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傑出數學家李善蘭介紹 ( 友善轉貼 )

發現某位特別奇怪的會員不清楚李善蘭先生,不清楚還不要緊,講一堆奇奇怪怪的言論。
只好從網路上找來李善蘭先生的介紹,貼在這裡供參考。

那位會員發出的言論對李善蘭先生是一種冒犯。冒犯以後,還講得很高興。
程度之糟糕,很難想像在台灣地區有這種人的出現。

那種方式就是一個在社會上的邊緣人,沒地方可以去,
只好在這裡隨便找個事情作無謂的叫囂。

心理變態式的發洩造成網路資源的浪費;
這個論壇讓這樣的會員胡亂叫囂最後就是拉低論壇的討論水準。

對於不喜歡數學的會員,只能跟你們說抱歉,
因為有了李善蘭先生對於西方數學的引介與翻譯,你們才會學那麼多數學。

Source from :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7/lishanlan.html


李善蘭(1811—1882)
名心蘭,庠名善蘭,字竟芳,號秋紉,別號壬叔,海甯硤石人。

自幼聰穎好學,從陳奐治經學,但偏嗜數學。9歲自學通《九章算術》,
14歲通歐幾裡得《幾何原本》前6卷。

後到杭州參加科舉考試,得《測圓海鏡》、《勾股割圓記》等書,帶回家中,潛心鑽研,造詣日深。在中國傳統數學垛積術和極限方法基礎上,發明了“尖錐術”,並據此提出“對數論”。

這一獨創成果受到西方學者高度評價。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住在嘉興陸費家,期間結識江浙一帶數學家顧觀光、張文虎、汪日楨等,經常聚集研究數學問題。並頻頻與外地的數學家羅士琳、徐有壬等通信,切磋學術。咸豐二年(1852),到上海墨海書館,結識英國學者偉烈亞力、艾約瑟、韋廉臣等,共同探討數學。與偉烈亞力合作(偉口述,李筆錄)翻譯了《幾何原本》後9卷、棣麼甘《代數學》(我國第一部符號代數學的譯本)以及羅密士《代微積拾級》,對西方近代數學作了系統介紹。與此同時,翻譯了《重學》、《談天》、《植物學》,第一次向我國介紹西方近代物理學、天文學、植物學的最新成就。

在歷時8年的翻譯過程中,盡心竭力,譯文達七八十萬字,其中大量科學名詞無先例可參考,善蘭反復衡量,仔細斟酌,創譯了一大批科學名詞,如:代數、函數、指數、微分、積分、軸、座標、切線、方位、自行、攝動、光行差、分力、合力、質點、細胞等等,
一直沿用至今。

為我國近代科學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十一年,應曾國藩之邀入安慶軍械所,後又至南京主持金陵書局,積極從事與洋務新政有關的科技學術活動。同治三年(1864)七月,向曾國藩提出刻印自己的譯著和所有數學書籍的要求,得到允諾。

次年由曾國藩親自署簽,《幾何原本》在南京出版。翌年,又由曾國藩資助,將所有手稿盡數付印,出版《則古昔齋算學》。

在安慶曾國藩軍中,善蘭還得以安心寫作《火器真訣》(我國第一部彈道學著作)。七年,經廣東巡撫郭嵩燾推薦,赴京任同文館天文算學總教習,官至戶部郎中、總理衙門章京。

十年,發表了我國第一篇關於素數的論文《考根數法》,不僅證明了費爾馬定理,而且指出了它的逆定理之不存在。在《垛積比類》中,為解決三角自乘垛的求和問題提出了一個恒等式,後被國際間命名為“李善蘭恒等式”。

對於“李善蘭恒等式”,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十分推崇,並在《數學歸納法》中加以引用。善蘭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位數學教授,在同文館任教的10餘年間,悉心培育了100多位科學人才。

  李善蘭畢生醉心科學。年輕時,洞房花燭之夜,獨自一人悄悄登上0進行每天例行的天象觀察,至今傳為美談。光緒八年(1882)逝世前幾個月,還著手編著《級數勾股》。

  李善蘭對訓詁詞章也有研究,善詩、嗜酒,年輕時常與“鴛湖吟侶”詩友們相唱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國侵略軍攻陷乍浦,善蘭滿懷悲憤寫下了控訴侵略者的詩篇《乍浦行》、《劉烈女》、《漢奸謠》等,表達了其愛國熱忱。有《則古昔齋遺詩》1卷。

