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與人心 ... 吳展良教授在教學網站上的講法 值得一看

https://sites.google.com/site/wuweintu/dao-li-ben-ti-yu-shi-jie-guan/tian-dao-yu-ren-xin

天道與人心

臺灣大學吳展良教授

關於這個世界的本質,有幾個不同的基本講法:

一種是宗教性的解釋,也就是一切都來自於神明界。若是一神信仰的話,這個世界的一切就是由一個最高的神指導、創造,而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全信奉、尊崇這位神。

另外一種講法,比較像儒家、道家的思想,就是說這個世界整個來講是一個「天」,我們在這個世界當中要依循天道。天道自在人心,因此按照我們自己心安理得的方式去過日子,敬重天道,人生就能夠完滿。這主要是儒家的說法,道家基本上也是這條路子,只是它對於天道這一方面發揮的更多一些。儒家比較偏就倫理、德行;道家也重德行,但是倫理講得少。

第三種說法,是人本身就能夠證悟到這個世界的根本。無論是印度宗教的耆那教、佛教,還有整個東方宗教系統,就是透過證悟來感受到宇宙的本體。其中一種類別滿重視一個超越的精神本體,精神本體是我們究竟的指導,它會教導各方面關於人乃至於宇宙的靈的事物。這宇宙裡有一個本體上的靈,人是從這裡面出來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還有指導靈從旁在指導我們。

這三種表述世界的方式,第一個偏重信仰;第二種偏重對於具體的天地自然、政治社會、人生人心的一種尊重跟其中一貫的探索道理;第三種偏重證悟。此外還有其他的講法,但若你只是枝枝節節地去理會這個世界、信仰次一級的神明或者證悟了自以為是的東西,大抵上都沒有辦法構成一條真正可大可久的、通曉人生的道路。

這三種論證之間的關係我們不清楚。這幾千年來人類文明中誕生了許多宗教,有東方的,西方的,也有中華文明傳統,都想要找到這世界的一番道理,只是天意難測。發展到今天的時代以來,基督一神教的信仰在現代文明的衝擊底下衰敗了許多,依然有一定的力量;伊斯蘭教比較抗拒現代化,但它的信仰最為熱烈,還帶有一種可能受壓迫的意思;儒家文明區的人們在心靈上墮落了,反而最沒有一個關於堅定的人生原則,談不上超脫內心,也找不到自我拯救的辦法;其他東方宗教裡重證悟的這些宗教,無論是傳統的印度教或者佛教,乃至於發展到今天許多不同的新興教團,都在講宇宙的一種心靈的本體,證悟所得。這百百種論述總是各有得失,儘管如此,從道理上來講仍應互相尊重。



中華文明傳統從理學以降就跟佛教、東方宗教走得比較近,融合得深。從儒學出發的傳統,對於宇宙人生、政治社會、人生人心的講法非常的複雜豐富,一般人無所適從,有的人尊信,有的人則視之為一種說法而已。要形成一種堅定到足以改變生命的力量並不容易,從者往往在力道上不如虔誠的信仰者跟強調徹底的修證者,因此十二世紀至今的中華傳統,似乎更有一個時代的需求。儒家的一個傳統是修行,而且要求必須修行到一個至高的境界、聖人的地步。過去儒家在傳統上,有一個最高境界的聖人做為大家所共尊學習的對象,它看重的是世間中政治教化的建立,要藉以拯救群生,或者以經世濟民;在今天來講,有一種直指眾人心靈的究竟境界,要滌蕩此世的問題跟汙穢。儒家在受到道家的影響,尤其受到佛教影響之後,就更看重它在精神上的完成。這樣精神上徹底的、究竟的完成,在宋代理學裡面達到了高峰,然後隨著明朝的覆滅又讓學人開始反省過去六百年的理學。明末清初的學者反而比較重視恢復三代的古典儒學,以求經世濟民之道,而不是天道性命的學問,至此理學的盛世基本上過去了。

