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文傳記 英文王子張介英 書籍心得 整理分享
1 學語文的工具和教材很多,但有一點卻始終沒變,學英語學的道地、深入的準則只有一個,那就是主動尋找學英文、說英文的機會。
學英文不要怕犯錯、不要怕別人笑話,把握每一次學習的機會。
2 英文能力真的要靠長時間一點一滴努力起來的,要把「學英文」當成是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用的字詞要知道,要對它有好奇心,讓它時刻和你在一起。和我們說中文一樣,當你越常用它就越能掌握它。
學習精神和工作態度, 證明了:「學習任何事物,都是在學習一種態度,態度對了,天下無難事。」
3即席的語文翻譯是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沒有深厚的語文素養、敏銳、沉著的反應能力,是很難勝任這項任務的。口譯這項工作挑戰性極高,必須是真正的雙語人材才能勝任,也就是2種語言的聽講都能像 native speaker一樣,才能達到同步口譯的嚴苛要求。
就算是成長於特殊環境,如移民美國的華人家庭,只要子女接觸中、英文的頻率稍有高低差別,就只會偏向其中一種語言,無法兩種都同樣流利。 成功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英文好到可以教「商業英文」和「閱讀技巧」
4 學語言,是在學習一種態度,隨時提醒自己處於一個「學習」的模式,沒有什麼是學不好的,就和我列下「新年新希望」的習慣一樣,想要學好英文,就要下定決心,每天告訴自己 : 「我今年要把英文學好。」這樣一來,到了年底,你的英文一定會百尺竿頭。「別人越是覺得我做不到的,我越是要證明給大家看我可以辦到。」學習英文,也要抱持著同樣的心態。
5輔仁大學研究所規定嚴格,沒出國是不能畢業的,因此我申請獎學金,向銀行申請生活費貸款。
6自教學路上一路走來,我發現其實老師年紀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授課的內容充實與否,內容夠紮實,才能夠贏得學生的共鳴。
從事教職,我完全能夠體認到「教學相長」的意義,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很重視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討論,所以學生也常成為刺激我思考的來源,許多的英文問題都在互動之中得到了答案。
7 第一類接觸
大量閱讀,考試。考試內容包括背單字、句子、段落、繞口令和聽寫等。
英語佳言錄、英語成語的書籍 --------最常用、好記的英文道別詞。
我相信有許多人在學習英文的漫長路上,都有過像被嘲笑、諷刺、瞧不起等經驗,以我個人來說,我是選擇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事實上,我很感謝伴我成長的國小同學們,因為是他們造就了我學習英語的旺盛企圖心和行動力。
8英文演講比賽,對幫助我建立穩健的台風有很大幫助,我的英文也因為每次的演講比賽而更為進步。
演講必須長達5分鐘。半天內逐字背誦3分鐘的稿子。
稿子背的滾瓜爛熟、台風也穩健的很。
高中 全台北市和全國的英文演講比賽,比賽項目第1部分都是指定題目背稿;第2部分則是形式不定的「即席演講」,有時是抽單一題目,有時則是看圖說故事,這部分的比賽通常會先讓學生準備5分鐘,之後就必須上台做3分鐘的即席演講。
即席的部分,那可是要集創意、專注和反應力於一身的一種「折磨」。
密集訓練有成效
背稿、練台風、記手勢表情、注意抑揚頓挫,甚至連眼神的掌握也屬訓練的範圍;至於即席演講的訓練方式,老師買了許多圖畫書,也編了許多題目,要我們當場模擬比賽的實況。
即席演講比賽中最重要的是時間的掌握,先用前30秒想好故事的起、承、轉、合,然後就開始用「極速」默想練習,最佳狀況是在5分鐘結束前,可以把想好的內容在心中默念2遍,之後上場就比較有把握。
每次練完即席演講後,就好像打完一場仗一樣,有時還真的覺得身心俱疲。
在多年的鍛鍊後,我終於掌握到英文即席演講的要訣 : 故事不能平舖直敘,一定要有曲折,結局一定要有趣,才能打動觀眾的心。
