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我們叫它粉靈豆》,校園生活和語言學!

找到一本適合十歲的女兒看的書,外表看起來有點厚度,大概兩百多頁,其實每頁排版不會太多字,作者行文詼諧流暢,故事節奏拿捏得又好,讀起來很輕鬆,有助於建立小孩閱讀自信,讓他們覺得「哇,我也能讀那麼厚的書了耶」。
《我們叫它粉靈豆》,校園生活和語言學!


書名可能會讓人有點疑惑。

其實故事就是在說一個小男孩遇到了一個嚴格的新老師,想要刻意搗蛋一下。

那個老師叫他寫了一篇報告,他就以報告為靈感想出一個搗蛋方法,就是創造一個新字,讓它成為在大家口中廣傳的字。

他的行為帶出某些事件,造成了某些後果。

故事的結局非常溫馨感人,有巧妙但合理的反轉。

看這本書,增進閱讀能力同時還可以學到一點語言文字學概念。



一個文字之所以成為文字,是透過大家約定俗成的。

大家都同意那個字是那個意思,那個字才能成為眾人認可的字。



我記得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每次想要我抱她起來,都會說「愛你」。

她為什麼會認為這兩個字是這樣用的,確切情況我不知道,大概是我有幾次抱她時都說了愛你,或是某次她牙牙學語說愛你時,我很高興地把她抱起來了。

總之一歲多的她一定接收到某種訊號,足以讓她判定,只要伸出雙手,說出「愛你」兩個字,就可以成功操縱我把她抱起來。

她說「愛你」的口氣,有點像在說「水水」或「飯飯」,有時候她說了幾次我沒反應,她還會邊跺腳邊生氣的說「愛你!!!」

後來,小她四個月的雙胞胎堂弟們看她這麼說,好像學起來了,竟然也在想要抱抱的時候伸出雙手對他們的媽媽說「愛你」。

如果這兩個字的用法感染更多小寶寶,我女兒可就成功開發新的語法了,可惜到堂弟這就打住了。

女兒長大以後,也漸漸了解,想要抱抱有更精準正確的表達方式,「愛你」的特殊用法從此只存在於美好記憶中。



不過孩子們是怎麼學習語言的,人類的語言是怎樣運作的,每當我要解釋這件事,會跟她說這個往事。

而《我們叫它粉靈豆》用一整本故事,把這件事解釋得更清楚。

故事中的小男孩想要他創造的字變成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字,使用了非常機智的方法。

雖然他覺得他只是在對抗老師,但是老師看得比他更長更遠。

書裡面寫說這是老師和那個小男孩的戰爭,但是作者其實沒有明確說出到底誰贏了,我覺得這是可以好好咀嚼的地方。

這本書不只替我們演示一個新字如何出現,也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教育家應該有的態度。



小朋友的書,如果要做到讓小朋友真的主動想讀,而不是被老師家長逼著讀,是非常難的。

搗蛋似乎總是最好的主題。

我女兒一聽到故事裡的小男孩故意搗蛋,就拿起書來翻。

這有點類似想要小孩吃點營養的食材,就把食材和他喜歡吃的東西一起做成料理一樣。

而其實這本書裡,搗蛋根本不是重點,重點被作者擺在每一頁的字裡行間。

初步滿足了心裡小小的叛逆慾望以後,精彩的故事會帶著孩子學習和思考,這是成功的青少年讀物才能辦到的事。

這本《我們叫它粉靈豆》已經受到無數讀者肯定,看它前面40頁竟然都是推薦文就知道了。

然後討厭被劇透的,建議跳過所有推薦文,老實說我有被雷到。

歡迎也來看看我的部落格
2019-08-19 7:28 發佈
petunia2122 worte:
《我們叫它粉靈豆》..(恕刪)

我們老一輩的人.可能無法了解《粉靈豆》的意思.

不過.也許會想到音階相似的[荷蘭豆].那是一種蔬菜.

以上純屬好玩.簡單回應一下喔.不是搗蛋.請勿見怪.

另外.樓主的文筆一流.寫的文章流暢易懂.很好閱讀.