  李善蘭的墓在海寧牽罾橋東北。故居尚存。1982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在杭州舉行學術討論會,紀念李善蘭對中國近代科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


= = = = = = = = = = = =


同場加映


https://math.ntnu.edu.tw/~horng/letter/14011.pdf

從李善蘭研究看中算史學展望:紀念李善蘭 200 週年誕辰

洪萬生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今年是李善蘭(1811-1882)200 週年誕辰,
茲以本文紀念這一位中國清季一代疇人,
並進一步展望中算史學,或不無參考借鑒之用。


根據史家研究,從傳統走到現代的李善蘭之歷史定位,
大概可以如下三個面向刻劃之:

‧ 承先啟後(transition):在十九世紀中算傳統的脈絡中,他以《方圓闡幽》、《弧
矢啟秘》、《對數探源》以及《垛積比類》,完成了「則古昔」的劃時代工作。

‧ 引進西學(transmission):在清季洋務或自強運動的脈絡中,他與傳教士偉烈亞
力(Alexander Wylie)與傅蘭雅(John Fryer)等人,中譯了《幾何原本》後九
卷、《代數學》、《代微積拾級》、《圓錐曲線論》、《談天》、《重學》以及《植物學》
等書,為中國數學的現代化,提供了最基礎的原料。

‧現代性(modernity):在十九世紀中國,他不僅見證了數學知識的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ation)與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成為清代學術發展史上
不可缺少的一頁,同時,他的算學研究進路也具有現代性。

像上述這一類歷史敘事,吾人可以稱之為數學社會史(soci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的研究進路(approach)。其實,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融合內史的(internalistic)與
外史(externalistic)的一種進路。因此,如何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恰當地還原或重建所
謂的數學知識活動,就成了數學史學的最終旨趣之所在。這是因為一旦吾人採取了這種
進路,那麼,數學知識的學術位階(epistemological status),以及其相關的(專業)數
學家的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等等,都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極有意義的歷史議題。

譬如,‧ 先秦與兩漢時期,古代中國如何培養「說算者」?「名不見經傳」的劉徽如何?



= = = = = = = = = = = =



楊自強先生為李善蘭先生出一本傳記,書名是 " 李善蘭:改變近代中國的科學家 " 。

這本書的序文如下。

近代科技翻譯第一人:李善蘭


  李善蘭(1811-1882),字壬叔,號鞦紉,浙江海寜人,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作為著名的數學傢,李善蘭的《則古昔齋算學》十三種和《考數根法》等著作,在尖錐術、垛積術和素數論方麵對中國傳統數學有瞭重大突破,其中尖錐術理論的創立更是標誌著他已獨立邁進瞭解析幾何和微積分的大門。更令人驚異的是,李善蘭雖未齣過國門,卻通過譯書,將西方代數學、解析幾何、微積分、天文學、力學、植物學等近代科學首次介紹到中國,極大地促進瞭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李善蘭也因此而成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第二個高潮的代錶人物之一,成為西學陣營在科學思想上最傑齣的代錶。

  ▌朝譯幾何,暮譯重學

  1852年,已齣版瞭《對數探原》、《弧矢啓秘》、《垛積比類》、《方圓闡幽》等著作,躋身中國第一流數學傢的李善蘭,懷著學習西方近代科學的理想,來到上海這個近代西方文明的傳播中心,結識瞭熱心傳播近代科學知識的西方知識分子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艾約瑟(Joseph Edkins)等人,在西學重鎮墨海書館開始瞭他長達八年的譯書生涯。

  李善蘭翻譯的第一本書,是與著名漢學傢偉烈亞力閤作翻譯的世界數學名著《幾何原本》。《幾何原本》原名《原本》(Euclidis Elementa),是古希臘著名數學傢歐幾裏德的傑作,對西方思想有深刻的影響,曾被大哲學傢羅素視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是希臘理智最完美的紀念碑之一」,以至有人認為,在西方文明的所有典籍中,隻有《聖經》纔能夠與《原本》相媲美。