9 輔大翻譯學研究所的中英口譯組
大學四年,我都是在浪漫的英國文學世界裡遨遊,對於其他領域的事情也一竅不通,整天沉浸在文學和語言學裡面。強調應用的口譯課
口譯組要上的課程非常多,除了筆譯訓練之外,還有密集的口譯課程。
對於要成為專業口譯員而言,我當時的英文程度根本不夠,說難聽一點,根本是「很爛」。
因為我對於其他領域的知識極度貧乏,偏偏口譯總是牽涉到政治、經濟、財經、時事、環保、科技、工程等非常專業的領域,我完全不懂。
輔大的課程設計強調應用和不斷的練習,所以課堂上老師會輪流叫學生做口譯。
輔大翻譯所有一項要求,凡是非以英文為母語的學生,必須在讀完研一後出國至英語系國家待上一年,在這段期間,學生可以選擇工作、遊玩、讀書、閒晃等,沒有任何的限制;一年之後,才能返校完成研二的訓練,這是所上的規定,沒有例外,否則無法畢業。
在翻譯所學翻譯技巧,在我接受了翻譯研究所的訓練後,我對所謂的「英文好」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口譯的上課內容越來越難,題材包羅萬象,所以我常常翻不出來,有的是因為缺乏背景知識的關係,根本是鴨子聽雷;有的則是即使聽得懂,也不知道怎麼翻成另外一種語言,遇到這種情況,我只會低著頭愣在那兒,一句話也不說,也不敢正視任何人。
當我非常緊張地想把中文口譯成英文時,根本無暇顧及「時式」,例如在描述一位已故的偉人生前的種種成就時,應該用過去式,但因為實在太緊張,而且口譯需要立即反應,所以我常會一個不小心,用到現在式,這樣現在式和過去式混在一起的結果,就好像這個人突然死而復生一樣。
還有就是「數字」問題,每次聽到上萬、上億的數字我就頭痛,有一次也是因為緊張過度,把聽到的英文數字129000直接翻譯成一二九千,等回過神來,才趕緊更正成十二萬九千。
背景知識的重要
有時候,我明明知道中文在講些什麼,但是英文就是怎麼也翻不出來,而且就算硬掰出來,也是錯誤的。 這就和前面所提到的缺乏背景知識有很大的關係。
10 後來我發現,「英文好」並不是只會用英文和別人流利地對話而已,除了基本的文法功力之外,真正專業級、口譯員級的「英文好」,是必須對各個領域多少有些了解,有基本的背景知識,而且對於各領域的用語,要熟稔中英文的用法;此外,在說英文時,腦中要建立起一個監督的機制,隨時檢視說出來的英文合不合文法和邏輯。達到這樣的標準之後,才有資格被歸到「英文好」的行列。
11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詳細調查英國學校和獎學金。
英國學校要求申請人提供英文測試IELTS雅思的成績,考試內容包括聽、說、讀、寫4大部分,這4個部分都分別計分,最後還會有一個總分計算,滿分是9分。 現在各國許多大學都接受IELTS雅思的成績,像是英國、澳洲、加拿大和美國等。
在這次考試中,我得到總分8.5分,而口語部分竟然得到滿分9分,在口試時,考官手握著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主考官認可他的英語口語能力,他問我,英文是否為我的母語,我回答「不是」時,他卻一臉狐疑;說 : 「看你英文那麼好,你就直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吧! 我們聊聊。 」 和他聊天。他問什麼,我答什麼。
IELTS雅思紀錄保持人
後來我向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查詢,發現IELTS總分8.5分是台灣、甚至全球的最高分,因為從來沒有人考過9分,突然之間,我好像成了什麼特殊技能的紀錄保持人。
用IELTS成績最大的注意是在申請學校方面,申請英國學校獎學金。
學費完全由獎學金提供單位負責。我把該準備的資料備齊,包括推薦函、大學成績單、IELTS成績單、讀書計畫、預計申請的學校等等,一樣不少地交給辦事處,靜候結果。
一天,辦事處人員打電話通知我,已經通過第一關,但仍必須參加該獎學金的第二關 -----面試。聽說一共有12人會參加此次的面試,爭取3個獎學金的名額。面試當天,主考官有中籍和外籍2人,雖然我還是非常緊張,但是轉念一想,面試再難,也沒有研一口譯訓練來的難,就能以平常心應對。 當天整場面試都是用英文進行,面試的問題非常靈活,時常出人意料。
