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學《老子》第四十七章有言:「不出戶、知天下;(不離開出入必經的要地,明白天下事;)」
個人認為哲學是後人利用名人之口,將折學(被折疊之學問)給墊高,若把哲學的哲之口折到後面,再將被折疊之學問轉折(轉向)而出,所呈現的就是常識而已。
所以,以下淺談與「不出戶、知天下;」相關之常識。
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二回有言︰「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其言是否由「不出戶、知天下;」引申而出,吾不得而知,因我不是夏敬渠。
然而,「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與「不出戶,知天下」,兩者不盡相同。
我認為《老子》當時是寫給君王看的,所以「不出戶」是指天子不出戶。
天子雖不出戶(不離開出入必經的要地),但有眾多的部屬可以告知天下事,所以知天下。若涉及須處理的天下事,也有專業的部屬可去處理。
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涉及須處理的天下事,因書不是人,所以秀才是否能依靠書,處理天下事?是個大問題。
此乃諺語的框架容易框住使用者的思想,以致讓人易忽略全貌,亦即忽略被折疊而遮掩之常識──知天下事和能否面對處理是兩回事。
辭典沒有對「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做出釋義。只有比喻︰讀書人書讀得很多,知識廣博,即使足不出戶,也能遍知天下事。
(釋義︰解釋文辭的內容含義。)
(比喻︰將兩種相似的事物相比,使得所說的話容易了解。)
原文是「能知」,比喻是「遍知」,一字之差,讓俺認為其比喻已經偏離原文之意甚多。
因此個人認為︰辭典釋義內容中的「比喻」或許有些只是編撰者的主觀,若不恰當,還是棄之不用為宜,以免成為積非成是的幫兇。
然而辭典內,字或詞的釋義雖是用來達成共識用的,但若有偏差之情形就不宜盲目使用,須用理性修正。
以下俺自以為能修正「原比喻」的錯誤和補足缺失的常識之關鍵詞︰
「秀才不出門,其歷窮,能知天下事,乃無善用。」比喻︰「讀書人書讀得很多,知識廣博,若經歷貧乏,即使足不出戶,也能知道天下事,卻無法妥善運用。」
所以讀書人若沉浸於「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之諺語,因而只會啃書、死背、抄襲,或許會自以為成了萬事通,當面對現實時,若無法妥善實際運用!這樣的學問「有」猶如「沒有」。
因此吾認為「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話若不加入關鍵詞,就有重新詮釋的必要,譬如︰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成長~智慧~不(否定詞)~脫離~關鍵,能夠~主持~天底下的事情。
成長的智慧不脫離關鍵,能夠主導天底下的事情。(這不是比喻,是字面意義)
個人認為字面意義合理且明確後,才能談其內涵或比喻,若不理會字面意義是否合理與明確,就直接用主觀論述其內涵或比喻,容易產生偏差。
所以智慧要成長,不能只依賴引用死背的知識,有經歷才是關鍵,有經歷才能妥善的運用智慧「話萬物,唬天下,爛然己」。
何謂「話萬物,唬天下,爛然己」?詮釋如下︰
話~萬物,唬~天下,爛然~己。
談論~宇宙間的一切物類,咋唬(炫耀)~天下人,顯明燦爛的樣子~己身。
談論一切物類,炫耀給天下人聽,顯明燦爛的樣子上己身。
(以上現象表示已處於主導地位的現象之一,好比各類團體之主導者,談論一切物類,炫耀給聽眾聽,觀眾因而稱揚不已,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炫耀」的行為,若分寸掌握不當,會引人反感。
因此在「炫耀」之時,又不會引人反感,乃智慧成長的關鍵之一。
且!任何「關鍵」皆主導著相關事物的興衰成敗。
哈哈!以上我又話唬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