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入,內容深入,文化與歷史觀點的祭祖與孝道,也有考古的觀點,
所以文章閱讀會有沈悶感。)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375907
武汉大学教授杨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祭祖与孝道
于淑娟 2022-03-31
清明将至,又是一年祭扫之时。
近日,澎湃新闻专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
请他谈谈清明祭扫传统所承载的中国礼仪文化。
杨华教授,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中国文化史,
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注重经学与史学、简帛与礼制结合互证的研究,
2021年其新书《古礼再研》(专著)、《中国礼学研究概览》(主编)等先后出版。
澎湃新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以扫墓祭祖为主要活动。
请您谈谈清明的祭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杨华: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长,可分两部分说,
一是清明扫墓的来历,二是墓祭的传统。
我先简单回答第一个问题。
其实,上坟墓祭一直被视为劣俗,与儒家正礼主张的庙祭互相冲突。
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反反复复,唐代玄宗时期干脆将寒食上墓的民间习俗编入五礼,
成为正式的国家官颁礼式。
开元二十年(732)四月二十四日,皇帝敕令:
“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90年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进一步颁布法令,不得阻碍官员出城扫墓:
“文武百官,有墓茔域在城外并京畿内者,任往拜扫。但假内往来,不限日数。”
后来朝廷还规定,按照做官的年份,满五年可以请假之类。
这样,寒食扫墓就有了法律保障。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对清明扫墓的情景有真切描述:
“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青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风雨人归去。”
他看到的寒食扫墓习俗,与今天已经差不多了。
寒食节来源于 “改火”,
古人在不同季节改用不同的木材(如榆、柳、杏、枣之类)钻木取火作为火种。
交替时期则要熄灭旧火,重生新火,以便去病消灾
(古人认为使用烧得太久的火会引起疾病),
促进农作物生长(烧荒播种),中间有几天要吃寒食冷饭。
这是春夏之交寒食节的由来,介子推故事只是个传说而已。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目前所知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
最早见于西汉早期的《淮南子》,实际上可能更早,可上溯至周代。
清明与寒食这两个时令,在时间上重合,其文化功能也相近,于是演变为清明祭祖。
澎湃新闻:
这一问题解释起来比较容易,但回过头讲墓祭,这是个更复杂的问题。
杨华:是的。
中国人的祭祖传统非常久远且从未中断。
在商代甲骨文中,有一套系统化的“周祭制度”,
即普遍而循环的祭祀体系,一年36旬都在按顺序地祭祀先王先公。
周代青铜器,经常整个窖藏被发掘出来,多达几十件,
现在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有人认为可能与祭祖的仪式有关。
在这些青铜铭文中,常常记载一个家庭几代祖先的功绩。
例如,1976年在陕西扶风发现的《史墙盘》,有284字铭文,
记载了微氏家族5代祖先辅弼6代周王的史事,显然是追享祖先、祭祀祖先的产物。
金文中有大量的嘏辞,就是祭祀时那个代表祖先的“尸”对参与祭祀的子孙们所说的祝愿之语,
与《诗经》等文献可以对证。
“追孝”“追享”“孝享”都是金文中的常见语汇,就是指在庙中进行祭祀活动。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祭祖活动就是在宗庙中举行。在汉代之前,
庙祭时有一个人扮演祖先,叫做“尸”,即尸位素餐的尸。
他从祖先的孙辈中选出,代表祖先接受供奉,吃饭饮酒然后让祝官转诉嘏辞,
即祖先保佑子孙的美言。
上古中国,一个祖先一座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这是指他们供奉祖先的代数。
在汉代,用活人扮演的尸祭已经不流行了,改为木制或石制的牌位来代替祖先。
同时对祖先神也改为合祭,不再单独修庙,多代祖先就同在一个屋子里了。
中国古代是否举行“墓祭”,即到墓前祭祀祖先?
首先必须思考,古人埋在哪里? 有没有坟墓?
