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每年以受理申請ISBN暨CIP書目資料為基礎,發布統計報告供各界參考,期望與關注台灣出版發展的各界人士,共同為提升台灣出版能量與閱讀風氣努力。
根據109年申請ISBN的統計數據,台灣新書出版量為35,041種,負成長4.81%,新書出版量來到20年來的新低點。就出版機構的出版量規模統計,109年申請ISBN出版機構中,有近九成新書出版量不超過10種,出版新書超過100種以上的出版機構不到一成,109年整體出版量下跌情況下,大型出版機構的出版量也趨於保守,108年有51家出版機構年出版量超過100種以上,在109年則減少為45家,對出版總量的下跌應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統計也發現,疫情影響生活的各層面,圖書出版與讀者閱讀取向,無可避免的也受到牽動,「休閒旅遊」首當其衝,下跌超過七成;在封閉及不安的氛圍中,人們為尋找安定心靈的力量,「心理勵志」類圖書成為閱讀的首選,出版量展現高成長率,也攻占各網路書店暢銷書排行榜。
調查也可看到,出版趨勢迎合社會脈動—「漫畫書」、「兒童讀物」及「教科書」連年成長;外文翻譯書占比也連年升高,109年出版新書中有9,549種圖書標示為翻譯圖書,占新書總數27.25%。近年來台灣出版量連年下跌,但翻譯書的占比有逐年上升趨勢。翻譯圖書的來源主要為日本,有5,212種(占54.58%),其次為美國及英國,分別占22.44%及8.28%。翻譯書占比最高的主題類型是「漫畫書」(2,457種,占25.73%)、「兒童讀物」(1,436種,占15.04%)、「小說」(1,149種,占12.03%)。
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說明,從國圖所做的各項統計數據顯示,民眾的閱讀偏好與閱讀方式正在改變中,紙本書漸趨式微,電子書迅速成長,圖書出版從生產、行銷到閱讀推廣,都需因應時勢潮流改變營運模式,才能貼進民眾的閱讀需求。
曾淑賢指出,為健全出版產業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近年來以跨部門合作方式,推動各項積極措施,109年由文化部、教育部共同推動國立公共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展示政府尊重出版、鼓勵創作的決心。另外,讓出版界賦予重望的圖書免徵營業稅措施,也由文化部、教育部及國家圖書館共同合作,於109年完成相關法規修訂及執行作業規劃,自110年3月起正式實施,不論紙本書或電子書,凡具備ISBN/EISBN者,均可直接線上申請免徵營業稅,減輕圖書產業的營運負擔。
出版社萎縮,閱讀人口也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