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稍微有空一點,加上前陣子買了一把適合坐上面看書的單人沙發後;於是播出多點的時間翻一翻過去看不下去的書想試著找出原因。
歸類出那些我看不下去的文人寫的書出現的問題:
1太多一般人少用的形容詞跟裝飾詞。
2受限於想像力的那些無趣或不夠精準的比喻。
3旁徵博引了一堆不解釋其實也沒關係的典故破壞了閱讀時的節奏。
4動不動就可以感動到的情節橋段。
5大篇幅沒有驚喜的流水帳。
應該有些有天份本來想從事寫作的人是被這些過度裝飾的內容給嚇到而放棄的吧?
P.S關於沙發資訊請留言或私訊洽詢。
以知識類的書而言,一般為的是資訊本身,本人就很喜歡脈絡清晰又鉅細靡遺的敘事,支線超展開,再附加十頁參考文獻。比如說 Mann 的 1493:物種大交換,一邊讀還要一邊查資料,查完還要再重看一遍,有點像讀論文的感覺。另一方面附加很多引用或引述對於在該領域有廣泛涉獵的讀者,可以快速掌握論述的根據。當然這對初涉的讀者而言必然會成為干擾,所以閱讀時要能適度忽略補充資料和引用文獻。而引用及引述的節奏就很考驗作者的文筆和寫作功力,有些寫法即使對熟悉該領域的讀者而言也相當艱澀。比如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 (by Brotton),就包含太多文本的摘錄。儘管是我很喜歡的題材,但也沒辦法一鼓作氣看完,到現在還是擱著。但假如目的是要學習某個知識,不能只挑簡單的讀,就算循序漸進也好,多硬都要把他啃下去。
然而當你的目的是要享受閱讀的過程,就關係到對這個閱讀體驗的期待。讀卡夫卡的書就不能太期待精彩的劇情,大多是去理解他所營造的沈悶情境與細膩的角色刻畫,從文字去認識卡夫卡的內心世界。還有些作品不是要寫得好看,而是要傳達一些重要的東西,像是德語課 (by Lenz) 那種壓抑的時代,側寫思想管制等獨裁社會的問題。或是一平方英吋的寂靜 (by Hempton),從噪音污染切入探討環保議題,內容是十分瑣碎無趣的流水帳,甚至比許多論文還要難讀,也許不是一本好書,但不能否認他的重要性。
另外我個人也有跟風目的的閱讀,為了能和一些朋友搭上話題,強迫自己去讀尼采和卡繆之類,稱不上是愉悅的閱讀經驗。但過幾年重看,從欣賞文筆的角度去讀,還是有許多有意思的看點。讀書可以是休閒也可以是功課,那都是不需要也不能夠勉強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