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振興圖書市場別開錯藥方

https://udn.com/news/story/12681/3882981?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振興圖書市場 別開錯藥方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布《2019全球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年度報告,報告提及,去年台灣圖書市場銷售總額為9.63億美元,年減0.4%;壞消息不止於此,受數位浪潮影響,預估未來五年,台灣圖書銷售總額還將萎縮,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1.3%。

台灣出版業不振,已是多年來不爭的事實。俯拾可見的是,台北市的重慶南路早已不復「書店街」美名,每隔一段時日,就有知名書店吹響熄燈號,讓人不勝唏噓。先前聯合報也做過國人的閱讀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40%的受訪者,一整年來沒看書;另外,還有65%的受訪者說,一整年沒買過書。

也難怪,前文化部長龍應台看了聯合報的報導,會在臉書上疾呼,希望國人拿出扶植小農精神,上書店買書,支持更多優秀作者。蔡總統、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每逢國內有書展,也不忘曬出書單,鼓勵國人多閱讀。


探求台灣出版業江河日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數位時代崛起,很多人的閱讀習慣已轉向在部落格或社群媒體上滑貼文、看新聞。而今日手機與平板所能提供的內容及娛樂功能又太過強大且繽紛,瓜分了不少人所剩不多的閱讀專注力。台灣內需市場不大,紙本閱讀人口日益稀少,做為供應端的圖書出版業,又豈能不黯淡呢?

這些年來,文化部持續研議的振興出版業措施,包括了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度,也就是仿效國外做法,限定一年內新書,最多只能打九折,同時也考慮讓出版業免營業稅,以及提供國人購買圖書抵稅,作為政策補償。年底前,台灣還將試辦圖書館「公共出借權」。

公共出借權指的是,有些人認為,圖書館借出去的書愈多,民眾會愈不需要買書,將影響出版業營收。為了彌補出版業損失,並扶植好的內容創作者,圖書館將針對借閱率高的出版社與作者,提供一定的補償金。

這些研議中的做法,在國內各有支持者與反對者。支持者多是認為,出版是一種文化活動,不能與一般商業行為或商品相提並論,必須經由特別保護;反對者,則如一般消費者,多難理解,柴米油鹽都可自由定價,為何書本不行?另外,很多人都是既上圖書館借書,也會到書店買書,兩者行為並不互斥。

面對這兩種不同立場下的思維,政府在政策工具挑選上,務必謹慎、求取平衡,切莫顧此失彼,只顧補貼出版業,卻失去了廣大消費者的支持,畢竟比起政府或是圖書館,大眾才是最直接、也是最能支援台灣出版業發展的穩定力量。


從文化投資的角度來看,政府應考慮讓出版業免營業稅,也可透過試辦,更多的說理,讓圖書館成為補貼出版社、優質作者的來源之一。但是,對於推動圖書統一定價,政府務必謹慎為之。

試想,一年內的新書最多只能打九折,這對很多愛書人來說,不僅是買書的成本墊高了,最重要的還是,買書的「心情」受影響了,若非急於先睹為快,或是搶先購入收藏,很多人乾脆就轉向圖書館排隊借書,或是放棄購買了。

儘管政府表示,會同步做配套,讓一開始買貴的人,可以在隔年報稅抵扣,但是政府不要忘了,當下的剝奪,若沒有立即彌補,彌補等於是無效的;政府要顧忌的,恐怕是現在鳳毛麟角的看書人口,變得又更少了。

政府與其要推動圖書統一定價,不如先好好檢討,出版業者經年詬病的另一個「價格不正義」,也就是,政府的圖書館帶頭砍價,長年是以低價購買圖書,形成政府一方面鼓勵閱讀,又想減少出版商打折銷售,但圖書館卻要求折價購書,相當矛盾的怪現象。若政府可透過補助提高圖書館對外採購折數,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中止文化上的「穀賤傷農」。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2019-06-27 1:48 發佈
借閱率高由政府補貼,我認為是可行好方案

現代人不愛買書,還有一個原因是房價貴。像我這種愛書人,想到買書會占家裡的空間都要猶豫,能到圖書館借就盡量借

文化或公共運輸,都要由更高層面來考量,不能只想自由經濟

Lisa_Hsu wrote:
借閱率高由政府補貼...(恕刪)


台灣現在資本家當道,

要不然就是醫牙電資。

就是這樣啦。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Lisa_Hsu wrote:
借閱率高由政府補貼...(恕刪)

圖書館能借到就不會買的書,
往往也不會在購書清單中,
許多暢銷書一版再版,何需政府補貼?
更何況,圖書館的書有許多還屬於幾乎不會有消費者購買的書,
借閱者想來也是有限.