.
老何2738 wrote:
我們老一輩的人.可能...(恕刪)


感謝您的鼓勵!
petunia2122 wrote:
有助於建立小孩閱讀自信,讓他們覺得「哇,我也能讀那麼厚的書了耶」。

書名可能會讓人有點疑惑。
其實故事就是在說一個小男孩遇到了一個嚴格的新老師,想要刻意搗蛋一下。

看這本書,增進閱讀能力同時還可以學到一點語言文字學概念
(恕刪)

別人的校園生活會很好理解嗎?在台灣的閱讀率不是很高
,我也很想知道適合未成年人的書有多少,不過,在網路
上說說唱唱,真的能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作者的校園生活
嗎?可惜語言學難了點吧!
petunia2122 wrote:
一個文字之所以成為文字,是透過大家約定俗成的。
大家都同意那個字是那個意思,那個字才能成為眾人認可的字。(恕刪)

上面那話兒,讓我產生疑惑?

「一個文字之所以成為文字,是透過大家約定俗成的。」
疑?「大家」包含哪些人?我沒有跟隨「約定俗成」,我屬於「大家」嗎?
你的「大家」和我的「大家」如果不同,那應該算是什麼「家」?

我以為「一個文字之所以成為文字」是由先人的甲骨文演化而來(以華人而言)。
之後任何人創造的新文字,必定經過層層的考驗,才得以流傳。

「大家都同意那個字是那個意思,那個字才能成為眾人認可的字。」
疑?是這樣的嗎?
大家=眾人、群眾︰泛指社會上一般人。
你認為「大家、眾人」能代表所有的人嗎?我被包含在你說的「大家、眾人」裡面嗎?

「那個字是那個意思」,不是字典都早已經作出釋義了嗎?為何還要「大家都同意」?

我們所使用的「字」,不是都早已存在了嗎?為什麼還有「那個字才能成為眾人認可的字」,這問題的存在?

文中論述是把自創之詞(不在詞條之內),當成「字」來講嗎?若是如此,「語言學」這詞於此就只剩下幌子的功能。
petunia2122 wrote:
總之一歲多的她一定接收到某種訊號,足以讓她判定,只要伸出雙手,說出「愛你」兩個字,就可以成功操縱我把她抱起來。(恕刪)

「愛你」兩個字=一個詞。
單字可以任意組合成詞,若該詞不在詞條之內,創作者的表達能力和接觸者的理解力,必須有默契才能契合,否則雙方如雞同鴨講。
然而在詞條之內的詞,於辭典內皆已做出釋義,無須自以為是的畫蛇添足啊。

幼兒原本就是在模仿中成長,父母若時常對幼小的子女說「愛你」,然後抱起子女,這是愛的體現。
當幼小的子女感覺被愛很舒服,當想被愛時,自然會模仿父母說「愛你」的行為,這是親情的感染,怎麼會說成「成功操縱」呢?如此冷冰冰的說法,感覺缺乏親情的存在。

以上隨興淺玩一下文字遊戲。
hao258yu wrote:
疑?「大家」包含哪些人?我沒有跟隨「約定俗成」,我屬於「大家」嗎?
你的「大家」和我的「大家」如果不同,那應該算是什麼「家」?

常用的中文字其實不多,
大多數曾出現過的中文字都被後人遺忘,
只能存在字典裏面.
一個文字或是用詞,
夠多人使用就會變成通行語詞,
這是「約定俗成」.
只是現在大多人使用電腦,
新造一個中文字而電腦不收錄,就無法被流傳.
中文可以任意造的是詞,
各種來來去去的網路用語就是.

《我們叫它粉靈豆》本是外文書,
拼音文字的確可以隨性造字,
當然被遺忘的就更快........
petunia2122 wrote:
這本《我們叫它粉靈豆》已經受到無數讀者肯定,看它前面40頁竟然都是推薦文就知道了。

這本書才192頁,
塞進40頁推薦文,
未免也太灌水了..............
cckm wrote:
一個文字或是用詞,
夠多人使用就會變成通行語詞,
這是「約定俗成」.(恕刪)

「約定俗成」只會存在於「特定的文化與制度」或「某些範圍的人所形成之群體」中,不足以當成「大家」的共識。

這就是我的「大家」和「約定俗成」的「大家」所不同之處,這應該算是什麼「家」?各自成家可否?

cckm wrote:
只是現在大多人使用電腦,
新造一個中文字而電腦不收錄,就無法被流傳.(恕刪)

能不能收錄乃考驗之一。
所以說「任何人創造的新文字,必定經過層層的考驗,才得以流傳。」

cckm wrote:
中文可以任意造的是詞,
各種來來去去的網路用語就是.(恕刪)

對呀!所以要探討「一個文字」到底是什麼?

petunia2122 wrote:
一個文字之所以成為文字,是透過大家約定俗成的。(恕刪)