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打電話通知我,我通過獎學金的申請。我就是該獎學金3位得主之一。
12 倫敦市中心的 倫敦大學政經學院,這所學校在當年全英國的大學總體排名中列居第二,打敗牛津大學,僅次於劍橋大學,在社會科學方面,政經學院則是全英排名第一,一向以優良的學術研究環境著稱。
在英國,大部分的碩士學位都可以在1年之內取得。所以課程會安排得非常密集,也沒有寒暑假,一年分成4個「學季」(term),前3個學季主要的工作是密集上課、繳交報告和作業;在前3個學季結束時,有個期末考。學生考完後,必須利用最後一學季的時間寫論文,所以可說是全年無休。
倫大政經學院的要求極為嚴格,遠近馳名的高當人率,讓人不敢輕忽課業和報告的準備。
13 充實背景知識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雜誌,有介紹各種專業領域的英文知識
※ 如果我能夠完全不翻字典,就能看懂(經濟學人)雜誌 The Economist,就代表英文能力到了一定的程度。
很多人會望文生義,以為(經濟學人)是一本和經濟學領域相關的雜誌,實則不然。
翻開該雜誌,裡面所涵蓋的主題包羅萬象,舉凡政治、經濟、科技、財金、文學、偉人生平等等,觸及到各種範疇的專業領域。裡面的文章都是以批判性的觀點,用紮實的英語撰寫而成的,對於必須擴展背景知識的我,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閱讀 (經濟學人)雜誌漸漸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遇到不懂的專業用語或句子,不管是查字典、上網或請教別人,一定要把不懂的地方搞懂。
有付出就有收穫,漸漸地我的詞彙便如聚沙成塔般的持續增加,不僅讀得懂,不認識的單字數量也不斷地降低。
14英國的碩士課程都會安排一種名為「討論會」的課,英文叫做seminar ,主要是要大家針對某項主題進行討論。在討論會上可發現一個現象: 來自亞洲的學生,尤其是台灣、日本的學生,都不太敢主動發言。我想,這是和每個國家的教學方式有關吧 ! 亞洲國家的教學方式比較缺乏互動,在課程上學生大部分是乖乖聽課,很少見到學生們各抒己見、侃侃而談的場面。
事實上來自亞洲的學生由於英文並非母語,所以在怕丟臉犯錯的心態下,大部分選擇三緘其口,以致在討論課上,總是低頭不吭聲: 在課堂上大部分發言的都是來自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的學生。
我問這位教授對我英文能力的評價,他回答: 「非常好,我還以為英文是你的母語。」
順利畢業
大家為了準備期末考,卯足勁翻閱考苦題、成立讀書小組、進行猜題、試寫答案、廣閱參考書目,每個人都神經緊繃,不敢鬆懈,因為如果有任何一科沒考過,就算論文寫出來了,校方還是不會授予碩士學位,而且被當的學生還必須重修一年,再繳納一整年的學費。
論文寫作,在指導教授的協助下,我學習到了不同的研究方法,雖然過程非常累人,但是閱讀文獻、執行研究方法、用英文寫成論文、口頭向指導教授報告等等,都讓我學到了很多,也讓我的英文在各方面都有長足進步,而我的論文最後也順利過關,讓我如期取得碩士文憑。
15 輔大翻譯學研究所 和 師大翻譯學研究所的關係甚篤、師資類似。
永遠不要放棄,只要付出多少,就能獲得多少。雖是老生常談,卻是我的切身經驗。
專業考
研二的課程結束時有一個「專業考」,一共要考十科,學生若是每科都通過,代表有能力進入市場做口譯,而且所上也才會介紹工作給學生。對於考前的準備和練習,我們沒有一個人敢鬆懈,放學後,幾乎每天都留在學校練習至8、9點,才各自回家。
專業考,由於一共要考十科,所以分成2天進行。
16 勇於創造機會 現在很多人聽到、或者看到我的英文,可能會覺得我的英文能力好像得來全不費工夫,彷彿渾然天成。唉,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我也是一路顛簸、跌跌撞撞地走來,才有現在的程度。
對於人生的種種選擇,只要確定這是你要的,就堅持下去,證明給別人看,你也可以做得到 !