圖書館可以培養看實體書的習慣,
也可以讓小眾書籍不會沉沒在快速流動的書市中,
政府若有經費就多買點書收藏,
讓小眾書籍多些出版動力,
實在不需要幫暢銷書錦上添花.......
DandelionJack wrote:
「包括了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度」

統一定價制度大概會樂壞了誠品和金石堂這種連鎖書局,
小型獨立書店競爭力原本就差,可能未見其利先蒙其害.
實體書局最大的競爭者是網路書店,
時代不停的變化中,
文化部應當放棄「找回街角書局」這類浪漫文青式想法......
DandelionJack wrote:
台灣現在資本家當道...(恕刪)

美國百分百資本主義,不論書籍或出版業發達得很,
有錢賺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寫書出書,
資本市場下,書籍市場會更有發展空間.
國家的經費要拿來補貼市場競爭下的弱者,
而不是造就共產主義式的齊頭平等假象.......
cckm wrote:
美國百分百資本主義...(恕刪)

cckm wrote:
美國百分百資本主義,不論書籍或出版業發達得很,
有錢賺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寫書出書,
資本市場下,書籍市場會更有發展空間.
國家的經費要拿來補貼市場競爭下的弱者,
而不是造就共產主義式的齊頭平等假象.......



好像不完全是這樣,

資本主義跟商業化以後,

教科書市場有名氣的大教授一寫好幾本,

其實本來只有兩本,

為了"商業市場化運作"變成七到八本。

我發現過。

小眾,冷門但有價值的書一樣生存困難。

此外,報紙或書店這些行業在先進國家都面臨生存與轉型危機。

文化知識商品,

不太容易用一般商品觀點去看跟經營。

主要原因在"文化知識商品"的市場價值很難衡量。

獨立書店目前大都要復合式經營,

要辦講座,新書發表會,辦藝文活動,

但是叫獨立書店弄這些很耗費心力的事情,

也很累人。

也很考驗經營者能力。

只能說時代變化,

科技進步太快,

傳統經營方式要找新出路。

但有點難。

最後講一下,

其實現在很多書在網路上,

不用錢也可以得到。

所以正規出版業(就算有電子書可以賣的)還是很累。

點到為止談一談。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DandelionJack wrote:
小眾,冷門但有價值的書一樣生存困難。

都叫冷門了,怎會生存容易?
出版社有暢銷書撐著,
才能不計營利的賣冷門書,
不然誰有辦法長期貼錢搞這玩意兒???
書的價值不是作者或出版社自己說了算,
最終還是得讀者肯定.

要辦講座,新書發表會,辦藝文活動,
但是叫獨立書店弄這些很耗費心力的事情....

這些應該是出版社該做的工作,怎會落到書店身上?
最多也是連鎖書店有辦法做,又怎會讓獨立書店去進行???

作者/出版社/通路的問題應該要分開看,
不能因為實體店生意差了就要博客萊關閉,
也不能某本書賣不好就一概歸責於市場沒落,
這年頭出本書應該也不算難,滿街都是新書,
市場依然還在,只是競爭更激烈,
暢銷書也不曾少過.........
出版商與書店立場是不一樣地,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討論商品泡沫化。也就是商品放到店面,可能客人還在猶豫,還沒熟悉它時,就已經被下架了。因為商店空間很寶貴,不會留給小眾商品

網路時代反而對冷門商品有利。它不需要在店面養客群,可以集合全國甚至全球有相同嗜好的人,因此也不用那麼快下架。以前要找本書,需要到商店一家家找,也不見得找得到;現在網路時代,很多非主流的書都可網路買到,出版商不賣了也有二手,非常方便

現在店家要改變作法。像良興電子,我要去買電腦配件,比較奇特一點的規格,店面就沒有。這時網路下單店面取貨就發生作用,似乎店面變大了,會讓你有意願繼續去消費。碰到有問題要退貨時,需要店員講解時,店面還是可發揮它的功用