「文字」有四種讓人用來選擇當成共識依據的釋義,不須大家「約定俗成」:
1、人類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的符號。2、文書。3、文章。4、書籍。

所以「一個文字」若解讀為:一個文書、一個文章、一個書籍,皆不合適 。
有關文書、文章、書籍的說法若為:一件文書(公文、契約)、一篇文章、一本書籍,肯定比前者合適 。

因此「一個文字」在此我依共識,選擇的釋義為一個用來表示觀念、記錄語言的符號。

然而「一個」代表的是單數,「一個文字」於此,我自然解讀成「單字」。

「一個文字(單字)」原本就存在,何須「透過大家約定俗成」才成為文字?又不是「造新字」。

「一個文字(單字)」可以「透過大家約定俗成」的是新解。

cckm wrote:
《我們叫它粉靈豆》本是外文書,
拼音文字的確可以隨性造字,
當然被遺忘的就更快........

疑?既稱為「拼音文字」,必是已存在之文字。

已存在的「拼音文字」怎麼「可以隨性造字」?應該是「可以隨性」翻譯才是呀,因為「拼音文字」不標語義。

若要「造新字」,必定是該「字」原本不存在。

雖然任何人都可以鬼畫葫個符號,再胡亂添個音,然後說這是我「隨性造字」,但!誰會理呢?也只有跟隨者能夠「約定俗成」。

且已有的「拼音文字」只要翻譯成中文「字」,其「"個個"中文字」必定原本就存在,不是嗎?

該書中有哪些「字」是原本不存在的中文「字 」?我不是說中文「詞」喔。

cckm wrote:
這本書才192頁,
塞進40頁推薦文,
未免也太灌水了.............

你說的好文雅。
若說濫竽充數,會不會惹人厭呢?嗯!此說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行!

個人認為︰
書名是一本書的精華之要旨。

若書名搞噱頭,其內容必然多是華而不實。

書名沒語病、不含糊,才翻閱其內容,比較不會浪費生命。
hao258yu wrote:
疑?既稱為「拼音文字」,必是已存在之文字。
已存在的「拼音文字」怎麼「可以隨性造字」?應該是「可以隨性」翻譯才是呀,因為「拼音文字」不標語義。

拼音字有字母,字母才是真正不帶語義,
字母串聯出來的「字」,本身會有固定語義,
而這個語義的產生是偏向隨性的.
它就是代表某種聲音,某種口語.
或者和這事情/東西完全不相關的由來.
表意文字要造字會難一些,
通常拿已存在的文字整合,
所以形聲字會佔大多數.

如果以「貓」字來看,中文半形半聲,
而「cat」代表貓的哪一部份,天曉得,
反正就是指「那種動物」.

若書名搞噱頭,其內容必然多是華而不實。

翻譯書很難說,譯者/編輯/書商的態度都很重要,
中文書名搞噱頭,
未必就代表原書寫得不好,
而譯者下筆是否不實在也很難斷定,
畢竟書名可能會由書商決定...........
cckm wrote:
拼音字有字母,字母才是真正不帶語義,(恕刪)


這話怪怪的,好像是在說︰我將某某某說成不帶語義,是錯的!因為字母才是真正不帶語義。

但是我本來就是說︰「拼音文字」不標語義。

拼音文字是標語音、不標語義的符號系統,足以明確紀錄某一種語言。歷史上最早由楔形文字演變,發展出標音節、標音素兩大類。前者包括梵文、藏文、片假名等字母,後者有希臘、拉丁、蒙古等字母。
由以上可知︰拼音文字所代表的就是︰字母的符號系統,且是不標語義。

cckm wrote:
字母串聯出來的「字」,本身會有固定語義,
而這個語義的產生是偏向隨性的.
它就是代表某種聲音,某種口語.
或者和這事情/東西完全不相關的由來.
表意文字要造字會難一些,
通常拿已存在的文字整合,
所以形聲字會佔大多數.(恕刪)


疑?既是「本身會有固定語義」,又怎會「偏向隨性」?
既「偏向隨性」,「語義」又如何「固定」得了?悖。

你現在是要用『字母串聯出來的「字」』取代你之前說的「拼音文字的確可以隨性造字」嗎?就當你是了。

『字母串聯出來的「字」』不能稱為拼音文字,只能統稱為文字,若有屬性,則以其屬性稱之,例如︰梵文、拉丁文……等。

然而拉丁文的字母『串聯出來的「字」』稱為拉丁文,拉丁文的字母卻屬於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也可以稱為文字,文字卻不一定能稱為拼音文字。

因為字母的符號「系統」是有秩序的,「串聯」可以是胡亂排序的。

字母串聯出來的「字」,經過翻譯成中文,無論如何都不會是新造的「一個文字(單字)」。

既然翻譯成中文不會是新造的「一個文字(單字)」,你之前如何說「拼音文字的確可以隨性造字」?