夏商周时期,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流行的是竖穴土坑墓(向下垂直挖掘墓穴),
只有关中西部的秦人有一些洞穴墓,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有一些土墩墓。
一般说来,战国之前的埋葬习俗中,没有墓上建筑。
连孔子都不知道他父亲的埋葬之处,“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周易·系辞》也说上古丧葬是“不封不树”的。
连先人埋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进行墓祭呢? 只能在庙中祭祖。
寝、庙、陵、墓是四个空间,不了解的人常常会弄混淆。
寝是寝宫,即死者生前居住的地方,墓是他死后埋葬的地方,庙是祭祀祖先神的地方,
这都很清楚。
最不好理解的是陵。
古人曾经指出,“先秦古书,帝王墓皆不称陵,而陵之名实自汉始”。
汉代以降,帝王之墓才称为陵。
实际上,早在战国后期赵、楚、秦等国就开始流行陵园之制。
战国晚期中山王墓还出土了一块长宽分别为94和84厘米的铜版,
叫“兆窆图”(兆域图),画的就是中山王的陵园平面图。
里面有五座大墓,堆土墓就是当时流行的高台建筑,上面盖有房子(称为“享堂”),
周围有几层围墙。
面积广大、封土壮观的秦始皇陵上,同样也有宏伟的廊庙楼宇,
与它周围的多种建筑合起来成为一个大陵园。
这种陵园里也设有寝,
陈设着死者生活用品、家具和卧具,并住有宫女,如同其生前一样侍奉。
“事死如事生”,死后把他生前的寝也移到陵园,这就是陵寝。
战国后期以降流行的制度,可以概括为“陵园起寝,陵庙分离”。
西汉初年,城内的庙与城外墓地的寝相隔较远,刘邦的衣冠就陈列在墓地陵寝中。
每次祭祀时,都要将它拿出来,通过一条 “复道”(汉人称之 “衣冠道”),
运到城内高祖庙中去享祭,这个礼制活动叫做 “游衣冠”
(因为当时人相信,死人之衣冠上附着死者的灵魂,如招魂礼即“复”礼便用此)。
因距离较远而不方便,后在叔孙通的建议下,
汉惠帝在靠近陵墓之旁另建了一座 “原庙”。
这样,陵便与庙结合起来,成为定制。
从陵上起寝、陵庙分离,演变为陵旁立庙、陵庙一处。
这一转变过程,可能始于战国,而完成于秦汉之际。
对死者(近祖)的祭祀,转移到城外陵园;
城里的宗庙功能大为缩小,由于君权扩大,其政治功能被剥离到朝堂上,
只是用来定期祭祀远祖和举行王族内部事务礼仪活动了。
巫鸿先生把这种变化概括为, “祖先崇拜中心逐渐由宗族祖庙迁至家族墓地”。
关于中国上古是否存在墓祭,其实历来礼学家都有很多争议。
东汉的王充、蔡邕,三国的魏文帝,清代的顾炎武和徐乾学,现代学者杨宽等,
都认为“古无墓祭”,只有庙祭。
清人赵翼则认为,中国古代早就有“上冢之俗”,
因为下层人无财力建庙祭祀,只有到墓前祭祀,
“庶人之家不能立祠,则祭于墓,相习成俗也”。
晚清以来,这种观点越来越流行,孙诒让、吕思勉等学者都持此说。
近年来,由于考古资料的进一步丰富,
上古存在墓祭的观点更多了,钱玄、尚秉和、杨鸿勋、李伯谦等学者都主张,
先秦早就有墓祭的传统。
并找到不少证据,例如,商王大墓周边有很多身首异处的祭祀坑,
西周晋侯墓地有血祭坑,春秋中期的秦公大墓有墓上建筑。
也有学者对这些证据提出否定意
= = = = = = = = = = = = = = = = =
同場加映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94&t=6538947
「宗祠」與「家廟」的區別 ( 民俗名詞解釋,友善轉載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