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經

請求關於南華經.莊子相關的解析等

尼采說一切性決定性的東西都是從逆境中產生的

莊子,宋人也,名周,字休。生睢陽蒙縣。嘗為蒙漆園吏。學無所不窺,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周笑謂使者: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欲為孤豚,其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演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唐封南華真人,道教中奉《莊子》為經典,也稱為《 南華真經 》或《 南華經 》。

道德一合論

未形之先,道與德俱冥。既形之後,道與德俱顯。孰為道乎,物莫不由者是已。孰為德乎,道之在我者是已。自其異者視之,道之與德,雖有兩名。自其同者視之,道之與德,不離一致。道降為德,而德未始外乎道。德出於道,而道未始外乎德。《南華經》云: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之謂德。自其有一未形而言,謂之道。自其物得以生而言,謂之德。又曰:德總乎道之所一,道德合則渾而為一,離則散而為二。今言《道德經》者是也。言《道經》、《德經》者,非也。後人見上經之首取其道可道,因名為《道經》也。下經之首取其上德不德,因名為《德經》也。玆道德之所以分裂歟。上經止言其道,何以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是道不離於德也。若下經止言其德,何以言道生之,德畜之,是德不離於道也。以經考之,道德相須,不可偏舉。嘗試論之,夫道非德無以顯,德非道無以明。道無為無形,故居化物之先。德有用有為,故在生化之後。道居先,故處於上。德居後,故處於下。道德合而為一,不可分而為二也。《西昇經》云:道德一合,與道通也。《南華經》云: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以是推之,道德相須而不相離也明矣。經名:道德真經取善集。金李霖編撰。十二卷。其自序謂『今取諸家之善,斷以一己之善』,故名曰《取善集》。卷前有劉尤升序。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南華經》曰:無有之道,視無狀貌,杳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色,聽之而不聞聲,搏之而不得形,是謂恍惚虛無之道。經名: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質集。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無求備齋影印清蔣元庭刊道藏輯要本(簡稱清刊本)

《南華經》曰:太清之道,其始無首,其終無尾,無始終也。經名: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質集。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無求備齋影印清蔣元庭刊道藏輯要本(簡稱清刊本)

《南華經》曰:夫道無形,在太極之先而道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道不為深。經名: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質集。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無求備齋影印清蔣元庭刊道藏輯要本(簡稱清刊本)


《南華經》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得而不可見,可傳而不可受。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經名: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唐玄宗御製序,史崇玄等奉敕較編撰。原本一百十三卷。現僅存序文及《妙門向起》,合為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平部。

《南華經》云:道者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不可受,可得不可見。故稀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襲氣母,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乃至維斗堪埋禺強彭祖,皆得道用道,而登聖果。是知聖人、神人、仙人、鬼神、天地、日月、星辰、萬物,若不得道用道,無以靈通輕舉,隱奧覆載,昭一臨生長者也。又道與天用令覆,與地令載,與日月令照臨。凡有用之物,皆道與之用也。又道與天名清,地名寧,谷名盈,物名生,故用與名,皆道之命也。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矣。經名:大道論。五代末(或北宋)周因樸著。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南華經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挾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長生詮經。不著撰人。輯諸家養生片段而成。一卷。底本出處:《續道藏》槐字號。