學習英文也是一樣,一定要勇於創造學習英文的機會,與其不斷抱怨老師、市面教材、缺乏雙語環境、時間不夠、不是ABC等,還不如善用周遭的資源,創造學習英文的機會,自己想想能替自己的英文能力 積極、主動地做些什麼,這樣英文才能學得好,也比抱怨來的有意義。
17 主動出擊 坊間有關教讀者學好英文的書籍,裡面所講的方法 : 多聽ICRT 、CNN 、多交外國朋友 (甚至交個外國男女朋友)、交筆友、多讀、多說等等。
在台灣學習英語,我一向抱持的態度是 : 要自己積極創造學習的機會、不要怕挫折和丟臉,應該化悲憤為力量。 在台灣學英文,我很少抱怨周遭環境的學習資源不夠。
我的一個好習慣 : 我只要一出門,身上背的袋子裡一定會有一本「筆記簿」,隨時將身邊和英文有關的所見所聞一一記錄下來。累績到現在,我的筆記簿數量就快「著作等身 」了,我也不時會翻翻它們,當作是複習、強化記憶,算得上是我個人的「英文資料庫」。
生活中可以創造的學習機會俯拾即是,只要你的學習動機夠強烈,便可以掌握、進而利用這些機會。
18 「語言交換」學英文
目前有提供外國人中文課程的大學有 : 台大、政大、師大、文化等。
語言交換的方式 如下: 一次2個小時,可能第一個小時由外籍人士先教英文,第二個小時由本地人教外國人中文,至於上課的頻率,則由雙方相互協調。
但有一點要注意,像這樣的語言交換是透過非正式的管道促成,雙方對彼此的了解不深,建議上課的場所最好是公共場所(像是麥當勞、咖啡店等)自身的安全還是要注意。
19 專家哪裡逃
一直以來,我都有個怪癖。只要我生病看醫生,我一定會向醫生問清楚病名、藥名,和伴隨吃藥而來的副作用,而且任何用語的中英版本非得問到底。
有一次,我陪一位患有憂鬱症的朋友去看病,結果反而我問醫生的問題比較多,我也學會了許多我朋友用藥的相關英語用法。
此外,在許多小型診所裡,都會掛有該專科的剖面圖,像是眼科會有眼睛的剖面圖、牙科會有牙齒的剖面圖,就我的觀察,這些掛在牆上的剖面圖都有英文附註,我猜醫生可能覺得這樣看起來比較專業吧 !
對我來說,這些剖面圖都是學習的利器,每次我在候診時,就會向護士小姐要紙筆,然後站在剖面圖前,記下其中的英文用語,不會的就回家查,再抄到筆記簿上,就這樣,每次看病都成為學習的好機會。
20 向專家挖寶
除了醫生以外,其他領域的專家,我也不會放過。只要在台灣遇到某個領域的專家,我一定會「刻意地」請教他專精的主題,順便把英文的專有名詞記一記。
例如遇到建築師,我就會問他「巴洛克」和「新古典」的建築有何差別,然後他就會說「巴洛克建築很華麗、繁瑣;但新古典則捨棄了這種華麗的建築形式,回歸過去。」
總而言之,任何專家一旦落到我手裡,就無處可逃,一定會被我當成活字典,從他們身上挖到寶後,才會心滿意足地放他們走,我也因此增加了許多學英文、增進背景知識的機會。
愛因斯坦說 : 「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然而,對我來說,專家可是訓練有素、無價的資料庫。
21台灣官方網站
利用網路也可學到不少東西,目前大部分的台灣官方網站都有中英文2種版本。
例如 1 新聞局 2 觀光局 3 台北市文化局
22台灣的出版市場有一大塊是翻譯書籍,如果中文版賣得好得話,通常英文版本就會隨後上架。
如果我喜歡某個作品,我就會把中英文版本都買回家,對照閱讀,一方面可以增進知識(資訊性書籍),或是當作娛樂(小說類),又可以學英文。通常我會先看英文的部分,如有不懂之處,我就立刻翻至中文版本作個對照,除了釐清意義之外,也可以順便學學別人的翻譯技巧。
23雙語教材
我有蒐集各種產品說明書、產品使用手冊的習慣。 現在,幾乎所有的產品說明書、手冊都有中英文對照,所以買了商品後,我一定會仔細研究說明書裡面的內容。
我媽媽每次買了什麼保養品、化妝品,我都會立刻向她「索討」裡面的說明書,背一背那些保養品、化妝品的用語,以備不時之需。
