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mobile01閱讀與創作版的版友日安:
如題,不知各位看過這本書的版友,讀完這本書之後有什麼心得?
最近剛接觸這本書籍(目前剛好看到第三夜探討人際關係覺得有疑問就來此發文了),
書中一開始介紹阿德勒是誰...到書裡的第一夜(章)
探討的議題【我們的不幸是誰造成的】裡面提到佛洛依德因果論、原因論
否定心裡創傷認為心裡創傷是不存在的、一個人今天會如何和過去的經歷及遭遇沒有太大關係,
EX舉例.因為過去曾經被貓抓傷,導致現在一直不喜歡貓咪,一看到貓就害怕
說這是屬佛洛依德的因果論、原因論;因為一直歸咎於過去那只會陷在過去根本無法改變,
關於上述的論點,個人覺得還蠻有參考價值的,但是到了第二、三夜(章)裡面說到的內容
個人就覺得不太現實了! 以下是書中提到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
↓ ↓ ↓
----------------------------------------------------------------------------------------------------------
※割捨別人的課題
要在人際關係中不受傷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害,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
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彼此之間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搆得到,卻不介入或干涉對方,是很重要的。
關係愈親近的家人,愈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騷擾式的介入。我們會盡心盡力提供一切協助,可是絕不能進一步介入。
----------------------------------------------------------------------------------------------------------
※人生的選擇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已的生活方式。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
某種程度上我們希望有人介入、想讓別人決定你自己的道路。要判斷別人對你有什麼期望、希望你扮演什麼角色,似乎沒那麼困難,可是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卻不容易。自己期望什麼?想變成什麼?想過什麼樣的人生?這些具體的樣貌實在太難想像。
然而,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老是尋求認同、在意他人評價,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希望不讓人討厭或許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了。
因此,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
----------------------------------------------------------------------------------------------------------
以上,文內提到別人要怎麼看待我們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無需太過在意或是去希望別人喜歡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疑問】
但,人是群體的動物,無論是在校園還是職場之中,誰能真正做到書中所闡述的觀點?由其人際關係是複雜的;誰能真正做到像書裡所說,完全不在意它人的批判評價呢? 就算真的做到了,在現實中也只會變得困難重重吧?
假設討厭你的人剛好是你的領導或是主管或是老鳥我們有辦法做到(討厭我不喜歡我是他的課題,與我無關)這點嗎?
好!假設真的做到了!那會有何影響?
一個人對你的評價會間接影響他周遭的人,如果你(我們)剛好是這群體中的一員,如何能真的做到分離課題?不去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假設主管討厭你,那當跟著個主管有接觸的人問起你的主管還是老鳥,這個【某某】如何的時候,他們做出的負面評價,對你難道都不會有任何影響嗎?或是根本無需他人問起,在職場中就有很多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會到處去張揚,
好比新鮮人剛進到職場,如果讓老鳥討厭了,那想要在這個群體裡面過得好基本上就不可能了吧!?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誰能完全做自己不在意它人的評價呢? 一個人對你的評價會間接影響到他周遭的人,簡單講,,進到一個組織誰有辦法真正做到,被討厭的勇氣,做真實的自我?!誰不會為了圓融刻意去迎合他人呢? 如果一昧的堅持做自己只會被人討厭和被視為異常份子被排擠吧?誰能不照著大環境的情勢走呢?
※以上,關於這個疑問不曉得各位版友有沒有更棒的建議還是想法呢?希望在此能針對這個問題多加討論
其實書中說的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其用意應該是「希望」朝這個方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抉擇。
比方說校園生活,校園生活顧名思義都是「學生」,而學生在校除了學習知識,最重要的就是學習人際關係。或許某些同學的所做所為您看不慣,這時候就是學著「不同流合污」,然而這就是要「被討厭的勇氣」。偏偏學生時期多數人對於「同儕的眼光」過於重視,因此多數人是沒有「被討厭的勇氣」。這點有時候不僅僅是自己的錯,對於「學校」總是教學生讀書,卻沒有教學生道德有有直接的關係。
再來,職場部分就顯得複雜多了,不同工作有不同性質,對於「被討厭的勇氣」執行方式就有所不同。
比方說,身為與人群面對的服務、業務人員,是不可能在看不慣客戶行為的時候,用大聲反駁來展現「我要做自己,我有被討厭的勇氣」吧?!
我覺得,書裡面想表達的是,當您遇見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時,不要被蜂擁而來的負面給打敗,適時適當的展現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只要有自我的得失心作祟,就會被情勢左右,以致無法真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吧。
至於去討厭那些討厭或排斥自己的人,也不是什麼被討厭的勇氣,只是自我保護的一種反彈罷了。
被討厭勇氣的初階,應該是要開始放下自我的得失心,心靈藉此可以獲得稍許喘息。
也覺得真正被討厭的勇氣的開展,應該是立足於大是大非上,而非自我利害得失上。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屬於計較利益的小我層次。
<不要讓老闆愛上你,而是讓老闆依賴你。>
第一冊我看了三次以上,我覺得裡面很多東西不是做不到,
而是要做的話一開始會有點辛苦,
在學校,被同學討厭,可是離開學校之後呢?不是也沒意義了,接下來創傷的部分你應該清楚,我就不多說了,
在職場,老鳥討厭你,可是你有努力工作,那也只是討厭你而已,如果後面因為努力有了成果,那他討厭你又算的了什麼?
其實阿德勒第一冊的重點應該是在於目的論,你要怎麼去善用被看做是壞的人際關係,
職場上老鳥討厭你,我們把它當作一種動力,去力爭向上,
家庭的創傷,校園霸凌都可以當作一種動力,促使你去努力或改變,
甚至在經歷下一個階段的時候,如果認為這個經驗對人生沒有幫助,就將這個課題割捨掉,
目的論可以說是第一冊的重點,我想他們針對被霸凌而足不出戶的宅男著墨很多,
第二冊我想重點在<愛與尊重>,可惜我對第二冊沒第一冊愛,
我想是第一冊要是融會貫通對人生已經很有幫助了,不過第二冊也有很多重點,推薦你也可以看看。
happyday8109 wrote:
誰能真正做到書中所闡述的觀點?(恕刪)
我沒看過這本書,就用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來作一下探討。
從你提供的部分資訊得知,書本內容是以人際關係為大綱。
那麼在"人際關係"中為什麼會被討厭?
個人認為大致上有兩大原因︰能力強弱、個性是否偏差。
能力強者,被討厭!是弱者因忌妒而生厭。這值得強者驕傲,和勇氣無關阿。
能力弱者,被討厭!是拖累了團隊而被討厭,這需要弱者自我檢討,怎能借"勇氣"之名來逃避現實呢?
其次,個性如果符合一般的行為規範,怎會無端的被討厭呢?
那麼會被討厭的個性一定是偏差的,這更需要自我檢討,更不能借"勇氣"之名來逃避現實!
我膚淺的認為被討厭一定要自我檢討,而自我檢討一定要有強烈的理性來驅動,無關於勇氣阿。
依上而言"被討厭"如果要有勇氣,即表示與"被討厭"對抗,也就是不求上進,一意孤行,這並不合理。
那!哪一種「被討厭」需要勇氣又合理呢?我很想知道。
happyday8109 wrote:
探討的議題【我們的不幸是誰造成的】裡面提到佛洛依德因果論、原因論(恕刪)
【我們的不幸是誰造成的】這是悲觀的思想。
幸或不幸!全取決於自己的一念之間,和別人無關阿,個人是這麼認為啦。
內文搜尋

X