第五十-則《南華經》云:黃帝遊赤水之上,登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離珠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乃使罔象,罔象得之。黃帝曰:異哉,罔象可以得之乎。大衆,此一玄珠,人人中具,耀古輝今,光天徹地,只為物慾塵障,事情雲蔽,明見馳騁,智識縱橫,所以昧失此珠。幸有欲見此珠者,又即言辭而求者,或以聰明揣度而求者,又以智識思求者。明求愈遠,智索愈遙,故黃帝以此三人求尋而皆不得。後以罔象,罔象得之。何謂也?使人離其語言知識,忘乎聰明見解,誠意於丹丘之上,淵心於罔象之中,一點圓明,自然朗徹,豈不簡妙哉。再審後頌曰:一顆無價珠,沉埋被泥淤。聰明智揣摸,都屬者之乎。潜心歸罔象,不覺珠光浮。一躍出清淵,圓明耀太虛。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第五十二則《南華經》云:齧缺問道於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歸。汝瞳然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終,齧缺若睡寐,已忘形。被衣大悅,行歌而去。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大眾,古人一聞至道,形忘心醉,復本然之至善,所謂正形一視,誠全而含光不二也;攝知一度,無思而凝神精一也。故若新生之犢,其純全而無心也。心神一混,物我兩忘,不知所以然而然,宜乎本師真樂而歌,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至哉。今我輩然業重福輕,急不能如是,誠能信得及,誠誠默密,便如此做將去,工夫純熟時,亦自然而然。頌曰:屏智黜聰明,含光妙一誠。被衣云未盡,齧缺已忘形。道契心純玉,情空性潔冰。太虛風息息,天籟寂無聲。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第五十三則南華老仙云: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云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己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倘來寄也。大衆,聖人以寶貴精神,安和性命為樂全,故安貧樂道,不以軒冕為榮,而喪清高志節,況乎窮約趍俗,小識小行,而為道德之累哉。喪己於物,失性於俗,何足道哉。戒之慎之。頌曰:世事如雲變,炎涼反掌間。利名心冷淡,道德性芝蘭。有用心流浪,無求志泰山。綽然無繫礙,大志樂閑閑。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第四十二則《沖虛經》云:無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雖終而不忘,常也。故無用而生謂之道,用道得終謂之常;無所用而死者謂之道,用道得死者謂之常。大衆,此一篇發明大道體常,無斷滅相也。所謂無所由而常,乃無所從來,不知生為生,乃道也。生而無生,身雖死而本性不亡,乃常也。故無用而生謂之道,體道得終謂之常。以此明悟真常妙道,體乎自然,何必憂乎無常。頌曰:日月有明暗,大虛無暗明。性本太虛體,生滅奚變更。噫,任他桑海變,一點湛然清。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第四十三則南華老仙云: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達,云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龍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猶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獨明,而況聖人精神之心乎。大衆,此一章專言一箇靜字。學人常常多被逆順境遷,事物障礙,不能耐煩,欲尋箇幽靜處休歇去。殊不知又添箇尋靜的念頭,到那幽僻處,又有許多勞攘,可憐哉。南華老仙以一善字,發明真靜明妙工夫的切。所謂善者,非曰善惡之善,乃聖人之良能也。聖人之心,虛明空廓,清靜圓輝,如懸寶鑑,物來則照,物去則空,無有色相好醜,一心澄徹,萬里昭然,豈不簡妙。故以水靜猶能清平燭物,況人之一點靈空明乎。誠能于此透徹,事休擾擾,心絕營營,做箇清閑道人,多少輕快也。頌曰:動靜不居,去來無礙。四威儀中,得大自在。為其無為,利而不害。一點虛空,大周沙界。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第四十四則 南華老仙《齊物篇》首,以二子答問三籟。始言人籟地籟之不齊,便是孟子云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末言天籟,云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謂衆竅怒息,萬籟澄虛,時是誰耶。前言情,後言理,理一分殊,賓主自別,不齊之齊明矣。就中廣喻,以明物之生化無窮,萬化一化皆神。末以己夢蝴蝶為喻,結一篇之大義:倏然夢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之與蝶,則必有箇分限,到此恰不說破。