這個講法到了近代,隨著帝國主義入侵以後,中國更是把整個傳統揚棄,走上了追求富強、偏重於一種集體成就、外在秩序的完全之道,卻在現實上完全不顧人的心靈。其結果使得人們分裂成兩條路子:一派專顧現實的政治跟社會運作;另外一方面的人們卻有越來越強大的宗教、心靈需求。今天的儒學在這兩方面都必須要兼顧。一方面儒學自古以來不能不管政治、社會、教化。但另一方面來講,它也必須要注意到新時代對於心靈救贖的需求。對此儒家大抵也只能延續理學的傳統,更深入地去談聖賢之道跟聖賢境界,想辦法把它轉變成一種新時代注意達成人的心靈救贖的道路。

我自己這一生有很多的機緣,也不知何故一再地接觸到宗教界,高中的時候接觸基督宗教,初中時候念佛經讀佛書,大學接觸佛教,之後又學了氣功,氣功背後的道理是道教,然後接觸到一貫道、清海無上師、天地教、中國民國醫事科學學會,各種講修行的、證悟的居多。這各方面的機緣對於我個人的修行其實是很重要的,否則的話,人很容易隨著他的世俗性跟生物性在此世活動,關乎他心靈真正完成的或者對心靈完成的追求卻不容易那麼徹底。所以我想,這些機緣並非偶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強在這一方面,讓我瞭解到人必須要有這個面向。

說到這個面向,我們就不能不再回到中國傳統上去探究,儒家本來就有這個面向,道家固然也有幫助,不過我們所討論的主要還是佛教所傳來的精神。雖然從清朝儒者的想法來看,把這樣具宗教性意味的東西徹底地發展之後,會違背原始儒家的精神;但是我們今天從歷史上回頭來看,確實有它發展的必要性存在,尤其今天中華文明的心靈跟德行沉淪至此的時候,更有其需要,因為這是光講政治社會的教化或者再複雜的知識都無以為立的時刻,所以新時代的儒學不僅要談政教,還要滿足人們心靈的需要。至於究竟的天意是怎麼回事?宇宙人生到底應當是以信仰為主、還是以證悟為主?在東西方的宗教間都有議論,孰是孰非,各大宗教的得失,我想不是我們在這裡所能夠論得的。總之,冥冥中間自有它的意思,儒家還是一本它的立場,就它可見、可知的地方盡量地求其止於至善;對於不可見、不可知的地方,只要它是正派的作為,我們都保持一種尊敬的態度,在歷史文化的、生命的漫漫長河當中繼續向前邁進。



理學家說:人生有這個本體,這個本體需要致力、全力地去刮垢磨光、去從事修行,藉此讓人心的本體能夠呈現、能夠發揮、能夠指引我們的人生。這是對的,但是儒家的修行方式是體用不二的,或者說: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它是在每一樣具體的事情上求得此心的心安理得,讓天理呈現。這與比較宗教性的修證方法有所不同,也各有得失,後者是直接透過某一種法門,通常是透過禪定或者靜坐這樣特殊的修行方式,直接去正悟那麼一個光燦的本體來指引我們的生命,這樣的修行方法會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那一點上,各種證悟之所得的說法往往各自不同,而且也互相批評,都認為對方沒有得道。理學在人生不求其究竟的證悟跟提升,固然很了解人世的種種變化,但是常常陷在其中,超拔不出。所以兩者確實各有所得,必須互相尊重。今天這樣紛亂至極的世間,一般人總陷溺在人世當中超拔不出,得過且過地渡日,所以我們更需要多講理學的本體所說。

天意確實難測,但是世間既然有我們所歸納這三大種不同的教法,自然有它的緣故。各種教法都有其得,落到世間上也就各有其失。所以我們要互相尊重,而且在不同的環境、時代裏頭更要善用好的教法,認識自己的長處,也認識對方的長處,善用其中可以相融合的道理。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2019-11-11 23:31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