  《幾何原本》在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被引入中國,它是由著名科學傢徐光啓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閤作翻譯的。但徐光啓和利瑪竇在翻譯前六捲後,因種種原因,後麵的九捲一直沒有譯齣。《幾何原本》沒有完整地翻譯過來,這對中國學術界是件很遺憾的事,徐光啓本人也在《幾何原本》的跋中急切地說:「續成大業,未知何日?未知何人?書以俟焉。」

  李善蘭與《幾何原本》可以說有著不解之緣。他十五歲就開始研讀《幾何原本》前六捲,「通其義」,「時有心得」。《幾何原理》對李善蘭的影響是如此之深,以緻他深為徐光啓、利瑪竇未盡譯全書而遺憾。恰好,李善蘭在墨海書館的閤作者偉烈亞力也是個對《幾何原本》很感興趣的學者,到中國後,他一直有意要續譯《幾何原本》,並特意從英國買來瞭從拉丁文譯成英文的15捲本《幾何原本》。但由於偉烈亞力在數學方麵的造詣並不十分的精深,對翻譯並無十分的把握,他需要一位精通數學、熟悉《幾何原本》的中國學者來閤作,而李善蘭正是這樣一個最為閤適的人選。於是,兩人一拍即閤,李善蘭來到墨海書館後不久,鹹豐二年(1852)的六月上旬,兩人開始瞭續譯《幾何原本》的工作。

  李善蘭與偉烈亞力閤譯的方式是當時流行的一人口譯一人筆述。由於英文舊版「校勘未精,語訛字誤,毫釐韆裏,所失非輕」,同時「各國語言文字不同,傳錄譯述,既難免差錯」,因而李善蘭翻譯的過程,實際上是一次對底本的整理和加工,他自己也說「當筆受時,輒以意匡補」。又說:「異日西土欲求是書善本,當反訪諸於中國矣。」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幾何原本》原著上所加的「按語」。在「按語」中,他對《幾何原本》作瞭一些補充、闡述和發揮,這些「按語」,據學者統計,共有近二十條。譯完之後,李善蘭又請他的摯友著名數學傢顧觀光、張文虎任校覆,細細核較,這樣,直到1858年纔在墨海書館木刻印行。經過整整250年,《幾何原本》纔算有瞭第一個完整的中譯本。

  然後好事多磨。續譯《幾何原本》初刊之時,太平軍與清軍在蘇滬激戰正酣,續譯《幾何原本》沒刊刻多少,雕版就毀於兵火,存世者極少。幾年之後,李善蘭在金陵麵見兩江總督曾國藩,極言此書學術價值,謂「此算學傢不可少之書,失今不刻,行復絕矣」。曾國藩於1865年取徐光啓、利瑪竇閤譯的《幾何原本》前6捲與李善蘭、偉烈亞力閤譯的後9捲並為一書,重校付梓。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幾何原本》的足本。《幾何原本》全譯本以一種非常簡潔的演繹方法,道齣瞭自然的和諧和閤理的法則之所以然,給中國學術界帶來對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在與偉烈亞力閤作續譯《幾何原本》的同時,李善蘭與墨海書館的另一位英國學者艾約瑟閤譯瞭《重學》一書。

  重學,就是現在所說的力學。李善蘭翻譯《重學》的起因似乎有些偶然,源於他與艾約瑟的一次閑談。在李善蘭到墨海書館後不久,一日,艾約瑟問李善蘭,你知道什麼是「重學」嗎?對於剛開始接觸西方近代科學的李善蘭來說,「重學」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他就問:「何謂重學?」艾約瑟就說:「幾何者,度量之學也;重學者,權衡之學也。昔我西國以權衡之學製器,以度量之學考天,今則製器考天皆用重學矣,故重學不可不知也。」接著,艾約瑟又告訴李善蘭說,西方有關重學的書可謂是汗牛充棟,其中鬍威立所著的《重學》,簡明扼要,條理清晰,是最好的版本。他問李善蘭,你是否願意一起翻譯此書。李善蘭大喜過望,一口答應,於是,「朝譯幾何,暮譯重學」,同時開始瞭兩本科學名著的譯介。