大衆,且道只今誰夢誰覺?誠能直下明悟分曉,則知生死夢覺,則齊歸於大化,其中有卓然巍獨者存。故曰:有此大覺,則然後知此大夢也。其或未然,聽吾後頌曰:物我同胞體一源,不齊齊處亦方圓。隨情各造輪迴殼,反本同歸太極圈。萬籟寂然天籟息,一心清肅識心潜。化生生化由他變,夢覺雙忘樂象先。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第四十五則南華老仙云:孔子教顏子心齋,回曰:敢問心齋?孔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孔子曰:盡矣。大衆,宣聖以一虛字,授顏子心齋,旨哉。顏子一聞而頓徹,直超聖境。云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謂頓然忘我,不知有回也。宣聖許其盡矣。夫視、聽、言、嗅四者,宣聖止以聽聞直指,何也?以耳聽乃衆人之聽,惟隨聲而已;以心聽乃賢人之聽,得符契也。聽之以氣,聖人之聽,反本也。夫人生以來,各賦一太虛,各禀一元炁也。心虛則元炁沖融,炁息則靈明朗徹,非即非離,互體妙用,可謂心路斷絕,性天瑩潔。故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致虛之極,天光瑩發,玄之又玄矣。宜乎釋氏觀音,圓通大行,自聞中而入,得成道果,故號觀音。先聖性與天道,盡在是矣。豈不可得而聞乎?噫,珍重。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第五十四則南華仙宴息,束郭子敬問曰:所謂道惡乎在?真人曰:無所不在。〔東〕郭曰:期而後可。真人指前蟻曰:在螻蟻。曰:何其下耶?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耶?真人指空地曰:在瓦礫。曰:何其愈下耶?真人指空地曰:在瓦礫。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會。拙哉,吾太上云: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又云:大道汎兮,其可左右。宣聖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以此推之,則曉南華老仙假目前物類,發明道之本元。惜乎東郭子全無領悟。夫道物物全彰,頭頭具足,此無所不在也。猶我之一點,舉目無際,何所往而非道乎。乃知老仙始一句以露心肝,後四答乃第二機,不獲己也。大衆,誠能向真人始一句以前會得,財巍然獨存,綽然無礙矣。諸大德會否?噫,今禪家庭前柏樹、堂內酒臺、麻三斤、協三拳、乾屎橛、佛糞堆,種種公案皆從此中來。所以長者馮尊師言:鳩摩羅什未生,已有南華、列子。朱文公云:禪自道家起,今衲子翻頭換面發明。豈不然哉。諸公直下無疑,融會了徹,則萬法中通,三家一貫。更何爭能好勝,人我是非,且得忻樂太平,作箇超塵大丈夫,豈不美歟?頌曰:萬物三寸道一元,未曾舉處已昭然。南華的意全彰妙,東郭疑心不造玄。濁氣昏蒙迷本性,清風涣徹見先天。六通四達全無礙,三教收來一箇。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第五十五則南華老仙云:後世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1。如惠施之學,以萬物畢同畢異,天地為一體,天下之辯士相與樂之。如言卵有毛、鷄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蹍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烏之影不動、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狐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士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然惠施之談,自以為最賢,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常欲以勝人為名,弱於德,強於物,胎蕩而不得,逐物而不反,窮響聲形,與影競走,悲夫。大衆,南華老仙特舉惠施之才,為一經之結。意其後世之人,氣輕福薄,不復天地之純,聖人之大體,專尚機鋒敏捷,問長答短,問東答西,問有答無,急無可答,反使人叅。教小輩利口之縱橫〔便〕捷,君子木訥而難對。一片勝心,自尊自大,鼓誘鄙俗,誑惑愚夫,闊說大言,自為普化,迤迤習成淫風,傷哉。《易》曰:咸其輔頰舌。又云: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正謂此也。諸大善人,誠能勘破此等,明悟了達,當含光內燭,寶毓天和,毋似此徒張皇誑妄,當反朴還淳,止此而已。頌曰:學道修心反朴淳,朴淳不必更思尋。口頭三昧空搖舌,眼底百端錯用心。墨子儉勤猶可取,惠施詭譎實難箴。不言言妙誠通徹,淵默雷轟震大音。經名:玄教大公案。元苗善時(字太素)撰,門弟子王志道編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2020-07-20 20:5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南華
傻呼呼的阿智 wrote:
請求關於南華經.莊子相關的解析等