阿!不對!之前你說「拼音文字」,你現在改說『字母串聯出來的「字」』,但!這兩種是不同意義的詞語。

若將「造字」分成「創造文字與變造文字」這兩種解讀,我對於「造字」的定義是「創造文字︰發明或製造前所未有的文字。」你呢?有必要先釐清這點以免雞同鴨講。

說回「隨性造字」的話題,串聯而成的字母,不能稱為造字,若說造詞語還說得過去,因為已經串聯,不可能是「一個文字(單字)」。

若要翻譯『字母串聯出來的「字」』成為中文,誰知『字母串聯出來的「字」』其本身的「固定語義」是啥?

英翻中的字典裡,很多英文『字母串聯出來的「字」』,常有多種釋義供人選擇,你選A,我選B,這樣「固定語義」在哪?

再者翻譯『字母串聯出來的「字」』,可直譯、重譯、意譯、音譯,很隨興,不是嗎?這樣「固定語義」又在哪?

而拼音文字的字母符號系統因「不標語義」,自然也可隨興翻譯。

例如︰ Q。在此 Q 沒有經過「串聯」,可以隨興翻譯成中文單字或詞。比如︰嫩、可愛、好吃、彈牙、富有彈性……。

不論如何翻成中文,其每一個中文字,必定都在字典裡,並非「新造的」。

『字母串聯出來的「字」』、其所用的字母,也本來就存在,並非「隨性造的」。

將本來就存在的字母,隨便串聯,不如鬼畫葫個符號,再胡亂添個音,然後說這是我「隨性造字」。

鬼畫葫個符號有自創性,將本來就存在的字母串聯,缺乏自創性,也非「一個文字(單字)」的型態,哪種比較符合「造字」的精神?

要鬼畫葫個符號「造字」,每個人都做得到,不難!

要讓新造的字「一直流傳」,才難!

「文字整合」後則成為詞或句,已不是「一個文字(單字)」。

我所論述的重點是︰【一個文字(單字)」原本就存在,何須「透過大家約定俗成」才成為文字?】

而你是在說「串聯、文字整合」,不離「變造 (將已存在的物品添削增減,改造而變為他物) 」的氛圍喔。

cckm wrote:
如果以「貓」字來看,中文半形半聲,
而「cat」代表貓的哪一部份,天曉得,
反正就是指「那種動物」.


「貓」字,不論怎麼看,不管其何形何聲,原本就已存在,非新造的字。

「cat」是不是由已存在的『字母串聯出來的「字」』?

疑?你前面說︰『字母串聯出來的「字」,本身會有固定語義』。

這裡卻說︰『而「cat」代表貓的哪一部份,天曉得』?悖。

「那種動物」是「cat」的「固定語義」嗎?此說已經「約定俗成」了嗎?

回歸【一個文字(單字)」原本就存在,何須「透過大家約定俗成」才成為文字?】之重點,不論「cat」代表什麼?

只要翻譯成中文字,該中文字必定原本就在中文字典的範疇裡面,不會是新造的「一個文字(單字)」。

而「cat」由三個『字母串聯出來的「字」』,其字母也不是新造的「一個文字(單字)」。

所以說︰已存在的「拼音文字」怎麼「可以隨性造字」?

『字母串聯出來的「字」』,使用已有的字母,已脫離自創性!也不宜稱為「可以隨性造字」,若說利用原有字母「變造文字」比較合理。

阿!原來搞老半天,你是在說「變造文字」嗎?但!我是在說「創造文字」呀!

我對於「創造文字」的概念是︰
自創未曾有過符號系統,並給予音節,才能稱為造字,但!也須經過考驗才能存在。

既為自創,你所謂的表意文字、形聲字,可先靠邊站,等字造好了,再拿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圖畫文字……等等,當包裝紙即可。

cckm wrote:
翻譯書很難說,譯者/編輯/書商的態度都很重要,
中文書名搞噱頭,
未必就代表原書寫得不好,
而譯者下筆是否不實在也很難斷定,
畢竟書名可能會由書商決定...........


所以我說 :「多是華而不實。」

不要忽略了「多」這個字喔。

依我揣測你的觀念,你我很難有共識,因為你咀嚼文字不夠仔細。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