蒐集到現在,我已經有無數的說明書,產品項目包括電腦、傳真機、電視、錄放影機、DVD、保養品、電燈、除濕機等等,多到無法一一列出。
有些產品在外包裝上會貼有附註或解釋型的貼紙,有的是廣告詞,有的則是說明產品的成份,貼紙的內容五花八門,如果我發現中英版本都有的廣告貼紙,我會小心翼翼地撕下,再貼到我的筆記簿裡,慢慢研究。
例如,我常使用的某個牌子的刮鬍泡沫,上面就總有這樣的貼紙,所以讓我學到了「乳化劑」emulsifier 和「薄荷」menthol怎麼說。
但是要提醒大家一點,蒐集中英文版本的產品貼紙時,我通常是專門蒐集國際性的廠牌,因為這類的產品作的是世界性的行銷,翻譯一定是再三苛求、近乎完美的,所以錯誤率較低。
24 生活化學習法
對學習英文有幫助的興趣,如果看完一部賣座的好萊塢電影後,我會馬上去書店找該片的劇本。 因為是賣座片,所以台灣書商也會很精明地馬上進口相關書籍,在市場上可以找到電影的小說或是劇本。 我個人是比較偏好劇本,因為比較口語化,學到之後,馬上可以應用。
想想,要成為賣座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劇本絕對功不可沒,裡面的對話一定經過千錘百鍊,保證妙語如珠。我甚至會將一些有趣的對話背起來,不斷重述、反覆背誦,直到倒背如流。一旦遇到適合的場合,我就自動從腦中調出這些句子來,好像這些句子是我自己造的,表面看起來渾然天成,但是背後可是下苦工學來的。
例如 征服情海電影中很經典的一句話 : 「you complete me」你讓我的生命更完美。
坊間許多雙語雜誌也有同樣的功能,裡面不僅有單字、片語的解釋,還有例句,整篇文章都翻譯好了,學習效率也因而增加。
例如 time express時代解讀雜誌、 time for students 時代新鮮人、 ez talk 美語會話誌 等等都是很好的學習利器。
找出最適合自己程度的一本雜誌,定期、努力不懈地研讀,英文造詣一定會日起有功。
25創造知識
我們常會問 : 「別人能給我們什麼、教我們什麼?」 總是將自己設定在被動的一方,其實大家都聽過「教學相長」這句話,如果能把自己學會的東西和他人分享,不僅可以複習所學,還可以傳播知識給眾人。
不管是教人或和他人分享跟程度高低沒什麼關係。 把剛剛學到的東西從腦中掏出來,和他人分享,只要是剛學到的知識,就有它的價值,不可小覷。
26試寫日記
我每天都會用英文寫下當天發生、比較特殊難忘的事,並且加入自己的感想。
日記記錄了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成了我最知心的好朋友,在寫日記的過程中,我可以將當天學到的英文「現學現賣」,這也是一種複習的方式。
寫日記不需要什麼高級的英文程度,任何人都做得來。我的日記不見得篇篇都是由完整的句子所構成,裡面可能有支離破碎的英文單字、短句,甚至各式各樣的符號,寫法相當隨性。 寫日記也是創造的一種形式。
電影《BJ單身日記》上映時相當受歡迎,我買了它的原文小說,其實裡面的英文有些並不成句,足見寫日記並沒有制式的寫作手法,一切以「舒服、自然」為主。
27寫小品
我喜歡用英文寫小品,也樂意和好朋友分享,讓他們閱讀我寫好的東西。
寫小品並不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課,只是有時興致來了,配合突如其來的靈感,我就會寫出一大堆東西,可能是小故事、風景描述或人物速寫等,主題不一。
以小品來說,句子的完整性就很重要,不論是文法、時式、拼音、遣詞用句、句型等英文基本功都得注意到,否則,內容就很容易出差池。
我寫小品不在長,而是在享受應用英文、練習表達心中想法的過程。寫出來的每句話,都是經過選字、思索句型等步驟,才慢慢成形,跟隨性的日記有天壤之別。