店面價值在於熟練的店員,可講解介紹商品、可幫忙組裝維修、可介紹相關知識、可聊聊業界八卦。音響店利潤高養得起,書店利潤低,我覺得很難
cckm wrote:
都叫冷門了,怎會生...(恕刪)

cckm wrote:
都叫冷門了,怎會生存容易?
出版社有暢銷書撐著,
才能不計營利的賣冷門書,
不然誰有辦法長期貼錢搞這玩意兒???
書的價值不是作者或出版社自己說了算,
最終還是得讀者肯定.
這些應該是出版社該做的工作,怎會落到書店身上?
最多也是連鎖書店有辦法做,又怎會讓獨立書店去進行???
作者/出版社/通路的問題應該要分開看,
不能因為實體店生意差了就要博客萊關閉,
也不能某本書賣不好就一概歸責於市場沒落,
這年頭出本書應該也不算難,滿街都是新書,
市場依然還在,只是競爭更激烈,
暢銷書也不曾少過.........



========= 我是分隔線 ==========


都叫冷門了,怎會生存容易?

所以冷門的書,

寫出來要找到或用一些行銷方式(也許是網路書店或獨立書店等),
讓冷門書的讀者知道有這本書。

知道有這本書在賣(出售狀態)以後,

才有掏錢買的可能性。

回到冷門,通常對冷門有興趣的人,其實購買意願並不低。

譬如我就買過冷門書,

也看過別人買冷門書,

但是他們這些書的寫作者跟出版社不太有資源,

也缺乏多餘的精力作推廣工作。

能把這種書出版出來就不錯啦。

算很有心的。

也許可用網路書店的推廣機制看看。

國內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其實,可以請文化部或教育部出點經費,

站在行政指導立場上(或成立財團法人),

責成獨立書店經營協會或出版社公會為主辦單位,

以上列數者名義聯合企業界以公益方式(勸募資金抵稅)作些推廣活動,

譬如建置專門網站推廣,

或是協同地區圖書館,

或是協同獨立書店,

大家共同推廣,

均可。

我的想法也不成熟,

因為我不是專門人仕,

大家隨便看看。

有想法,都歡迎貼上來講給大家聽。

很歡迎,真的歡迎。


========= 我是分隔線 ==========


這些應該是出版社該做的工作,怎會落到書店身上?
最多也是連鎖書店有辦法做,又怎會讓獨立書店去進行???


獨立書店的人通常有熱誠與專業知識知道書的特色在那兒?

這是他們可以作冷門書推廣工作的優勢。

而且獨立書店是通路末端,

知道客戶在哪裏,

也跟客戶有直接的面對面接觸。

因此獨立書店可以辦新書發表會(方法上面寫過了),

用這個辦法把潛在客戶吸引過來,

順便賣咖啡,茶飲與鬆餅,

複合式經營。



我記得我家附近的獨立書店就單獨舉辦新書發表會,

還是書籍發表會,

或工作坊。

曾經邀請作者來跟大家交換意見,

或是有作者還是這方面的專家指導一些實用性書籍(不太熱門的實用性書籍)的實作方法。


出版社不見得知道客戶在哪?

出版社面對的是經銷商與大型書店集團居多。

未必作到終端讀者服務。

意思就是出版社很少直接跟讀者面對面打交道。

出版社能把市場調查跟出版企畫,出書的行政工作弄好就很厲害了。

最近國內有些小出版社出的書不錯,

可是那個書有點冷門,

當然什麼叫冷門,

這個還可再討論看看。

還牽涉到台灣人讀書習慣。

就跟台灣流行醫牙電資,外國未必。

差不多的道理。


========= 我是分隔線 ==========


有些東西我也不知道。

十來年前,大概一本書出版是印兩千本。

下一次的第二刷,還不是第二版,不知何時。

後來十年前,這個數目字降到一千本。

再來,我沒問了。

考試用書不在討論之內。


========= 我是分隔線 ==========


看另一個市場好了。

報紙,

大家都喜歡看新聞,

現在還喜歡討論新聞,

譬如這裏就是。

但是現在辦報賺錢不容易,

Google 這種的把廣告費賺走了。

但是又很好笑,

Google 沒有自己的新聞生產部門。

誠五千年未有之變局也。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