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書葬,悲涼的送行

刪除
2023-08-10 19:11 發佈
還以為是人跟著書一起燒掉
就年紀來說,中共國絕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台灣人民的“祖國”
個人藏書,兒女沒有閱讀的興趣。
放在家裡滿佈灰塵,看著礙眼。
最後拿去資源回收廠賣掉,一斤2.2元。
真的是貴買賤賣。無奈啊!
送圖書館都不要,內容都是過時的。大家的藏書都是這樣的下場。
不用拿去火葬場,去做最後的資源回收吧!好歹還可以製造衛生紙、瓦楞紙。
古人說:[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家中有四個書櫃.有空就會取書來閱讀.

有時候還會在網路拍賣.標一些舊書來看.
寫文章的時候.還會找書中的資料來分享.
typetin

有用的資料就記錄到電腦文書檔案去。其餘就丟掉了。

2023-08-10 23:18
老何boss

也是!

2023-08-11 10:29
電子化的演進,造成時代的眼淚啊!
書 不會消失,只是用不同的型式存在。
可是電子書.
聞不到書香.
typetin

新書香,放久了,佈滿灰塵,就難聞。

2023-08-11 21:21
書只是一種傳遞知識的載體就和黑膠唱片或底片相機一樣
隨著科技演進逐漸退出主流地位罷了

資訊不等於知識,電子化不等於閱讀,知識需要思考,比較,分析,判斷與綜合,並且需要討論才能落實上面這些條件。3c產品和人工智能夠使這個過程更方便,但既不代表有了這些東西就能建立知識,也不能取代人在知識建立過程中的主動思辨作用。人類的心智能力和創造性,至今仍是一個謎,也許永遠都不能徹底了解,人工智能能夠很好的在既有的資料數據中按照給定的演算模式進行快速的比較分析,它的操作範圍和框架是人所賦予的,雖然一定程度也有類似腦神經的學習能力,但是終究不會產生創造力,如果說,人工智能是連續性的,人類的創造性心智能力就是非連續性的,充滿了不確定性,有點像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其出現與改變是跳躍式的,不是相續的,換句話說,人工智能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東西,而人類心智則不是。

我不擔心實體書店的消失,那是市場的規律,但是人類思想的創造力並不遵循市場規律,否則牛頓力學就該出現在倫敦金融交易所的交易員頭腦裡,而不是出現在一個住在鄉下,無聊到只想閱讀上帝面孔(physiognomy of God)的年輕人叫做牛頓的頭腦裡。此外,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的思想向來只是一種外緣的,而非內在的相關性,諾貝爾獎不會從人工智能裡誕生,雖然後者可能協助你更快地達到這個目的,但不等於說沒它不行。想像力和好奇心才是人類思想永恆的動力,不是什麼人工智能與演算法。

閱讀(無論你的媒介是紙本書,電子書),仍然是思想不可或缺的,無論你有多方便多快速的儲存或檢索手段,都不能取代實際的閱讀和思考,網路,大數據,演算法,人工智能,都只是個噱頭,一切終究還是得回到人自身,康德說的一點沒錯:sapere aude,呵呵。
老何boss

[想像力和好奇心才是人類思想永恆的動力,]有理!

2023-08-21 18:38
typetin wrote:
送圖書館都不要,內容都是過時的。大家的藏書都是這樣的下場。

寧可砸大錢蓋美美的總圖,
不願意撥出點經費多購買書籍,
也不願意收捐贈的書,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寫照..........
三腳阿喵

有價值的書往往沒人捐,會捐贈的多是些濫竽充數的書,譬如許多純粹只是有錢人的名人自傳.或者早已跟不上時代的工具書.

2023-09-04 16:37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