通順。除非是自然的生病、死亡,這樣的狀態本身也是一種作用,但就不要刻意的自我毀滅。

所以,這個和實現吃甜點的狀態不同,甜點是追求和滿足快樂的欲望。而我不想活著,是衝動的毀滅和破壞的欲望。

無論是想吃甜點的欲望,還是想自我毀滅的欲望,都是有邏輯可循的,做自己的「『明偵探』柯南」去觀察找出線索,去發現去推理事情為何會發生。比如想吃甜點,可能是最近生活感到壓力,腦袋偵測到你需要用吃甜點的方式,引導自己內心感到放鬆。任何,人體突然想吃甜味的可能因素,都值得自己去慢慢探索。

同理,當我想自我毀滅的時候,我為何會想要自我毀滅?我舉例其中一項因素,長期生活在不被需要,總是依賴他人給予的狀態下,有可能很容易產生這樣的狀態。因為,萬物皆有作用,當我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我的身體器官該怎麼反應?我的人腦會告訴我我不被世界需要,我的存在沒有意義等等之類的想法,然後啟動自我毀滅的程序。但其實,這種程序看似毀滅同時還有重啟生命作用的程序,相當於是用這種負面低落的情緒,讓我這個長期沒正作用的生命,趕緊啟動原本的正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聽見的:「你來此的使命為何?」。

這個使命一詞聽起來會讓自己顯得特別,但其實就是我們進入一個嶄新的遊戲世界,然後一直沒去找NPC接任務解任務,導致這個人物等級、裝備等等功能發育不良。每個人進入遊戲的使命就是,去接任務、解任務,升級、其他玩家交流、組隊、學會團隊合作等等的...這些都可以是我們的使命。可以說,本身存在於此世界,這個就是我們每個存在的使命,首先要存在,才能有使命啊。

任何的悲觀憂鬱,發生的背後原因皆有邏輯可循的,有些可能是超越物質界的因素。總之,渴望被需要,那就走出去做事情,在路上幫忙撿垃圾,做志工,身邊有誰需要幫忙就突破大腦限制,讓大腦先安靜,告訴他:「我現在真的得需要做些什麼,我需要走出這個舒適圈,我需要真心的主動積極的去創造什麼。」

所以,以我個人到目前為止的觀察與思考,我會說,我們人身上大大小小毛病,大致上離不開這兩點:
1、懶惰(這個就是上面說的,因為懶惰,導致沒有發揮自己的正作用,後續產生各種憂鬱等負面情緒狀態)
2、亂吃(亂吃會導致腸道生病,根據研究,當腸道神經系統失衡生病,就會引發憂鬱、焦慮等有壓力反應的負面情緒)
3、以上兩點,有機率是啟動自我毀滅程序的因素之一。或兩種都是。除了這兩種之外還有其他可能因素。

那麼,當我們啟動自我毀滅的想法時,還在掙扎著,就代表這個身體器官不想被毀滅,或者不能被毀滅,因為還需要這副身體器官去做自己本來可以做的事。所以,身體器官還沒放棄,主人得安撫好自己情緒,和身體器官進行合作,兩者團結一心,一切皆有可能成辦。

要不,還是先看著辦吧?想像一下現在的自己已經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了呢?回頭看看當時想自我毀滅的自己?因為當時沒有實現自我毀滅,現在才會成為成熟有智慧的老人,去回憶從前了呢。

小時候,有沒有經歷過把事情搞砸的經驗?打破餐具?把東西弄壞?是否當下覺得自己很糟糕?完蛋了?所以,自己是怎麼走到現在的?現在還會覺得完蛋了嗎?

如果身邊有反應過度的大人,或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那真的是那位大人沒有做好修身養性的功課,身為孩子或曾經的孩子,自己要明白不是每個人都會在完美圓滿的狀態下度過一生的。我們可以計較,卻也可以選擇不計較,選擇後者會讓自己的身心恢復舒適走向健康。

其他物種我不知道,不過就人類而言,所有的感覺皆是主觀的,我可以分享自己的感覺,他也可以分享他的感覺,但我們千萬別對自己或他人所分享的感覺太當真。從我的觀察來看,或許人與人之間,正是透過這種分享彼此感覺的互動方式,藉以維持彼此生命動力、生命樂趣的一種作用。

就比如說,我們進到一個遊戲長期沒與人交流,很快就會感到無聊無趣然後不玩了。可如果今天我們頻繁與人交流,產生羈絆後,即使遊戲沒有很好玩,還是會有習慣上線與人交流閒聊。

總之,「人類的主觀感覺」是一瞬即過的現象,別執幻為實。就像天上的雲彩,曾經那一刻的美麗與不美麗都不會永恆留下。「人類的主觀感覺」如雲、如風、如海、如天氣,那些主觀感覺曾經存在,但不需要刻意讓這些主觀感覺持續固定型態。即使是石頭,也會隨著歲月逐漸產生變化的,只是肉眼不一定能觀察得出,眼睛看不出的不代表不存在,就像空氣看不到但空氣確實存在,對吧!

我是大甲魚,他是青蛙,我們的爹娘不同,我們長得不同,我大甲魚可以是水中清道夫,他小青蛙可以反映環境是否受污染,我的體型大,他的體型小,我們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作用,我們可以互相分享訊息,分享故事,透過彼此的分享看見世界的更多樣貌,分享是為了讓世界存在更多美好,讓我們體會更多美好。而不是讓我們在分享中,放大彼此的短處,讓彼此充滿自卑,甚至引發仇恨與戰爭。所有的正作用和負作用,都是心的選擇,如果可以自然快樂,為何要刻意給他痛苦?

每一則故事都會有某些細節邏輯漏洞,仔細觀察和思維,不盲從任何文字語言訊息,養成習慣在接收訊息的當下進行思考分析、重新理解,當思考力逐漸內化,思考速度和反應也會逐漸提升,讓自己能在某些事件發生的當下迅速發現問題關鍵,可以協助自己或他人統整複雜訊息,降低人云亦云的狀況,建立與擁有自己的獨立思維和獨到視野,在下決策前能清晰明白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只依靠自己的主觀感覺做選擇和決定。

【音樂故事思考輯】(10)快樂源自於自己的感覺《2024年十月我在夢中許願:我要讓所有人都是悉達多》


若是每一則小故事可以發展出一百項觀點,那麼我所分享的觀點僅佔百分之一,每一次的分享都是有限的、獨一無二的,而觀點沒有絕對的是與非,但是會有合適與不合適,所以如果發展出來的觀點在任何處幾乎有百分之八十是難以應用的不合適的,那這個就會被我歸類為不實用的觀點。

那思考觀點是自由的,可無限延伸的,本就可以從第一部觀點再延伸出去更多觀點,所以其實每一則的小故事觀點,應是可以無限的。

也就是說,我們生活中處處是觀點,生活中的觀點是無限的,甚至是一個商店店員結帳的小動作,都可以發展出思考觀點。這個不是吹毛求疵或是雞蛋裡挑骨頭的概念畫面,而是練習用心去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就會看見一個全新的世界。

行住坐臥皆可思,並且把思考的觀點應用於生活,這個就是智慧的落實。
☸️傻媽咪思考魔法樂園 用音樂讀故事.慢學思考.重建邏輯
2025-08-07 1:36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