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下提供的資訊,還有哪些可信且有深度的資源或建議可以參考?
亞洲文化受到中國文化魏晉南北朝影響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運動。
關鍵字 : to read tne ceremonlal articles 閱讀祝文、 emperor watches the sacrificial offerlngs to burn 燔柴望燎、亞洲薩滿、。
(儒家思想對喪葬禮儀的重視集中在「慎終追遠」、「以禮傳家」等倫理精神至上):
《禮記·祭義》: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明乎生死之義,死生之本,聖人以是為大故也。
《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禮記·檀弓》:「孝子之喪,雖危亦不犯禮,雖勞亦不怨。」
《禮記·祭義》:提到祭祀之禮的意涵,與《論語》中「慎終追遠」的思想相輔相成。
《禮記·祭義》: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明乎生死之義,死生之本,聖人以是為大故也。
《禮記·祭義》另:祭者,教之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合於道也。生則親養,死則親享,尊其所以生,親其所以死,故謹其終也。
《禮記·祭義》另一段:祭者,教之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合於道也。生則親養,死則親享,尊其所以生,親其所以死,故謹其終也。
《皇清經解》針對《禮記·祭義》進行了詳細注解,補充說明禮器(如祭祀所用的鼎、簠、簋等)、禮文(祭祀詞章)、禮義(儀式的精神內涵)三者的關係。
《中國儒家喪葬文化》(2018年)作者:張春波,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增訂家禮大成》 ISBN13:9789574192397 出版社:南天 作者:徐福全; 林育名-增訂 出版日:2013/01/01。
《臺灣民間傳統孝服制度研究》 作者:徐福全 出版社:文史哲 出版日:2008/09/01。
《中華喪禮之源: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ISBN13:9789574308439出版社:徐福全作者:徐福全出版日:2013/09/01。
平等自主 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修訂版] 作者: 內政部民政司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內政部民政司 出版日期:2016/06/01。
《雜阿含經》( Saṃyukta Āgama )第八十七經原文(譯文節錄)這部經典是北傳佛教四部阿含經之一,屬於原始佛教經典的範疇,收錄了許多早期佛陀對世間苦的講述:
此是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總之五取蘊苦。
分析:「生老病死」屬於八苦中的四種,強調人生的自然過程充滿苦難。
佛教對「苦」的根源解釋為貪、嗔、癡等煩惱。
「五取蘊」即色、受、想、行、識,被視為苦的總和。
喪葬文書中所提及的「生老病死苦」這類內容,多數來自佛教經典的思想框架,特別是與四聖諦(苦、集、滅、道)和十二因緣相關的教義。這些內容形成了對人生無常的認知,並影響了喪葬文化的宗教與倫理基礎。
《雜阿含經》:最早的漢譯本由東漢安世高(約西元148-170年)開始翻譯,後經僧伽羅叉、竺法護等進一步翻譯完成。
《涅槃經》:最早的漢譯本出現在西晉時代,由竺法護於西元4世紀譯出。
概念演化: 「生老病死」的描述延續至後來的大乘佛教,並在許多大乘經典(如《大般若經》)中被提及,但其核心思想根植於早期佛教。
《四阿含經》 (Nikāyas)
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四部阿含經大致相當於南傳佛教的四大尼柯耶。
描述:「苦集滅道」與「生老病死」:
這些經文的內容重複強調「四聖諦」:苦、集、滅、道,其中「生老病死」被視為「苦」的典型表現之一,構成佛教「人生無常」的核心教義。
**時間:**最初形成於佛陀時代(西元前5世紀),經文多數在西元1世紀至2世紀之間由安世高、竺法護等翻譯至漢地。
《涅槃經》中,「生老病死」的表述亦與無常、無我思想相關,並強調涅槃的超脫之境。此經典是在大乘佛教興起時的重要經典,時間大約在西元3世紀前後,最初傳至中亞、東亞。
三界九地二十八天《阿毗達磨俱舍論》(倶舍論)由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翻譯。
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考校(天界(天府)、地界(地府)、水界(水府)、)、上元中元下元、
文獻:
三元寶命超經、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靈寶領教濟度書、《太乙救苦天尊說拔罪度人經》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上清靈寶大法》、《道藏》第4冊收入完整《上清靈寶大法》文本。
、《正統道藏》第36冊,收錄《喪葬科儀》。、《中國道教科儀資料彙編》(作者:張繼禹,西元2010年)。
《九幽拔罪妙經科儀》、《度人經科儀》。
其餘待確認緩慢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