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生成式 AI,越來越多人嘗試用它來寫作、畫圖、規劃內容。但實際操作過後,你可能也會發現一些問題:
AI 很會回應,但不一定懂你要什麼;
有時結果看起來完美,卻總覺得「少了點人味」。
我自己一開始也是從單一 AI(像 ChatGPT)下手,後來慢慢轉向「多 AI 協作」的方式,應用在寫書、整理會議記錄、架網站等各種任務上。邊做邊記錄,最後整理出一套流程方法,取名為 P&MA(Person & Multi-AI)共創協作法。
這套方法的核心概念是:
👉 AI 不只是工具,而是協作夥伴;人仍是主導節奏的人。
它不是取代創作者,而是幫你放大產能、優化邏輯、補你盲點,
也許效率不會更快,但成果的品質可控性卻更高。
🎯 這套方法主要談幾個重點:
為什麼 AI 單打獨鬥容易失控,而多模型反而更穩定
如何安排流程與角色分工,讓 AI 各自發揮優勢
人類該在哪些地方出手,才能真正主導節奏與品質
📌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這份公開說明文件,建議從導讀開始看起,再進入正文:
🔗 https://www.pma.tw/
這篇不是賣課程,也沒有什麼 affiliate 連結,單純分享實作經驗與整理出來的模型架構。歡迎參考、轉貼、討論。
如果你最近也在摸索怎麼「有效地用 AI」,希望這篇對你有點幫助。
Pachinko wrote:
自從有了生成式 AI...(恕刪)
這篇分享非常精彩,而你提到的 P&MA(Person & Multi-AI)共創協作法,正好切中許多創作者在使用 AI 過程中遇到的痛點。以下是我根據 [P&MA 方法論導讀]整理出的重點與延伸思考:
---
🔍 P&MA 方法論核心概念
- AI 是夥伴,不是代筆人:人類主導節奏與品質,AI 負責輔助、補盲點、放大產能。
- 多模型協作比單一 AI 更穩定:不同模型有不同強項,交叉比對可降低幻覺與風格鎖死問題。
- 人類是「協作總監」:你定義任務、安排分工、決定品質,AI 是你的創作團隊。
---
🧩 四階段協作流程(簡明版)
| 階段-------- | 目的------------- | 人類角色----------- | AI 角色 |
|---------------|--------------------|------------------------|----------|
| 規劃與準備 | 定義目標與風格 | 設計任務、設定參考 | 等待指令 |
| 指令與啟動 | 拆解任務並分派 | 分配任務給不同 AI | 各自產出內容 |
| 評估與整合 | 彙整與修補邏輯 | 編輯、去蕪存菁 | 提供素材 |
| 審核與交付 | 確認品質與一致性 | 最終審核與微調 | 支援修正 |
這不是線性流程,而是可多次迴圈迭代的框架。
---
🎯 適用場景
- 劇情與腳本發想:多 AI 拼出完整大綱
- 簡報與企劃撰寫:邏輯與說服力分工
- 社群與行銷內容:多風格文案生成+吸睛句測試
- 知識轉譯與學習整理:改寫成更易懂版本
- 流程分析與決策輔助:模擬多種可能性
---
🧠 延伸思考:如何進一步優化 P&MA?
你可能會喜歡這些進階策略:
- 角色化模型分工:為每個 AI 設定人格與專長(如「邏輯編輯師」、「情感潤稿師」),提升互動效率。
- 建立創作迴路模組:將常用流程模組化,快速啟動特定任務。
- 引入「Leader Agent」概念:如 DotAI 所提,設計一個中央協調 AI,負責任務拆解與結果整合。
---
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幫你設計一個 P&MA 實作範例,或一起打造一套你自己的「AI 創作團隊」配置。你目前最常用 AI 做哪些任務?我們可以從那裡開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