此網站 /莊子集成 有很多 南華經.莊子相關的解析
"子藏 道家部 莊子卷 全162冊 方勇 总编纂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12月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目錄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目錄

01、白話譯解莊子_葉玉麟

02、船山遺書_莊子解、莊子通、愚鼓詞_王夫子

03、二十五子彙函-老子、莊子

04、候官嚴氏評點莊子故_嚴復

05、南華經大意解懸參注_藏雲山房主人

06、南華經集註_潘基慶

07、南華經簡鈔_徐廷槐

08、南華經解_宣穎

09、南華經因然_吳伯與

10、南華真經副墨__陸西星

11、南華真經精解_陳懿典

12、南華真經評注_歸有光

13、南華真經循本_羅勉道

14、南華真經影史_周拱辰

15、南華真經章句音義、荘列十論_錢熙祚

16、南華真經正義、識餘_陳壽昌

17、南華真經注疏_程以寧

18、宋刊南華真經_1-4

19、莊義要刪_孫應鰲

20、莊子_王治心

21、莊子獨見_胡文英

22、莊子集解_王先謙

23、莊子集解_王先謙(版本不同)

24、莊子集釋_郭慶藩

25、莊子解_李贄

26、莊子解_劉世珩

27、莊子解_王夫之

28、莊子解_吳世尚

29、莊子解故_章炳 麟

30、莊子鬳齋口義補注_張四維

31、莊子南華真經點校_劉辰翁

32、莊子通_沈一貫

33、莊子通_王夫之

34、莊子通義_朱得之

35、莊子校釋_支偉成

36、莊子雪_陸樹芝 清嘉慶四年刊本

37、莊子翼_明焦竑撰 蔣氏慎修書屋校印清刻本

38、莊子因_林雲銘

39、南華真經旁注_方虛名

40、莊子學案_郞擎霄

41、莊子哲學_蔣錫昌

42、經典釋文 莊子音義 陸德明

43、讀莊子天下篇疏記-錢基博 商務印書館1930.djvu 2008.08.06更新

44、莊子今注今譯-陳鼓應 2009

45、十家論莊_胡道靜

46、古逸叢書之八·南華真經註疏

47、鵬翔無疆—莊子文學研究-劉生良

48、莊子通釋-陸永品

49、莊子探驪-周乾溁

50、莊子發微-鍾泰

51、南華真經注疏 中華書局版

52、莊子集註 阮毓崧輯

53、莊子校詮 王叔岷撰

54、莊子集釋 郭慶藩 中華書局版

55、南華真經口義_林希逸撰 ,陳紅映校點

56、還吾莊子 還吾老子_沈善增

57、白話譯解莊子_葉玉麟

58、莊子與中國傳統文化_李道湘

59、莊子與中國文化_李錦全

60、大道與優遊 再看莊子的人文情愫

61、老莊生態智慧與詩藝_程習勤

62、莊子的藝術心境_陳鼓應 (講座錄音)

63. 南華通 屈復 李元春
64. 南華通 孫嘉淦
65. 重刊莊子內篇學 陳柱
66. 莊子 沈德鴻
67. 莊子大傳 陳登澥
68. 莊子集解 葉昀校
69. 莊子天下篇薈粹 單晏一
70. 莊子新式考證注解 王治心
71. 莊子新探 施章
72. 莊子新義 朱文熊
73. 莊子研究 葉國慶
74. 莊子研究及淺釋 王治心
75. 莊子翼評點 董懋策
76. 老子莊子音義考證 盧文弨
77. 諸子集成(三)

78. 南華直旨 楊文煊

79. 南華本義 林仲懿

80. 南華本義及附錄 陳治安

81. 南華發覆 釋性𣻢

82、莊子 四部備要子部

83、莊子詮評 方勇 陸永品 巴蜀書社1998年

84、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 關鋒 中華書局1961年

85、莊子章義 胡樸安 樸學齋叢書

86、莊子天下篇述義附莊子年表 馬敘倫 龍六聯合書局1958年

87、讀莊子天下篇疏記 王雲五主編 商務印書館1930年

88、莊子集解內篇補正 劉武 古籍出版社1958年

89、莊子歧解 崔大華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90、傅佩榮解讀莊子 線裝書局2006年

91、莊學研究 崔大華 人民出版社1992年 (2008.08.10更新)

92、莊子新釋 張默生 齊魯書社1993年

93、莊子內篇新解 莊子通疏證 王孝魚解 嶽麓書社1983

94、莊子淺說 陳鼓應 三聯書店1998

95、莊子補正 劉文典 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

96、莊子補正 劉文典 安徽大學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

97、莊子故言 朱季海 中華書局1987

98、莊子今注今譯 陳鼓應 中華書局1983

99、莊子今注今譯 陳鼓應 商務印書館2007

100、莊子鬳齋口義 林希逸 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藏書

101、虛己以游世 莊子哲學研究 韓林合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2、莊子集解 王先謙撰 莊子集解內篇補正 劉武撰 中華書局 (附集解勘誤表)
103、莊子精華 中華書局編輯 中華書局1941年
104、莊子淺注修訂本 曹礎基 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2版
105、莊子三篇疏解 王厚琛朱寶昌疏解 華文出版社1991
106、莊子釋譯 歐陽景賢歐陽超釋譯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107、莊子通論 孫以楷 甄長松著 東方出版社1995
108、莊子現代版增訂本 流沙河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9、莊子心解 (印)奧修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10、莊子新探 張恒壽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111、莊子譯詁 楊柳橋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2、莊子英中對照 汪榕培英譯秦旭卿孫雍長今譯 湖南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1999
113、莊子哲學討論集 哲學研究編輯部編 中華書局1962
114、ChuangTzu莊子英譯本9種