朋友們在閱讀我的作品後,有不同的反應。程度比我差一點的,可以從我的文章中學到英文,有時還跟我討論裡面的內容,而我那些外籍朋友們,他們讀過後會指正我所犯的錯誤,讓我可以學到更多,避免未來犯同樣的錯誤,所以多和別人分享,收獲也會很多。我用英文寫了許多在倫敦求學時的心情故事,算來也好幾萬字。
28 扮演老師
走在路上,我時常用眼睛「掃射」周遭的事物,若在路上看見一些特殊的人事物,例如,當我經過大樓的消防栓時,我會問身旁朋友 : 「消防栓英文怎麼說?」 ,hydrant 消防栓。
我們周遭充滿常被忽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很少人會去想他們的英文怎麼說。
Exhaust 汽機車廢氣、 traffic island 安全島、 liquid crystal display 液晶顯示器 、saline solution 生理食鹽水、 urinal 立式男性小便槽 、ticket barrier 捷運票口 等,這些都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 問朋友他們是否會用英文表達出現在眼前的事物。
如果我是一個人走在街上,我就成了自己的老師,周遭環境就成了我的教材,隨身攜帶的筆記簿也立刻派上用場。
在戶外獨處時,我看到任何事物,我會觀察附近是否有雙語標示,如果有,我會馬上記在筆記簿上,如果沒有,我也會先將中文記下來,回家後馬上查字典或是請教人,總之就是要弄懂為止。
我眼前所有的東西都必須在腦中英語化,如果想不出英語的相對用法,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一查再查」。
這個方法其實大家都可以試試看,會發現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英語教室呢 ! 例如捷運系統,可看到中英文雙語皆有的標示,像是 nighttime safeguarded waiting zone 夜間婦女安全候車區。 而在健身房,可看到 locker room 更衣置物間 的標示。 在機場,可見到 please do not leave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 unattended 請隨時注意個人物品 的提醒話語。
在一處工地,看見一個標語 don’t get close 請勿靠近。
由這個例子可知,到任何地方都有機會學英文,只是看個人願不願意下點功夫,把身邊的一切善加利用。
29蒐集郵票
蒐集各國的郵票,郵票都有寫各國的英文名稱,我發現蒐集的習慣替我開發了學習英文的機會。 除了郵票和貨幣之外,還有許多人會專門蒐集卡通人物、電影周邊商品、飲料包裝和周邊產品、以及火柴盒等,上面也都附有英文,這些都是學英文的素材。
30越「錯」越勇
一講到犯錯,大家都會覺得丟臉,所以與其犯錯,寧可三緘其口。
我對「犯錯」卻持比較正面的看法,因為就連講母語(中文)都會犯錯了,何況是英文。
而且我愛上了「犯錯」的感覺,因為我有太多次犯錯被糾正的經驗。奇怪的是,被糾正時的「丟臉感」好像可以刺激大腦的記憶(尤其在眾人面前),當下被指正的內容就會牢牢地記住,從此以後,我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要把「犯錯」當成學習的武器,拋開怕丟臉的感覺,勇敢地使用英文才會進步。
我還有一個習慣,和英美人士交談時,即使有些用語我不大確定,我還是會「硬」用在對話當中,並跟他們說,如果我犯了任何語法上的錯誤,絕對不要客氣,一定要多多賜教。 尤其在眾人面前被指正,是很丟臉,但是,一瞬間的丟臉感覺會活化在記憶神經,不但不會再犯同樣的錯也省了我查字典的時間。說難聽一點,我是在利用這些「老外」。
如果被糾正,可別氣著了。
這根本是基礎到不能再基礎的用法,怎麼會搞錯?