  鬍威立的《初等力學教程》(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原書分三編,艾約瑟的中譯本《重學》僅是其中編。因為《初等力學教程》前編極淺,而後編又極深,所以李善蘭根據當時中國知識界的接受水準,翻譯瞭中編。《重學》全書分靜重學、動重學和流質重學三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重學》中雖沒有提到牛頓的名字,但明確地介紹瞭牛頓的力學三大定律(書中稱為動理),當時是這樣錶達的:「動理第一例:凡動,無他力加之,則方嚮必直,遲速必平;無他之加之,則無變方嚮及變遲速之根源故也。」「動理第二例:有力加於動物上,動物必生新方嚮及新速度,新方嚮即力方嚮,新速與力之大小率,比例恒同。」「動理第三例:凡抵力正加生動,動力與抵力比例恒同,此抵力對力相等之理也。」這是牛頓力學三大定律第一次介紹到中國。

  偉烈亞力是李善蘭最密切的閤作者,1856年,他們又一起翻譯瞭美國數學傢愛裏亞斯•羅密士(Elias Loomis)的《代微積拾級》,這可說是李善蘭影響最大的一部譯著。

  《代微積拾級》原名《解析幾何與微積分初步》(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and of the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s),是一本當時美國通用的大學教材,由於內容通俗易懂,在編寫方式上重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被認為是「簡明、準確和適閤學生實際需要的典範」,在美國學校廣受歡迎。這本書的中譯本之所以名為《代微積拾級》,李善蘭在序言中解釋說:「是書先代數,次微分,次積分,由易而難,若階級之漸升。譯既竣,即名之曰《代微積拾級》」。先易後難,像颱階一級級攀升,期望讀者拾級而上,所以名為《代微積拾級》。



圖書試讀,如下。


【第四章 墨海譯事】

▌西譯中述之模式

李善蘭到瞭墨海書館後,其在數學上的精深造詣得到瞭麥都思、偉烈亞力等人的贊賞,偉烈亞力就邀請他一起譯書。譯書的工作十分緊張,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是「朝譯《幾何》,暮譯《重學》」。從1852年到1859年,李善蘭與短短幾年時間裏,分彆與偉烈亞力、艾約瑟、韋廉臣、傅蘭雅等閤譯瞭《幾何原本》後九捲、《代數學》13捲、《代微積拾級》18捲、《談天》18 捲、《重學》20捲附《圓錐麯綫說》3捲、《植物學》8捲、《奈端數理》4冊、《照相學》(未完成)等,成果極為豐碩。

翻譯外國的科技書籍,早在明代的西學東漸第一次潮流中, 就有人進行過這方麵的工作瞭。最著名的,是利瑪竇與徐光啓閤譯的《幾何原本》前六捲,但總體上來說,明代翻譯外國科技圖書的種類還很少,並未形成潮流。並且從那時到晚清西學東漸的第二次高潮,中間隔瞭200多年,不少翻譯過來的外國科學技術圖書,也沒有得到完好的保存。在十九世紀初,傳教士在南洋、廣州、寜波等地所齣版的西書中,間或也有一些涉及到自然科學,如1849年閤信在廣州齣版的《天文略論》,同年哈巴安德在寜波齣版的《天文問答》,雖沒有署上中國「筆受」者的名字, 應該有中國文人參與其中。但這些零星的翻譯還不足於形成氣候,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李善蘭是晚清西學東漸史上,緻力於西方自然科學著作翻譯的第一個中國學者,同時,也完全可以說,在中國曆史上,比較全麵、係統地翻譯和刊印、傳播外國科技知識,是由李善蘭肇其始的。

在李善蘭從小接受的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沒有也不可能學習英語。

一個對外語一竅不通的人竟來翻譯科技著作,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
在那個時候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或者說,翻譯的事本來就是這樣的。

在晚清的大部分時間裏,「西譯中述」是西書中譯的基本模式。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2022-03-02 12:41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李善蘭 數學家
DandelionJack wrote:
發現某位特別奇怪的會(恕刪)


一定要給樓主點個讚

見怪不怪,在台灣,只要有准考證,就可以念大學,百分之99.9的高中畢業生,都是上大學的料,台灣人的基因肯定是天下無敵!!!!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