115、莊學管闚 王叔岷 中華書局2007
116、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劉笑敢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17、成玄英評傳 強昱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18、郭象評傳 理性的薔薇 盧國龍著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119、莊子 齊物論 講演錄 牟宗三
120、莊子音義 影國家圖書館藏宋元遞修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1、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 湯一介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22、老子音義 莊子音義 經典釋文匯校 黃焯 中華書局1980年
123、老子音義 莊子音義 經典釋文 影通志堂本 中華書局1983

124、莊子音義研究 黃華珍 中華書局1999

125、莊子三十三篇全文朗讀 (mp3)

126、宋刻本呂觀文進莊子義 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一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27、古史辨/span> 莊子相關海南出版社

古史辨 (全七冊 顧頡剛等編 上海古籍1982)

128、THE DIVINE CLASSIC OF NAN-HUA Balfour (《莊子》最早的英譯本)

129、中國莊學史 熊鐵基 劉固盛 劉紹軍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30、莊子故里在東明 王守義

131、宋刻本南華真經十卷

132、敦煌本郭象注莊子南華真經校勘記 寺岡龍含 福井漢文學會1961

133、老子翼 莊子翼 服部宇之吉校訂

134、日藏宋本莊子音義 黃華珍編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5、跋日本高山市舊鈔卷子本莊子殘卷 王叔岷

136、舊鈔卷子本莊子殘卷校勘記一卷 [日]狩野直喜 昭和七年東方文化學院排印本

137、莊子編 聞一多全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138、莊子試妻 莊子搧墳

139、莊子國字解 牧野謙次郞講述 (日語)

140、莊子新釋 坂井喚三 (日語)

老子莊子及道家道教相關英文著作及翻譯 English versions of Taoist books

蒙國考——論莊周故里在蒙城 王克峰撰

141. 莊子義證 馬敘倫 民國叢書第五編之六

142. 莊子提正 覺浪盛禪師 禅宗全书059

143. 莊子序跋論評輯要 謝祥皓 李思樂輯校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44. 莊子諵譁 南懷瑾

145. 莊子雪 清陸樹芝 儒雅堂藏板

146. 莊子詮詁 胡遠濬 中國書店1988影印商務印書館1931

147. 王孝魚整理本莊子集釋缺陷舉隅 蔣門馬 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2年第2期

148. 南華經.郭象 注.林鬳齋口義. 劉須溪(劉辰翁)点校.王鳳州評点.陳明卿校注.沈汝紳集評

149. 南華真經注疏.日本萬治四年[1661] 以上兩種書下載自 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150. 莊子平議(諸子平議)莊子人名考(俞樓雜纂) 清俞樾著 春在堂全書 光緒九年重定本

151. 句解南華真經.韓國活字印本 下載自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網站

152. 莊子纂要 方勇 撰 學苑出版社 2012年3月 32開精裝8冊 400萬字 評論一 評論二

153. 莊子學史 方勇 撰 人民出版社 2008年10月 精裝三冊 198萬字 介紹 評論一 評論二

154. 南華真經副墨 明陸西星撰 蔣門馬點校 中華書局2010年3月 http://www.zhbc.com.cn/zhsj/fg/book/bookinfo.html?bookid=7420

155. 莊子章義五卷.惜抱軒遺書三種 下載自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
156. 莊子通 明 沈一貫 明萬曆丙申年仲夏月八閩書林鄭氏光裕堂梓

157. 老子 莊子 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第275冊 子部030冊

158. 莊子新證 雙劍誃諸子新證 于省吾

159. 莊子斠議 蔣門馬 諸子學刊第八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陳景元《南華真經闕誤》疑謬辯正(校樣),《諸子學刊》第十一輯,2014年12月