學英文,誰不犯錯。 我早就練就一身好功夫,犯錯、被糾正被我視為絕佳的學習機會,「丟臉」只是加強記憶的催化劑罷了。
31學習不打烊
前幾天,台灣發生地震, 我拿起我最愛用的漢英字典(和英大辭典: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共2兩冊),查出 有感地震 felt earthquake 、 無感地震 uninductive earthquake 的英文, 將這2個用語抄入筆記簿。
我得意洋洋地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我又學會2個原先不知道的專有名詞。
除了有形的文字外,我還會注意周遭所發生的「無形」事件。 只要突然發生什麼引起我注意的事件,我腦中第一個念頭就是: 如何用英文描述這個情境。
例如,台灣最近已連續幾個禮拜沒有下雨,又發生「缺水」water shortage。 各地陸續實施 「限水」water rationing ,希望早日下大雨以紓解旱象drought 。
最近景氣不好,很多人的股票都被套牢了,哥哥有時會抱怨他們夫妻的股票都被套牢在股市裡, 我和他們聊天時,我都會用腦袋記下聊天之後我必須要立刻去查的英文用語,像是, 我的股票被套牢了 my money is being locked in stock position 、景氣不好 the economy has been sluggish 等句子,以備不時之需。
32別作功能性文盲
長久以來,我培養了一個好習慣,我會定期挑不同的主題進行研究,一是為了增進背景知識,二是為了加強英文能力。
有個概念非常重要,那就是不要讓自己成了 功能性文盲 functional illiterate 。
所謂的功能性文盲,是指一個人只懂得自己領域內的知識,對於其他領域完全是門外漢,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沒有。
例如,一個讀機械的人對於金融、文學、時事等各方面,連最皮毛的知識都沒有,那就可以乘之為功能性文盲。 很多人覺得只要了解自己有興趣的部分,或是專攻自己的專門領域就夠了,但是在其他領域卻成了「文盲」,這是在學英文時必須要避免的。
真正的英文好,基本功(單字、文法、句型等等)固然重要,但是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也是同等重要,否則英文只能好到某個程度,當別人談及自己不熟悉的主題時,頓時就成了啞巴,這樣的英文是仍有待加強的。
33「專題研究」學習法
為了擺脫「功能性文盲」的稱號,我養成了「專題研究」的習慣。 聽起來嚴肅,做起來容易,而且十分有成就感,對英文的提升更有「百分之兩千」的效果。
我會定期挑選主題,買相關的中英書籍對照閱讀,以吸收新知。
例如今天我想了解各時期的藝術畫作,我就會到書店買一些圖文並茂、淺顯易懂的入門式書籍,中英版本各買一本,以供對照;一邊閱讀,一邊研究「達達主義」(Dadaism;起源於1916年的蘇黎世Zurich,用虛無的藝術法刻畫脫序的世界)、欣賞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羅馬梵諦岡(Vatican)西斯丁教堂(Sisitne Chapel)屋頂上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畫作。
還有,我會買MBA(企管碩士)的相關中英文書籍,不是教科書,也沒有那麼專業,只是入門式、介紹式的書籍,對照閱讀,了解一下在MBA的神秘面紗後面,到底存在有哪些玄機。
研究後我知道會計(accounting)、行銷(marketing)、財經(finance)、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和決策(strategy)等專有名詞,而了解中英文的用語、專有名詞後,下一次遇到類似的主題,我就覺得比較得心應手。
順帶一提,當我還是國、高中生時,曾請移民至國外的台灣友人,將當地國、高中的教材寄給我,像是數學、生物、地理、英文等各科教材,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學到最道地的英文,而且裡面有些內容還可以對照台灣的中文教材,有趣又精采。原來我從小就已經默默在進行「專題研究」的工作啦!
34團結力量大
我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台灣朋友,對學英文向來樂此不疲,所以我們時常共享資源,甚至透過玩各種英文遊戲來彼此切磋、練習,我覺得這樣的合作關係比單打獨鬥有趣、而且有效的多。 我們會彼此推薦好書,共同討論某雜誌、作家的筆法,或是交換筆記。
朋友之中,有人從事金融業,對金融方面的知識較為豐富;有的從事電腦業,電腦專長不在話下;有的是記者,所以很了解正在發燒的時事語彙;正是所謂「術業有專攻」,透過交流,我們從彼此身上學到不少新知。
每到假日,我們會相約喝咖啡,聚會的「規則」是: 一、全用英文對話; 二、當被質疑、或被糾正時,不可翻臉。 我們點好飲料後,會鎖定聊天的主題,之後就開始展開對話。 我們選擇的主題包羅萬象,有八卦、職場上的抱怨等輕鬆話題,還有政經、時事、專業的議題,完全看我們當時的心情而定,彈性很大。
我們這樣的假日英語聚會已行之有年,成員們都覺得收穫豐碩,而且在彼此的監督之下,鮮少有人敢懈怠。 所以,找一群在英文方面有興趣的朋友,組成所謂的「學習小組」,是團結力量大的體現。
35 學英文,是在學習一種「態度」,只要態度對了,自然天下無難事。
有些人可能突然覺得興致來了,很想把英文學好,但是「三天曬網、一天捕魚」,這樣的態度是不可能把英文學好的。
正確的態度是: 積極、持續、不畏挫折、善用身邊所有的資源、敢用、猛練。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