160. 莊子彙校 樣稿 莊子彙校 前言

161. 日本高山寺藏莊子舊鈔本七卷 附 狩野直喜 王叔岷 校勘記

162. 南宋蜀刻趙諫議本南華真經 附 南宋蜀本南華真經校記.王叔岷 莊子札記.孫毓修

163. 南華真經.南宋刻本.十卷.雙色本

164. 中村不折舊藏禹域墨書集成_老子莊子

165. 敦煌本郭象注南華真經輯影(14.22)

166. 續古逸叢書影印南北宋合璧本南華眞經十卷

167. 漢墓出土莊子竹簡兩種

168. 莊子佚文

169. 莊子彙校雜類相關文獻資料 包括日本杏雨書屋編敦煌秘笈第一冊莊子讓王篇

170. 南華真經 明世德堂本 孫毓修莊子札記 四部叢刊本

171. 古蒙莊子四卷 明刻本 [明] 王繼賢 訂正 [明] 吳宗儀 校釋

172. 重刻莊子南華真經.郭象注.[日本]服元喬(服部南郭)题 [日本]千葉玄之(千葉芸閣)讀

173. 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宋刻本南華真經注疏殘本五卷 《古逸叢書》覆宋本《南華真經注疏》的原始底本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目錄

174.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 嚴靈峯輯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175.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

176.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

177.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4

178.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5

179.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6

180.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7

181.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8

182.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9

183.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0

184.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1

185.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2

186.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3

187.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4

188.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5

189.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6

190.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7

191.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8

192.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19

193.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0

194.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1

195.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2

196.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3

197.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4

198.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5

199.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6

200.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7

201.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8

202.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29

203.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0

204.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1

205.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2

206.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3

207.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4

208.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5

209.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6

210.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7

211.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8

212.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9

213.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40 (缺)

214.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41

215.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42

216. 增注莊子因 清林西仲(林雲銘)評述 日本羅州松井較訂

217. 莊子評注 郭象注 陸德明音義 嘉慶甲子重鐫 姑蘇聚文堂藏板

218. 南華真經旁注 (缺內篇) 方虛名 明刊本

219. 莊子內篇正註真釋(龍門心法) 陳志濱 全真教出版社1984

220. 南華真經 郭象注 陸德明音義 林希逸口義 朝鮮刊本

221. 南華真經 郭象注 北宋刻本 俄藏敦煌黑水城文献第二冊

222. 莊子鬳齋口義 [南宋]林希逸 宋刻本

223. 南華雪心編 清劉鳳苞 清光緒二十三年晚得堂刊本

224. 唐宋類書徵引《莊子》資料彙編 何志華朱國藩編著 香港中文大學2006
225. 南華真經.郭象注.陸德明音義.明世徳堂刊本
226. 南華真經新傳.宋王雱撰.明張居謙校訂.昌平黌江戶寫本
227. 鍥南華真經三註大全.明陳懿典.明萬暦21年余氏自新齋刊本

228. 壬辰重改證呂太尉經進莊子全解 宋呂惠卿撰 金刻本
229. 莊子故.馬其昶撰.清光緒二十年集虛草堂刊本
230. 南華真經10卷 晉郭象注 唐陸德明音義 明嘉靖時期顧氏世德堂刊本
231. 南華通 清屈復撰 清刻本
232. 老子莊子列子三子音義 20卷 明閔齊伋評校 明末閔齊伋硃墨套印本
233. 南華真經 晉郭象注 唐陸德明音義 宋林希逸鬳齋口義 朝鮮刊本
234. 南華真經副墨八卷 明陸西星撰 明孫大綬重刻本
235. 南華真經合註吹影 清胡文蔚撰 清順治間刻本
236. 南華真經評註 明歸有光評注 舊刻本
237. 南華真經十卷 郭象注 陸德明音義 舊刻本
238. 南華真經新傳 宋王雱撰 明張居謙校訂 昌平黌江戶寫本
239. 莊子南華真經 明閔齊伋音義並校 明刻"~白雲深處人家中華傳統道家文化資料館
如果您是站在爭霸侵略方, (本能為發起戰爭方說話), 請不要看我的文,不要跟我說話, 感恩不盡。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